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延安 中国女子大学
2014-06-30康军口述于平安张林初整理
康军 口述 于平安 张林初 整理
忆延安 中国女子大学
康军 口述 于平安 张林初 整理
上:中国女子大学校旗
下:中国女子大学旧址简介石碑
2012年秋天,我三女儿夫妻俩到革命圣地延安进行了一次“寻找红色记忆,感受黄土风情”的旅游。他们回到北京后,拿出许多照片绘声绘色地向我再现延安的各个景点和延安的发展变化。他们拍下的张张照片,特别是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的校旗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久远的年代,带回到我曾经学习、工作、战斗6年多的延安。我三女儿他们说,如今的延安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的马路,整齐的街道,中国女子大学已经难觅踪影,他们几经周折才找到女大旧址,旧址门口立着一块“中国女子大学旧址简介”的石碑。我看着那旧址的照片,想起了我们一群天真活泼、血气方刚的青年,为了反对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为了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了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为了全中国的解放,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来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是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蒙古族姑娘培养成一名革命战士。
1940年2月,我刚满15岁,在早年参加革命的大哥康根成、二哥贾力更(原名康富成)的影响与鼓励以及父母亲的支持下,我与同乡赵戈锐等在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的护送下,离开家乡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跋山涉水,顶风冒雪,徒步近2个月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追求革命真理。1940年4月,在组织的安排下,我开始在中国女子大学特别二班学习,一直到1941年秋天到中央军委三局无线电通信学校学习,同女大的师生们一起度过了艰苦、紧张,而又愉快的一年多时间。那里的学习、生活、劳动和文体活动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中央领导带头捐款建校
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是根据党中央关于“开展与加强妇女工作的决定”和毛泽东的倡议创办的,她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妇女干部的最高学府。学校于1939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后开始筹建,倾注着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军干部的直接关心。毛泽东带头捐赠参政员薪水100元,帮助女大购买图书。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各捐赠100元。校长王明拿出500元,专门用于购买木板制作床架。张闻天、王稼祥、叶剑英、陈云、邓发、刘少奇、博古等也从物资上予以支援。前方的八路军代表邓小平、新四军代表张鼎承等还向学校捐献了马匹和战利品等。
女大的校址在延安杨家岭和王家坪之间的一处山坡上,位于党中央所在地和八路军总部之间。从1939年3月开始,动员200多名民工,开山凿洞,加紧施工,仅用一个半月,建成了100多孔窑洞的学员宿舍,窑洞顺山坡分两层或三层,排列整齐。在山坡平坦的地方盖起了三间简陋教室和一个简易大礼堂。山麓下岩洼处建起了伙房。延河岸边的广阔沙滩地平整成为球场和活动地,周围还垒起了一道比人高的土围墙,这就是我们中国女子大学的校园。
隆重的开学典礼
1939年5月,中国女子大学开始招生。中共中央党校的两个女生班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两个女生队并入女子大学。1939年7月20日,中国女子大学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延安各机关院校负责人,来自前线的八路军、新四军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以及延安各界万余人参加了开学典礼。毛泽东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女大的成立,在政治上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不仅要培养大批有理论武装的妇女干部,而且要培养大批做实际工作的妇女运动的干部……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周恩来接着也鼓励大家:“自从‘九一八’以来,广大妇女参加了救亡运动,直到如今抗战的洪流更是冲破了男女关系的壁垒……希望女大赶快培养造就大批的妇女干部,到全国各地去领导广大的妇女运动。”
特殊的编班方式
女大的学员来自27个省,包括台湾籍2人,也有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归国华侨,还有两个朝鲜女青年。学员中,知识分子占80%,军人、工人和农民等占20%,年龄最大的34岁,最小的14岁。就文化程度而言,中学程度占70%,大学程度占10%,其余为小学程度或刚脱盲不久的红军女战士。学校根据学员的文化程度和类型进行编班,编为普通班、高级班、陕甘班和特别班。
朝气蓬勃的中国女子大学学生
普通班:主要是从国统区和沦陷区来延安的女知识青年,占学员总数的80%,共分九个班,每班六七十人。主要学习革命理论。
高级班:又称高级研究班,学员是经考试合格的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一定能力的党员,先后办两期,每班五六十人。她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学为主,以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为主,目标是培养较高级别的党的妇女干部。
陕甘班:主要是陕甘宁边区参加过土地革命的基层女干部,约50人,她们的文化程度低,除学习革命理论外,还学习文化。
特别班:学员是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女战士以及从国统区来的文化较低的女青年,共百十来人,除学习革命理论外,还学习文化。文化课有语文、算术、自然等。
那时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被编在特别二班。指导员是桑柯,文化教员叫卫彬。指导员桑柯给我起了个新名字叫“潘静”。那时,凡到延安学习或工作的人差不多都改了姓名。我们班的同学有:冯光晋、任有青、孟崭新、王席君、韩彬、权卫华、于佐香、王荣、王宣等。我的学习成绩优良,1941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那天,学校还奖给我“三八”模范妇女奖旗。
中国女子大学的学制为两年,其中高级班为一年。然而,许多学员因工作、战斗的需要,提前结业。我在女子大学实际学习了一年多,1941年秋,组织安排我去军委三局无线电通信学校学习机要通信。
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
