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构建及运行

2014-06-30彭佩张婕李红梅

现代电子技术 2014年12期

彭佩 张婕 李红梅

摘 要: 根据系统工程学和信息安全工程学理论,采用霍尔三维方法界定了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边界,构建其ISM逻辑结构模型。结合项目管理领域知识,进一步探讨了信息安全防护的立体运行框架,为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工作的落实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 企业信息安全; ISM; 立体防护; 霍尔三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12?0042?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ystem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safety engineering, the boundary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defence system for enterprises was defined with Hall's three?dimensional method. A logical structure model of ISM was built. The 3D operation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defence is discus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knowledge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 effective guidance has been provid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curity defence work.

Key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solid defense; Hall three?dimensional method

0 引 言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高度融合,现代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与信息系统本身的动态性、脆弱性、复杂性、高投入性之间的矛盾日趋突显,如何有效防护信息安全成为了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仍侧重于技术防护和基于传统模式下的静态被动管理,尚未形成与动态持续的信息安全问题相适应的信息安全防护模式,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效益低下;另一方面,资源约束性使企业更加关注信息安全防护的投入产出效应,最大程度上预防信息安全风险的同时节省企业安全建设、维护成本,需要从管理角度上更深入地整合和分配资源。

本文针对现阶段企业信息安全出现的问题,结合项目管理领域的一般过程模型,从时间、任务、逻辑方面界定了系统的霍尔三维结构,构建了标准化的ISM结构模型及动态运行框架,为信息网络、信息系统、信息设备以及网络用户提供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面综合的前瞻性立体防护,并从企业、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提高整体信息安全防护水平的相关建议。

1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概述

1.1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概念

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是指为保障企业信息的有效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提供覆盖到所有易被威胁攻击的角落的全方位防护体系。该体系涵盖了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的一般步骤、具体阶段及其任务范围。

1.2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环境分析

系统运行离不开环境。信息产业其爆炸式发展的特性使企业信息安全的防护环境也相对复杂多变,同时,多样性的防护需求要求有相适应的环境与之配套。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的运行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社会文化环境、政府政策环境、行业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指在企业信息安全方面的社会整体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行为习惯、道德准则等。政府政策环境是指国家和政府针对于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行业技术环境是指信息行业为支持信息安全防护所开发的一系列技术与相匹配的管理体制。

1.3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霍尔三维结构

为平衡信息安全防护过程中的时间性、复杂性和主观性,本文从时间、任务、逻辑层面建立了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的三维空间结构,如图1所示。

时间维是指信息安全系统从开始设计到最终实施按时间排序的全过程,由分析建立、实施运行、监视评审、保持改进四个基本时间阶段组成,并按PDCA过程循环[5]。逻辑维是指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内所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包括信息安全风险识别、危险性辨识、危险性评估、防范措施制定、防范措施实施五个步骤。任务维是指在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的具体内容,如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该霍尔三维结构中任一阶段和步骤又可进一步展开,形成分层次的树状体系。

2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解释结构模型

2.1 ISM模型简介

ISM(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Model)技术,是美国J·N·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为研究复杂社会经济系统问题而开发的结构模型化技术。该方法通过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并利用矩阵等工具进行逻辑运算,明确其间的相互关系和层次结构,使复杂系统转化成多级递阶形式。

2.2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要素分析

本文根据企业信息安全的基本内容,将立体防护体系划分为如下15个构成要素:

(1) 网络安全:网络平台实现和访问模式的安全;

(2) 系统安全:操作系统自身的安全;

(3) 数据安全:数据在存储和应用过程中不被非授权用户有意破坏或无意破坏;

(4) 应用安全:应用接入、应用系统、应用程序的控制安全;

(5) 物理安全:物理设备不受物理损坏或损坏时能及时修复或替换;

(6) 用户安全:用户被正确授权,不存在越权访问或多业务系统的授权矛盾;

(7) 终端安全:防病毒、补丁升级、桌面终端管理系统、终端边界等的安全;

(8)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涉及安全风险的评估、安全代价的评估等;

(9) 信息安全策略管理:包括安全措施的制定、实施、评估、改进;

