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的领路人

2014-06-30刘岩松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工厂化工业化鱼类

刘岩松

已是古稀之年,依然不知疲倦地带领青年团队在科研一线奋力拼搏,一心只想早日实现鲆鲽类的工业化养殖。

这就是雷霁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也是他心甘情愿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埋头耕耘、无怨无悔。无论风雨泥泞,他总是跟随心中的梦想,开拓创新思维,一步不离地坚守科研阵地,谋划和实践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发展,以博大的胸怀、渊博的智慧和超人的毅力引领着海水鱼类养殖产业走向美好明天……

50多年来,雷霁霖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亲临生产一线不懈实践的信条,在科研路上获得累累硕果。他系统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的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8种已经实现产业化;率先从英国引进冷水性良种——大菱鲆,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创建符合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化浪潮,为国家和三农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雷霁霖院士因此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

(一)丰富养殖理论 引导新的发展方向

海峡科技与产业:作为一位致力于海水鱼类养殖的专家,请您回顾一下中国大陆海水养殖发展历程。

雷霁霖:中国大陆的海水鱼类养殖发展历史较短,建国初期处于港养(南方称“鱼塭”)的原始状态,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

上世纪50年代中以来,我和新中国第一代海水养殖的“拓荒者”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不畏艰苦、不辱使命,携带简易工具,远离城市和温暖的家,奔赴沿海渔村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我和同事们很早就有改变中国大陆海水养殖落后面貌的想法,认为北方冬季漫长,不能走其他产业发展的老路,很早就大胆地提出了“海水养殖要走工厂化的道路”。上世纪50年代末,我们首先在山东日照市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建造了一座大型梭鱼潮汐环流产卵池和一座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实验基地,率先在中国大陆获得了梭鱼人工繁殖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相继建成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胶南基地和中日合作小麦岛实验基地等一批设备水平越来越先进的试验基地,还帮助北戴河建成了渤海水产增殖中心试验站,一路领先完成了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工艺和养殖生产体系的构建。以此为依托,相继完成了20多种鱼类的工厂化苗种生产技术研究、率先打开了国外海水养殖鱼类良种的引进渠道、开启了与多个国家(中日、中英、中挪、中法)合作研究的大门,快速提升了中国大陆海水鱼类养殖研究技术水平,促进了生产模式和系统装备的多次提升。

海峡科技与产业:这个阶段,您和同事们一起有很多创新的思路和卓有成效的探索,请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雷霁霖: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我们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眼光变得越来越开阔。为了彻底改变中国大陆海水养殖面貌,首先想到的是要改变养殖品种。我们经历10多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将欧洲冷水性养殖良种——大菱鲆(又称“多宝鱼”)引进中国大陆,并将其培育成为中国大陆北方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对象。

当大菱鲆育苗与养殖获得巨大成功时,许多热心朋友建议我赶快申报专利,但我考虑到北方鱼类养殖较其它养殖产业的发展已经落后多年,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是申报专利的问题。为此,我们没有急于申报专利,而是将研究成果立即公开,并帮助企业扩大生产。与此同时,在养成方面,由我们首创的 “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不仅为中国大陆北方创造了大菱鲆规模化养殖的奇迹,同时在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的新策略鼓舞下,以此为基础,设定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和“南北接力”的养殖格局。现在,北南沿海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架构的样板,正有力地助推着中国大陆的海水鱼类向更高层次的工业化养殖目标推进。

(二)发展工业化养殖正逢良时

海峡科技与产业:您已年近八旬了,但仍在为鲆鲽类工业化养殖发展奔走呼号。您曾经说:“我有一个预感,当前和未来世界第4次工业革命,应该是生物工业革命,鲆鲽类的工业化养殖正逢良时”;“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盼望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能在中国大陆早日实现”。关于海水鱼类的工业化养殖,请问具体的内涵和实施方法是什么?

雷霁霖:工业化养殖就是以品种为单元,集工程化、工厂化、设施化、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于一体的新型生产模式。它是由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人文学科共同构建形成的一种现代化高端养殖模式。简而言之,工业化养殖就是一种高度可控的、适度集约化的、绿色环保的、质量安全和人工生态型的养鱼工程模式。

它的核心技术是“四化养殖”即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其技术体系包括种子工程、营养饲料工程、疾病防控工程、循环系统工程、加工与质量安全工程、物流与营销工程等六大板块的工程建设。

海峡科技与产业:那么,您所探索的这条工业化道路具体的思路是什么?

雷霁霖:工业化养殖的总体思路旨在推动产业向高端方向持续发展,所以不仅要求引进新技术,同时要求生产者必须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以及“福利养殖”等学科理念深深融入到产业运行之中,通过软、硬件基本条件的密切结合,取得更多、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工业化养殖对资源消耗、工程构造与人文社会需求均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层次的衡量标准,其目标应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借助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撑,把鲆鲽类养殖作为优势品种高端产业的典型样板,在主产区进行示范推广。最后,在中国大陆沿海完成海基(生态型)和陆基(集约型)两大系列工业化养殖大产区的构筑。

此后,继续紧密依靠科技创新,不断研发和引进高新技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即可在广袤的沿岸带、浅海区和深水区构筑起一大批符合国情的、具有高科技内涵的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产业群和产业带。

(三)养殖工程化与产业化的中心任务

海峡科技与产业:接下来,请您介绍一下实施工程化和产业化需要做哪些事、具备哪些条件?