中国女子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以养成具有革命理论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职业技能等抗战建国的妇女干部为目的。” 根据教育方针,女大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
必修课:即革命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妇女运动以及军事知识等,高级班还要系统阅读马列经典著作。教员分为大教员和小教员。大教员是当时有名的专家学者和革命老前辈。小教员则是马列学院的高才生和其他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年轻干部。
选修课:也称职业技能课。有医药卫生、会计、缝纫、速记、新闻、文学、戏剧、音乐、外语(英、俄、日、世界语)等,每人选修两门,每周上课一次,每次半天。教员都是有专长的同志或专家学者。
中国女子大学是一所政治学校,特别重视学员的政治学习,经常组织学员听政治大报告,也就是请中央领导同志、专家学者作报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洛甫、陈云等领导以及邓颖超、康克清等都来学校作过大报告。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党的斗争策略、对敌斗争、党员修养、革命气节、革命传统、妇女运动等。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刚到女大不久,就去听毛主席作报告。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心里特别高兴,毛主席的湖南口音和讲话时有力的手势至今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女大的学习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除完成规定的理论学习外,十分重视学员的社会实践。学校曾组织多次下乡、下基层参加实际工作和妇女运动。另外,学校还安排劳动课,如开荒、纺线。劳动不仅增强了学员的劳动观念,亲身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喜悦,而且还可以用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丰富和改善我们的生活。
中国女子大学学生在室外上课
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
为培养符合党需要的妇女干部,女大实行军事化生活。学员入校后,每天从早上4点半起床到晚上8点熄灯,其间出操、吃饭、学习、休息,学习和生活一律实行军事化。早晨起床下山前,先排队唱一首革命歌曲,然后到延河边洗漱,再返校去伙房外一组一组就餐……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对延安的经济封锁,女大与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工厂一样,学习生活环境十分艰苦。我们以组为单位,十个人挤住一个窑洞,窑洞既是宿舍又是开会学习的地方。我们吃的是小米加土豆,两干一稀,少见油水。没有餐厅饭桌,以组为单位在地上围个圈,中间一盆菜,大家蹲着用餐。雨雪天在窑洞里吃。每当打饭时,大家总盼望得到一些锅巴。别小看这锅巴,那时有个美名叫“列宁饼干”。它是充饥的“美味食品”,越嚼越香。即使烧焦也欢迎,将焦的一面摩擦掉,留下的便是可口食品。我们的生活用品极其简单,夏单、冬棉各一套,一个缸子一把勺,菜盆、脸盆合用一个,以咸盐代牙膏,草木灰当肥皂。
我们没有教室,天气好时在窑洞外。大家自带一个小矮凳,并拢的膝盖就是课桌,黑板挂在窑洞上。天气不好时就在窑洞里。那时我们没有什么学习用品,发给每人的一个小本和一支铅笔还舍不得用,经常拿根小树枝在沙地上写字、认字。到了晚上,住在一个窑洞里的十来个学员只有一盏小油灯,离油灯远点看不见灯光的同学,就跪着或站着或伸着脖子“借光”。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女大的校训是:“紧张的学习、艰苦的生活、高尚的道德、互助的作风。”校园里充满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虽然女大的物质生活非常艰苦,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和愉快。女大门前有条延河,我们夏天在河里洗脸、洗衣服,冬天在那里打水。延河边的沙滩,是我们的运动场。课余时间,大家聚集在沙滩上,练习跳舞、唱歌。《女大校歌》是我们最爱唱的歌:“我们是妇女先锋,我们是妇女榜样,来自不同的四面八方,在女大亲爱的欢聚一堂。女大是我们的母亲,比母亲更慈祥。女大是我们的太阳,比太阳更光亮。要努力学习革命方法,学习理论武装,学习职业技能,学习道德修养。我们要深入农村工厂,我们要英勇的走上战场,一个个锻炼得如铁似钢,争取民族社会和妇女的解放!”女大还经常组织晚会,节目有夏革非同学主演的话剧《秋瑾》,甘露同学主演的京剧《花木兰》,有数百人表演的集体舞、“丹麦舞”,音乐家冼星海还指挥我们唱《黄河大合唱》等。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1941年女大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盛况。节前,学校领导组织我们开展模范支部和班与班的友谊竞赛,比学习、比参加生产、比参加社会活动。同时还准备文艺节目,唱歌、跳舞等。白天照常学习,晚饭后进行节目准备。为了赶制节日的服装,我们往往熬个通宵。“三八”妇女节那天,大家穿着新制的灰色列宁装,迈着轻盈的步伐,列队进入会场,十分整齐美观。会上女大学员演出了大合唱、集体舞、秧歌舞等。毛泽东、朱德、谢觉哉、李富春、邓发等领导及全场同志们热烈为我们鼓掌,欢呼。晚上还在礼堂组织了晚会,演出了京剧《花木兰》等,特别引人发笑的是教务处长张琴秋身穿红绸衣,与一个穿西装的稻草人跳友谊舞。
中国女子大学学生在延河河畔跳集体舞
1941年“皖南事变”后,边区财政更加困难。中央决定精简机构,合并院校,把中国女子大学、陕北公学、泽东青年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中国女子大学于1941年8月末结束。
延安中国女子大学从成立到结束,只有两年多时间,但她正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所说:“在延安教育机关中完全创新、而我认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却是女子大学,一个真正女英雄的大学。”中国女子大学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她培养出的1000多名妇女干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解放后,她们中的许多人担任了党和政府的各级职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毕生。
延河水奔腾不息,我对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的思念也从未停息过。延安小米养育了一代人,延安精神激励着千秋万代。情系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是为了记住革命圣地延安,记住延安精神,并把延安精神融入到今天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以尽早圆我们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胡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