(10) 信息安全日常管理:巡视、巡检、监控、日志管理等;

(11) 标准规范体系: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安全措施、安全操作等规范化条例;

(12) 管理制度体系:包括配套规章制度,如培训制度、上岗制度;

(13) 评价考核体系:指评价指标、安全测评;

(14) 组织保障:包括安全管理员、安全组织机构的配备;

(15) 资金保障:指建设、运维费用的投入。

2.3 ISM模型计算

根据专家对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中15个构成要素逻辑关系的分析,可得要素关系如表1所示。

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划分和级位划分,确定各要素所处层次地位。在可达矩阵中找出各个因素的可达集R(Si),前因集A(Si)以及可达集R(Si)与前因集A(Si)的交集R(Si)∩A(Si),得到第一级的可达集与前因集(见表2)。

2.4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结构

结合信息安全防护的特点,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15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地构成递阶有向层级结构模型。图2中自下而上的箭头表示低一层因素影响高一层因素,双向箭头表示同级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内容为四级递阶结构。从下往上,第一层因素从制度层面阐述了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该层的五个因素处于ISM结构的最基层且相互独立,构成了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的基础。第二层因素在基于保障的前提下,确定了企业为确保信息安全进行管理活动,是进行立体防护的方法和手段;第三层因素是从物理条件、传输过程方面揭示了企业进行信息安全防护可控点,其中物理安全是控制基础。第四层要素是企业信息安全的直接需求,作为信息的直接表现形式,数据是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的核心。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四级递阶结构充分体现了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整体性、层级性、交互性。

图2 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解释结构模型

2.5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过程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它随着环境和信息传递需求变化而变化。本文在立体防护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对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结构进行扩展,构建了整体运行框架(见图3)。

从图3 中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过程按分析建立到体系保持改进的四个基本时间阶段中有序进行,充分体现出时间维度上的动态性。具体步骤如下:

(1) 综合分析现行的行业标准规范体系,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人员组织结构和企业资金实力,建立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目标,并根据需要将安全防护内容进行等级划分。

(2) 对防护内容进行日常监测(包括统计分析其他公司近期发生的安全事故),形成预警,进而对公司信息系统进行入侵监测,判断其是否潜在威胁。

(3) 若存在威胁,则进一步确定威胁来源,并对危险性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能通过现有措施解决。

(4) 平衡控制成本和实效性,采取防范措施,并分析其效用,最终形成内部信息防护手册。

3 分析及对策

3.1 企业层面

(1) 加强系统整体性。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15个构成要素隶属于一个共同区域,在同一系统大环境下运作。资源受限情况下要最大程度地保障企业信息安全,就必须遵循一切从整体目标出发的原则,加强信息安全防护的整体布局,在对原有产品升级和重新部署时,应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追求整体效能和投入产出效应。

(2) 明确系统层级性。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工作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各个防护层级上的管理。企业信息安全防护涉及技术层面防护、策略层面防护、制度层面防护,三个层面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其中制度和保障是基础,策略是支撑,技术是手段。要有效维护企业信息安全,企业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体系间的纵向关系,在寻求技术支撑的同时,更要立足于管理,加强工作间的协调,避免重复投入、重复建设。

(3) 降低系统交互性。在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同级之间,相关要素呈现出了强连接关系,这种交互式的影响,使得系统运行更加复杂。因此需要加快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建设,界定好每个工作环节的边界,准确定位风险源,并确保信息安全策略得到恰当的理解和有效执行,防止在循环状态下风险的交叉影响使防范难度加大。

(4) 关注系统动态性。信息安全防护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它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安全防护时,应在时间维度上对信息安全有一个质的认识,准确定位企业信息安全防护所处的工作阶段,限定处理信息安全风险的时间界限,重视不同时间段上的延续性,并运用恰当的工具方法来对风险加以识别,辨别风险可能所带来的危险及其危害程度,做出防范措施,实现企业信息安全的全过程动态管理。

3.2 政府层面

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受制于环境的变化。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助于整体安全防护能力主动性的提高,有力的政策是推动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高效的行业技术反应机制是信息安全防护的推动力。因此在注重企业层面的管理之外,还必须借助于政府建立一个积极的环境。