雷霁霖:当前,对于海基主产业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养殖网箱在高海况条件下配套装备的抗性与稳定性问题,以及防灾减灾远程智能化管理的技术问题;陆基主产业则要求实现全封闭式工厂化养殖系统的国产化,配套装备的模块化,建立国产化系统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基地以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对于水质净化方法和循环水过滤装置,我认为要有新的解决思路,应该探索除生物过滤膜以外的、全新理念的水处理方法和新的系统模式;在线监测和智能化管理、环境和养殖产品质量监测、地理标识与追溯体制的建立,以及深加工产品的品牌建设等方而,也应与全循环系统一起联合立项研究,尤其应将有可视系统的物联网引入产业链全线运行;生物与生物技术方面,包括新品种选育、高效专用配合饲料、疫苗的研制与应用、流行病调查与防控,以及养殖鱼类在系统中的生理、生态、行为学特征、福利状况、能源物质的分配与代谢、养殖密度与生长潜力等基础学科,今后都期望得到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此外,为了推进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或法规,如推进节能减排全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的奖励政策,岸带、深水区的开发利用政策,物种与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发展深水网箱、放流增殖和海洋牧场建设等鼓励政策,还期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与海基、陆基养殖模式升级有关的基础性研究,如开展防灾减灾高新技术、远程控制系统、机器人作业等高端技术的研发政策,以及开辟水产养殖保险业务等政策。与此同时,还应当鼓励地方龙头企业成立区域性渔业协会或工厂化养鱼专业合作社等民间合作组织,以提高业界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其在行业中的协调与自律自管作用。

海峡科技与产业:与传统的产业相比,现代化或者说工业化的产业模式有哪些特点?

雷霁霖:上述不同模式的养殖产业,都是依托现代工业基础而建立起来的集约化养殖模式,都具有养殖装备先进、养殖环境可控、单位水体养殖密度高、产量高、养殖全过程可以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操作等特点。生产管理、产品收获、安全检测等容易控制,产品可以做到均衡上市,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良好。

所以,工业化养殖被国际上公认为是现代化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对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陆基工厂化养殖模式来说,更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将育苗、养殖、加工、营销等系列生产工艺通盘纳入工业化管理流程之中,所以被统称为一项典型的海水养殖工业。

中国大陆海水养殖已经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对于饱受空间、模式、品种、饲料和病害等多重压力制约的水产养殖,整体技术急需转型提升至工业化水平,这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鲆鲽类工厂化养殖作为中国北方沿海鱼类高端养殖产业开发的先锋,走过21年风雨历程的事实充分说明,它是一个极富品种特色、产业活力和开发潜力的养殖方式,首先由它探索并走出了一条高起点、跨跃式发展的道路,使之迅速成长为深受国内外关注的新兴产业。

海峡科技与产业:结合您在鲆鲽类养殖上的实践和探索,您认为未来,中国大陆在该领域的发展上有什么特点?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雷霁霖:现在,鲆鲽类养殖进行自我优化提升的同时,也在为多种鱼类以及其他海水养殖品种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借鉴。近10多年来,中国大陆海水养殖界在鲆鲽类养殖样板的影响下,已从观念到行动上发生了巨变。近年在中国北方沿海的主产区,每年都有许多国产化、高水平的循环水养鱼工厂拔地而起,展现出的系列成果充分说明,工业化养殖完全符合中国海水鱼类养殖的发展潮流,是引导其他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工程,预测“十二五”期末,沿海的鱼类工业化养殖将会出现一个繁荣兴旺景象。

我认为,未来产学研各界为了担当起新的历史重任,今后将会从理念上认识到科技进步与发展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推动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时代已经来临,并正在催生中国海洋产业技术革命的到来。大量实例说明,高新技术只有融入产业才能发挥其变革资源配置的巨大作用,也只有在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所以,当前应当把改造传统产业作为发展高新养殖技术的起点,要全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高技术人才队伍,组成众多高智能团队,一起向预定目标冲刺,才有可能完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构建。

为了加快工业化养殖业的发展步伐,热切企盼业内外人士共同参与,尤其希望得到龙头企业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深信政、产、学、研各界今后必将树立起低碳环保、质量安全第一的信念,抓住产业转型良机,共同锤炼中国大陆海水鱼类高端、高质和高效的工业化养殖样板,为中国大陆的现代渔业建设作出新贡献。

(四)雷院士心中的未了情

海峡科技与产业:对于鱼类养殖,您肯定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感情,对于未来,您有哪些想法?

雷霁霖:鱼类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护心、健脑、防癌功能,是千百年来人类最喜爱的美食之一,并一直在为全人类的健康建立功勋。今天, 国家需要发展海水鱼类养殖为民造福,我就决心要为海水鱼类养殖研究奉献终生,这就是我的理想和承诺。

数十年来,为了实现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的梦想,我宁可不计个人得失,放下安逸生活,但从未改变过研究鱼类的初衷。可以说,在我心中永远流淌着的是一条很长很长的爱河,那里有许多讲不完的鱼类故事、做不完的鱼类事业和写不完的鱼类文章……。从思路到行动所有这一切,都源于“鱼”,我的“苦”与“乐”也与“鱼”密切相关。总之,人生苦乐是常事,事业未了情难了!

我一直闲不下来,因为新一轮水产养殖事业才刚刚开始,所以在这个时侯很难说出“安心颐养天年”这句话,心中觉得最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现在正处于产业转型提升的关键时刻,对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来说,摆在产学研同仁面前的工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所以一定要把握和利用好当前时机,同时要不断更新思路和实施方法,才能有效推进养殖产业顺利达到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结语

在雷霁霖院士的人生旅途中,想得最多和做得最多的都是有关鱼类的事,他衷心盼望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事业,能够依托当前国家倡导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大好时机,依靠创新驱动不断发展和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工厂化工业化鱼类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鱼类运动会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钢结构工厂化预制质量控制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桥
鱼类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
G0-7“工厂化”井组钻井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