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对城镇居民储蓄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4-06-28陈健辉
陈健辉
摘 要: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与重工业增加值的模型,并通过多重检验,验证了两者间存在的线性关系。通过对山西省特有的经济背景和产业结构的分析,发现了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山西省特殊的重工业结构。借用预防性储蓄理论的观点,可以得出:在这种重工业结构下,地区经济不稳定、波动大,山西省城镇居民无法预知自己的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增加预防性储蓄,导致了山西省城镇居民的高储蓄。
关键词:储蓄率;重工业增加值;计量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36-0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居民储蓄问题一直受到经济工作者的关注。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出口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一直是最低的,而与此相对的储蓄却一直不断地增长,不断刷新纪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的山西省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居民表现出更强烈的储蓄倾向,有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年份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变量选择分析
据西方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分析,影响储蓄的因素包括:收入、利息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等,但是这些因素无法对此作出让人信服的解释。除此之外,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等也无法做出完全合理的解释。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山西省城镇居民的高储蓄?从山西省的实际情况考虑,山西省地处内陆,煤炭资源丰富,全省的各种煤炭总储量占到全国的1/3。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西省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以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山西省工业结构的畸形化,偏重工业化,支柱产业结构单一化。在1992—2012年山西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二产业平均来说占比超过50%;工业增加值中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衡,重工业占比接近95%。轻工业的基础薄弱,重工业比例过大,煤炭、冶金、焦化、电力四大重型工业提供的增加值占到了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为此,根据这个特殊经济背景,用重工业增加值/当年工业增加值的比率作为解释变量来试着解释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影响储蓄的因素还有居民收入、物价水平等,在引入解释变量时,本着选取代表性的指标,可以将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整合为一个指标,这样就得出了居民实际收入变量。在历年山西省统计年鉴上,对城镇居民的收入按照收入等级分为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高收入组,占比分别为20%、60%、20%。可以看出,中等收入组数据对最终居民平均收入的确定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点也可以从历年山西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和中等收入组的收入中得出。为了使变量更具代表性,选用城镇居民中等收入数据作为城镇居民收入的代表,仍定义为居民收入,引入到模型中。以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来分析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的原因。
三、数据处理
数据整理如表1。
四、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六、模型的不足
第一,在该模型中,样本数据只有21年,得出的结论虽然符合经济理论,但是为了模型更加精确,为了确保准确反映山西地区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变动,应该增加样本数据,使其所建模型更加具有说服力。
第二,影响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是站在山西省特有的经济背景和产业结构的角度,论证了影响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率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影响因素,并没有将其他影响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因素进行组合,用一个合理的模型来解释。
七、政策建议
1.大力加快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推动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轻工业,使轻重工业达到合理比例;重点培植新的支柱产业,培养经济增长极;运用高新技术逐步替代落后生产工序,淘汰落后产业。采取措施降低重工业的波动,保持山西地区经济的稳定。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出台相应的政策推动山西地区金融业、房地产业、餐饮等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旅游业,把山西建设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大省。
这样一来,给居民创造了一个稳定有序的经济环境,降低了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不会过快增长,保持合理比例。这对于解决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问题,保持山西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车亮,郭香俊.重化工结构、收入不确定与居民储蓄——来自山西省的经验数据[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 边叔元.谈山西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师,2011,(2).
[3] 庞皓.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王 佳]endprint
摘 要: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与重工业增加值的模型,并通过多重检验,验证了两者间存在的线性关系。通过对山西省特有的经济背景和产业结构的分析,发现了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山西省特殊的重工业结构。借用预防性储蓄理论的观点,可以得出:在这种重工业结构下,地区经济不稳定、波动大,山西省城镇居民无法预知自己的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增加预防性储蓄,导致了山西省城镇居民的高储蓄。
关键词:储蓄率;重工业增加值;计量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36-0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居民储蓄问题一直受到经济工作者的关注。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出口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一直是最低的,而与此相对的储蓄却一直不断地增长,不断刷新纪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的山西省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居民表现出更强烈的储蓄倾向,有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年份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变量选择分析
据西方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分析,影响储蓄的因素包括:收入、利息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等,但是这些因素无法对此作出让人信服的解释。除此之外,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等也无法做出完全合理的解释。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山西省城镇居民的高储蓄?从山西省的实际情况考虑,山西省地处内陆,煤炭资源丰富,全省的各种煤炭总储量占到全国的1/3。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西省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以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山西省工业结构的畸形化,偏重工业化,支柱产业结构单一化。在1992—2012年山西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二产业平均来说占比超过50%;工业增加值中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衡,重工业占比接近95%。轻工业的基础薄弱,重工业比例过大,煤炭、冶金、焦化、电力四大重型工业提供的增加值占到了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为此,根据这个特殊经济背景,用重工业增加值/当年工业增加值的比率作为解释变量来试着解释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影响储蓄的因素还有居民收入、物价水平等,在引入解释变量时,本着选取代表性的指标,可以将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整合为一个指标,这样就得出了居民实际收入变量。在历年山西省统计年鉴上,对城镇居民的收入按照收入等级分为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高收入组,占比分别为20%、60%、20%。可以看出,中等收入组数据对最终居民平均收入的确定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点也可以从历年山西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和中等收入组的收入中得出。为了使变量更具代表性,选用城镇居民中等收入数据作为城镇居民收入的代表,仍定义为居民收入,引入到模型中。以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来分析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的原因。
