APP下载

让“少教”给力“多学”
——浅谈教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2014-06-30梁冬生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师生语文

梁冬生

(微山县夏镇一中西校,山东 济宁 277600)

让“少教”给力“多学”
——浅谈教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梁冬生

(微山县夏镇一中西校,山东 济宁 277600)

在当今的课改教学中,教学案已不再是一个新鲜事物,然而因其“特殊”的存在和多样性的使用,它产生过诸多的争论。主要还是对其形成和使用还缺乏深度的认识和反复的实践,如果我们能多注意优化使用操作细节,一定能还教学案一个“清白”。

教学案;形成;使用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教学案的探索与实践已六年有余,驻足回眸,一路荆棘,一路收获。

在尚不知“教学案“为何物的起步阶段,有过把教学案做成习题集的错误倾向;有过把课堂教学矮化为教学案“附庸”的纠结矛盾,也有过把课堂与教学案变成“两张皮”的教学尴尬……或许是丛生的问题更能增添思考的动力,也或许是屡败屡战的实践更能增添“破茧”的勇气,在一次次把问题当课题的研究之后,在语文教学案的使用中终有了一些心得与经验,现简作陈述,与大家共享。

一、语文教学案的形成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学中,如果把教学案看作“器”,那怎样才能使“器”更“利”呢?毋庸置疑,首先是要在教学案的制作方面多下功夫。

(一)在集体备课中确定教学案内容

显而易见,教学案内容的确定不是问题的简单罗列,亦不是习题的堆积,而是一种认真的选择及精心的设计;为此,通过集体备课来对其“锤炼”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备课组教师通过共同确定教学内容,集体研究学习目标,一起探讨学习重点与难点,共同商议教学流程及步骤等。然后,由主备教师负责制作教学案初稿;之后再将初稿发送给备课组长和其他备课组成员审稿;最后“杀青”印刷。这样,在集思广益中确定的教学案内容才会更加符合教学实际、趋于合理。

(二)在个体备课中彰显教学案特色

在教学中,教学案的“出炉”并不意味着教师备课的完成。因每个班级、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学情,每个教师也都有着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果不立足这些实际,“一刀切”的教学案终满足不了教学之需要。所以,教师个体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等特点再次备课,进一步完善教学案内容、彰显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现教学个性等。简言之,只有结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案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渗透教师个性的教学案才会使课堂充满魅力。

(三)在课后备课中完善教学案不足

教,然后知不足。教学案在课堂上的使用完成并不代表教学及备课的终结,它还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反思:该教学案在本堂课中的优势是什么?有哪些不足表现?下一步该如何重点改进?等等。毕竟,同一张教学案会给不同的教师留下不同的使用感受及体会,会让不同的班级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偏差,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反思总结,这样,才可以为后续的教学工作积蓄经验,也才能让教学效果节节攀升。

二、语文教学案的使用

为使教学案做到方便教师教、利于学生学;努力达到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目的,还需把教学案与课堂实现有效对接,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之间的关系

俗语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亦然。当然,这里的学习准备,除了一些常识性准备外,更重要地是知识准备。比如要了解本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哪些能自己独立学会,自己存在什么的困难与疑惑,等等。为此,教学案中的“课前预习”环节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课前预习”中,编排有“预习目标”“方法导航”“基础知识”“预习疑问”等板块,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比如预习一篇课文,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掌握字音、词义,自己收集作者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自己概括文章内容,甚至了解文章写法;在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等。在课堂学习期间,学生再把这些“宝贵”的问题拿出来师生共同探究。这样既可以为学生留足解疑答惑的时间,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并且,“课前预习”还可以让教师在课前收集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以此来调整教学的侧重点,补充自己的备课内容。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案教学中,问题的呈现过于简单与直接,形成了预设过死的局面:学生一看到这些问题就能猜到老师的教学意图,或者直接从教辅书中找到答案。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使其失掉了本真特色——“语文味”,而且亦使学生在语文世界中缺少了“悬念”“生成”,与文本之间失掉了“对话”“期待”,师生之间减少了互动、争鸣。这样的课堂不仅起不到启迪智慧、引领发展的作用,还可能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甚而养成懒于思维的坏习惯。

要营造饱有“语文味”的课堂,在教学案的使用中还必须要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而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生成呢?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必须要有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张力,能有让学生自由表达的平台,能有让学生彰显个性的兴趣与欲望。为此,我们在教学案使用中逐渐形成了“主问题”教学的思路。所谓“主问题”教学,即一节课只设计一个主要的问题用来提领文本、贯穿课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开展“低门槛”学习,让更多地学生有参与到课堂中去,能有更多地机会体验课堂。当然,在“主问题”之下还要预设“次问题”,“次问题”以隐藏的方式,让学生增添对语文课堂的“悬念”,对语文学习的期待与兴趣;用预设的“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主体表达。实践发现,这不仅深化了课堂,深化了学生思维,而且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始终保持新鲜感、趣味感。

(三)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教是手段,教是方式;学是中心,学是根本。教要为学服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教学案的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巧妙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注重思维创新;教师还要注重转变角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善于启发,善于引导,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下面以基本教学流程为例来谈师生间的互动教学。

学习伊始,学生先对教学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并在教学案上记录自学成果;继而,小组长组织成员合作交流,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疑问进行相互启发、解答;如果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教师再次组织引导全班学生开展“质疑问难”“纠错互评”“点拨拓展”等学习探究活动。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过程中,大家共同完成对问题的解决。但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点拨指导在师生互动中要想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还需教师及时深入各小组了解学情,开展临时备课,及时调整自己教的思路,因势利导,这样的师生互动才会产生共鸣与争鸣的效果,对学生也才会有深深地启迪。

三、语文教学案的使用原则

“细节决定成败”。为使教学案能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以及在教学中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在其使用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原则。

(一)量、质结合原则

为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学案的制定必须符合“高质低量”的原则。所谓“低量”,就是教学案要明确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什么内容,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总之,让学生的课前预习争取做到时间短,内容少,不可无故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当然,更要注重“高质”要求,争取让每一份教学案都成为“精品”,确实能够让学生在教学案的引领下提高学习效率,切实发挥好其应有的功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原则

所谓工具性原则就是不断增强教学案的工具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如:学生对不易查找的学习资料,在教学案中可以设置“资料助读”;在复杂问题方面,设置“学法导航”;在难点的问题上,设置“学习提示”等。努力发挥好教学案的“导”与“引”的功能,努力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法”可依,有“路”可走。另外,在教学案的制作与使用过程中,还设置了许多激励性语言,如“教师寄语”、“温馨提示”等,让学生在浓浓的人文关怀中快乐地学习。

以上内容只是一些浅显的探索与尝试,但却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不仅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了课改精神,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展现了多彩的生命,也更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简单、快乐。

[1]吴中侣.中学语文教学学案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0).

[2]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G42

A

1005-5312(2014)14-0233-02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师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