(1) 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大力宣传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相关政策,提高全民信息安全素质,从道德层面上防止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政府应督促企业加强信息安全思想教育、职能教育、技能教育、法制教育,从思想上、理论上提高和强化社会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和自律意识。

(2)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及其衍生问题。政府应加快整合和完善现有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建立多元监管模式和长效监管机制,保证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得到公平、公正、有效的实施,为企业信息安全创造有力的支持。

(3) 加大信息安全产业投入。政府应高度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快信息安全产品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支持信息安全服务行业的发展。

4 结 语

本文从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基本模型,为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工作的落实提供有效指导,节省企业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上的投入。同时针对现阶段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 汪应洛.系统工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齐峰.COBIT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实践[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26(10):282?285.

[4] 肖馄.浅议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J].标准科学,2010(8):20?23.

[5] 王永红.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初探[C]//全国第21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10)暨全国第2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合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型计算机应用学会,2010:504?507.

[6] 王玫.建设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7] 韩权印,张玉清,王闵,等.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要点研究[D].计算机工程,2005,31(20):64?66.

(6) 用户安全:用户被正确授权,不存在越权访问或多业务系统的授权矛盾;

(7) 终端安全:防病毒、补丁升级、桌面终端管理系统、终端边界等的安全;

(8)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涉及安全风险的评估、安全代价的评估等;

(9) 信息安全策略管理:包括安全措施的制定、实施、评估、改进;

(10) 信息安全日常管理:巡视、巡检、监控、日志管理等;

(11) 标准规范体系: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安全措施、安全操作等规范化条例;

(12) 管理制度体系:包括配套规章制度,如培训制度、上岗制度;

(13) 评价考核体系:指评价指标、安全测评;

(14) 组织保障:包括安全管理员、安全组织机构的配备;

(15) 资金保障:指建设、运维费用的投入。

2.3 ISM模型计算

根据专家对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中15个构成要素逻辑关系的分析,可得要素关系如表1所示。

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划分和级位划分,确定各要素所处层次地位。在可达矩阵中找出各个因素的可达集R(Si),前因集A(Si)以及可达集R(Si)与前因集A(Si)的交集R(Si)∩A(Si),得到第一级的可达集与前因集(见表2)。

2.4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结构

结合信息安全防护的特点,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15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地构成递阶有向层级结构模型。图2中自下而上的箭头表示低一层因素影响高一层因素,双向箭头表示同级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内容为四级递阶结构。从下往上,第一层因素从制度层面阐述了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该层的五个因素处于ISM结构的最基层且相互独立,构成了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的基础。第二层因素在基于保障的前提下,确定了企业为确保信息安全进行管理活动,是进行立体防护的方法和手段;第三层因素是从物理条件、传输过程方面揭示了企业进行信息安全防护可控点,其中物理安全是控制基础。第四层要素是企业信息安全的直接需求,作为信息的直接表现形式,数据是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的核心。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四级递阶结构充分体现了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整体性、层级性、交互性。

图2 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解释结构模型

2.5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过程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它随着环境和信息传递需求变化而变化。本文在立体防护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对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结构进行扩展,构建了整体运行框架(见图3)。

从图3 中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过程按分析建立到体系保持改进的四个基本时间阶段中有序进行,充分体现出时间维度上的动态性。具体步骤如下:

(1) 综合分析现行的行业标准规范体系,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人员组织结构和企业资金实力,建立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目标,并根据需要将安全防护内容进行等级划分。

(2) 对防护内容进行日常监测(包括统计分析其他公司近期发生的安全事故),形成预警,进而对公司信息系统进行入侵监测,判断其是否潜在威胁。

(3) 若存在威胁,则进一步确定威胁来源,并对危险性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能通过现有措施解决。

(4) 平衡控制成本和实效性,采取防范措施,并分析其效用,最终形成内部信息防护手册。

3 分析及对策

3.1 企业层面

(1) 加强系统整体性。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15个构成要素隶属于一个共同区域,在同一系统大环境下运作。资源受限情况下要最大程度地保障企业信息安全,就必须遵循一切从整体目标出发的原则,加强信息安全防护的整体布局,在对原有产品升级和重新部署时,应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追求整体效能和投入产出效应。