三、数据处理
数据整理如表1。
四、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六、模型的不足
第一,在该模型中,样本数据只有21年,得出的结论虽然符合经济理论,但是为了模型更加精确,为了确保准确反映山西地区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变动,应该增加样本数据,使其所建模型更加具有说服力。
第二,影响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是站在山西省特有的经济背景和产业结构的角度,论证了影响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率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影响因素,并没有将其他影响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因素进行组合,用一个合理的模型来解释。
七、政策建议
1.大力加快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推动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轻工业,使轻重工业达到合理比例;重点培植新的支柱产业,培养经济增长极;运用高新技术逐步替代落后生产工序,淘汰落后产业。采取措施降低重工业的波动,保持山西地区经济的稳定。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出台相应的政策推动山西地区金融业、房地产业、餐饮等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旅游业,把山西建设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大省。
这样一来,给居民创造了一个稳定有序的经济环境,降低了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不会过快增长,保持合理比例。这对于解决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问题,保持山西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车亮,郭香俊.重化工结构、收入不确定与居民储蓄——来自山西省的经验数据[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 边叔元.谈山西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师,2011,(2).
[3] 庞皓.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王 佳]endprint
摘 要: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与重工业增加值的模型,并通过多重检验,验证了两者间存在的线性关系。通过对山西省特有的经济背景和产业结构的分析,发现了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山西省特殊的重工业结构。借用预防性储蓄理论的观点,可以得出:在这种重工业结构下,地区经济不稳定、波动大,山西省城镇居民无法预知自己的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增加预防性储蓄,导致了山西省城镇居民的高储蓄。
关键词:储蓄率;重工业增加值;计量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36-0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居民储蓄问题一直受到经济工作者的关注。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出口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一直是最低的,而与此相对的储蓄却一直不断地增长,不断刷新纪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的山西省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居民表现出更强烈的储蓄倾向,有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年份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变量选择分析
据西方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分析,影响储蓄的因素包括:收入、利息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等,但是这些因素无法对此作出让人信服的解释。除此之外,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等也无法做出完全合理的解释。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山西省城镇居民的高储蓄?从山西省的实际情况考虑,山西省地处内陆,煤炭资源丰富,全省的各种煤炭总储量占到全国的1/3。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西省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以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山西省工业结构的畸形化,偏重工业化,支柱产业结构单一化。在1992—2012年山西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二产业平均来说占比超过50%;工业增加值中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衡,重工业占比接近95%。轻工业的基础薄弱,重工业比例过大,煤炭、冶金、焦化、电力四大重型工业提供的增加值占到了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为此,根据这个特殊经济背景,用重工业增加值/当年工业增加值的比率作为解释变量来试着解释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影响储蓄的因素还有居民收入、物价水平等,在引入解释变量时,本着选取代表性的指标,可以将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整合为一个指标,这样就得出了居民实际收入变量。在历年山西省统计年鉴上,对城镇居民的收入按照收入等级分为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高收入组,占比分别为20%、60%、20%。可以看出,中等收入组数据对最终居民平均收入的确定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点也可以从历年山西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和中等收入组的收入中得出。为了使变量更具代表性,选用城镇居民中等收入数据作为城镇居民收入的代表,仍定义为居民收入,引入到模型中。以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来分析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的原因。
三、数据处理
数据整理如表1。
四、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六、模型的不足
第一,在该模型中,样本数据只有21年,得出的结论虽然符合经济理论,但是为了模型更加精确,为了确保准确反映山西地区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变动,应该增加样本数据,使其所建模型更加具有说服力。
第二,影响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是站在山西省特有的经济背景和产业结构的角度,论证了影响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率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影响因素,并没有将其他影响山西省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因素进行组合,用一个合理的模型来解释。
七、政策建议
1.大力加快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推动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轻工业,使轻重工业达到合理比例;重点培植新的支柱产业,培养经济增长极;运用高新技术逐步替代落后生产工序,淘汰落后产业。采取措施降低重工业的波动,保持山西地区经济的稳定。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出台相应的政策推动山西地区金融业、房地产业、餐饮等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旅游业,把山西建设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大省。
这样一来,给居民创造了一个稳定有序的经济环境,降低了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不会过快增长,保持合理比例。这对于解决山西省城镇居民高储蓄问题,保持山西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车亮,郭香俊.重化工结构、收入不确定与居民储蓄——来自山西省的经验数据[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 边叔元.谈山西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师,2011,(2).
[3] 庞皓.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王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