(2) 明确系统层级性。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工作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各个防护层级上的管理。企业信息安全防护涉及技术层面防护、策略层面防护、制度层面防护,三个层面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其中制度和保障是基础,策略是支撑,技术是手段。要有效维护企业信息安全,企业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体系间的纵向关系,在寻求技术支撑的同时,更要立足于管理,加强工作间的协调,避免重复投入、重复建设。

(3) 降低系统交互性。在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同级之间,相关要素呈现出了强连接关系,这种交互式的影响,使得系统运行更加复杂。因此需要加快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建设,界定好每个工作环节的边界,准确定位风险源,并确保信息安全策略得到恰当的理解和有效执行,防止在循环状态下风险的交叉影响使防范难度加大。

(4) 关注系统动态性。信息安全防护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它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安全防护时,应在时间维度上对信息安全有一个质的认识,准确定位企业信息安全防护所处的工作阶段,限定处理信息安全风险的时间界限,重视不同时间段上的延续性,并运用恰当的工具方法来对风险加以识别,辨别风险可能所带来的危险及其危害程度,做出防范措施,实现企业信息安全的全过程动态管理。

3.2 政府层面

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受制于环境的变化。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助于整体安全防护能力主动性的提高,有力的政策是推动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高效的行业技术反应机制是信息安全防护的推动力。因此在注重企业层面的管理之外,还必须借助于政府建立一个积极的环境。

(1) 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大力宣传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相关政策,提高全民信息安全素质,从道德层面上防止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政府应督促企业加强信息安全思想教育、职能教育、技能教育、法制教育,从思想上、理论上提高和强化社会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和自律意识。

(2)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及其衍生问题。政府应加快整合和完善现有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建立多元监管模式和长效监管机制,保证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得到公平、公正、有效的实施,为企业信息安全创造有力的支持。

(3) 加大信息安全产业投入。政府应高度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快信息安全产品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支持信息安全服务行业的发展。

4 结 语

本文从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基本模型,为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工作的落实提供有效指导,节省企业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上的投入。同时针对现阶段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 汪应洛.系统工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齐峰.COBIT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实践[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26(10):282?285.

[4] 肖馄.浅议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J].标准科学,2010(8):20?23.

[5] 王永红.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初探[C]//全国第21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10)暨全国第2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合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型计算机应用学会,2010:504?507.

[6] 王玫.建设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7] 韩权印,张玉清,王闵,等.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要点研究[D].计算机工程,2005,31(20):64?66.

(6) 用户安全:用户被正确授权,不存在越权访问或多业务系统的授权矛盾;

(7) 终端安全:防病毒、补丁升级、桌面终端管理系统、终端边界等的安全;

(8)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涉及安全风险的评估、安全代价的评估等;

(9) 信息安全策略管理:包括安全措施的制定、实施、评估、改进;

(10) 信息安全日常管理:巡视、巡检、监控、日志管理等;

(11) 标准规范体系: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安全措施、安全操作等规范化条例;

(12) 管理制度体系:包括配套规章制度,如培训制度、上岗制度;

(13) 评价考核体系:指评价指标、安全测评;

(14) 组织保障:包括安全管理员、安全组织机构的配备;

(15) 资金保障:指建设、运维费用的投入。

2.3 ISM模型计算

根据专家对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中15个构成要素逻辑关系的分析,可得要素关系如表1所示。

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划分和级位划分,确定各要素所处层次地位。在可达矩阵中找出各个因素的可达集R(Si),前因集A(Si)以及可达集R(Si)与前因集A(Si)的交集R(Si)∩A(Si),得到第一级的可达集与前因集(见表2)。

2.4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结构

结合信息安全防护的特点,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15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地构成递阶有向层级结构模型。图2中自下而上的箭头表示低一层因素影响高一层因素,双向箭头表示同级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内容为四级递阶结构。从下往上,第一层因素从制度层面阐述了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该层的五个因素处于ISM结构的最基层且相互独立,构成了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的基础。第二层因素在基于保障的前提下,确定了企业为确保信息安全进行管理活动,是进行立体防护的方法和手段;第三层因素是从物理条件、传输过程方面揭示了企业进行信息安全防护可控点,其中物理安全是控制基础。第四层要素是企业信息安全的直接需求,作为信息的直接表现形式,数据是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的核心。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四级递阶结构充分体现了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整体性、层级性、交互性。

图2 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解释结构模型

2.5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过程

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它随着环境和信息传递需求变化而变化。本文在立体防护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对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结构进行扩展,构建了整体运行框架(见图3)。

从图3 中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过程按分析建立到体系保持改进的四个基本时间阶段中有序进行,充分体现出时间维度上的动态性。具体步骤如下:

(1) 综合分析现行的行业标准规范体系,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人员组织结构和企业资金实力,建立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目标,并根据需要将安全防护内容进行等级划分。

(2) 对防护内容进行日常监测(包括统计分析其他公司近期发生的安全事故),形成预警,进而对公司信息系统进行入侵监测,判断其是否潜在威胁。

(3) 若存在威胁,则进一步确定威胁来源,并对危险性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能通过现有措施解决。

(4) 平衡控制成本和实效性,采取防范措施,并分析其效用,最终形成内部信息防护手册。

3 分析及对策

3.1 企业层面

(1) 加强系统整体性。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15个构成要素隶属于一个共同区域,在同一系统大环境下运作。资源受限情况下要最大程度地保障企业信息安全,就必须遵循一切从整体目标出发的原则,加强信息安全防护的整体布局,在对原有产品升级和重新部署时,应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追求整体效能和投入产出效应。

(2) 明确系统层级性。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工作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各个防护层级上的管理。企业信息安全防护涉及技术层面防护、策略层面防护、制度层面防护,三个层面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其中制度和保障是基础,策略是支撑,技术是手段。要有效维护企业信息安全,企业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体系间的纵向关系,在寻求技术支撑的同时,更要立足于管理,加强工作间的协调,避免重复投入、重复建设。

(3) 降低系统交互性。在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同级之间,相关要素呈现出了强连接关系,这种交互式的影响,使得系统运行更加复杂。因此需要加快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建设,界定好每个工作环节的边界,准确定位风险源,并确保信息安全策略得到恰当的理解和有效执行,防止在循环状态下风险的交叉影响使防范难度加大。

(4) 关注系统动态性。信息安全防护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它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安全防护时,应在时间维度上对信息安全有一个质的认识,准确定位企业信息安全防护所处的工作阶段,限定处理信息安全风险的时间界限,重视不同时间段上的延续性,并运用恰当的工具方法来对风险加以识别,辨别风险可能所带来的危险及其危害程度,做出防范措施,实现企业信息安全的全过程动态管理。

3.2 政府层面

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受制于环境的变化。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助于整体安全防护能力主动性的提高,有力的政策是推动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高效的行业技术反应机制是信息安全防护的推动力。因此在注重企业层面的管理之外,还必须借助于政府建立一个积极的环境。

(1) 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大力宣传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相关政策,提高全民信息安全素质,从道德层面上防止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政府应督促企业加强信息安全思想教育、职能教育、技能教育、法制教育,从思想上、理论上提高和强化社会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和自律意识。

(2)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及其衍生问题。政府应加快整合和完善现有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建立多元监管模式和长效监管机制,保证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得到公平、公正、有效的实施,为企业信息安全创造有力的支持。

(3) 加大信息安全产业投入。政府应高度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快信息安全产品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支持信息安全服务行业的发展。

4 结 语

本文从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基本模型,为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工作的落实提供有效指导,节省企业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上的投入。同时针对现阶段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 汪应洛.系统工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齐峰.COBIT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实践[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26(10):282?285.

[4] 肖馄.浅议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J].标准科学,2010(8):20?23.

[5] 王永红.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初探[C]//全国第21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10)暨全国第2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合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型计算机应用学会,2010:504?507.

[6] 王玫.建设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7] 韩权印,张玉清,王闵,等.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要点研究[D].计算机工程,2005,31(20):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