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读训练”中营造宽松气氛
2014-06-28王慧君
王慧君
“品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基础,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语言文字训练,优化课堂“听、说、读、思”的组合,以“读”为中心环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咀嚼语言文字,品味蕴含在重点字、词、句、段中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实践形式。通过几年的“品读训练”课堂实践,笔者初步构建了“初读(自学感知)——议读(深化理解、促进感悟)——诵读(自觉归纳吸收)”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热情。
一、自读——议读——诵读的“品读训练”教学设计
教师在讲授《小企鹅和妈妈》这一课时,主要的训练点是第5~9自然段,可以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自读:根据这一节课的重点训练项目——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教师要让学生读出小企鹅第一次看到蓝天白云时的惊奇、赞叹之情,可以用“小企鹅第一次从妈妈的褶皮下钻出来,看到了什么?她的心情是怎样的?”来引导学生自己轻读课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然后再次轻读,尝试着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议读:这是学生之间互教自悟的阅读实践交流环节。学生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基础上,已初步具有“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设计学生同桌互读、分小组(4人一组)互读的方式进行“议读”,观察谁做得比较好;之后指名朗读,进行听后评议,指出学生理解表达的优劣,再次让评者与其他同学朗读,在议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要对重点训练句适时地进行范读讲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
诵读:它的目的在于巩固、吸收和综合,进行欣赏性朗读。教师可以采用引读,即教师阅读叙述内容,一些同学阅读“孩子”的内容,另外的同学阅读“妈妈”的内容,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强化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训练”方法的运用
“品读训练”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法、实践法与示范法等。
比较法可以通过删词、换词、变换语序、换位思考等方式比较不同的词语、句式、情境,反复揣摩,加深对词句蕴含的深义的理解。例如,在《深山风雪路》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使用“删词”法,对以下两句话进行比较阅读:“在朝鲜战场上留下了老吕清晰的脚印,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在那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也曾留下了老吕清晰的脚印,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通过比较,师生就会体会到: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老吕都具有一种奉献精神。
实践法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着眼于进行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要少发挥“微言大义”,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进行感悟。通过比较法训练后,学生自己也会探索出一定的门路,也会尝试着进行实践。例如,教师在讲授《猫》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默读,想想从哪几方面可以看出“猫很尽职”,引导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抓住“屏息凝视(神态)”、“一连……几个钟头(时间长)”、“非……不可(耐心与决心)”等词语来体会“猫很尽职”的特点。
示范法多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开始进行“品读训练”时,以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品读”;二是在“品读训练”过程中,当学生在“品悟”、“朗读”阶段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难点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观潮》一课主要描写潮水到来时的壮观场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的壮观画面。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实现突破,学生越读越有味,越读越到位。为了便于学习主体更主动地参与课堂“品读训练”,教师还可以进行下列尝试。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把握和设计好课堂设问、导语、提示等环节内容,这在启迪、活跃学生的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叩响学生思维的琴弦,活跃他们的学习情绪,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事实证明,惊奇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他们对事物越是惊奇,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它、了解它,进行主动的思考。在学习《可爱的鼠狐猴》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导语:“世界上有一种最小的猴子,刚生出来时,只有花生米那么大点儿,你们想不想看看去?”这样的一句话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得课堂气氛立时活跃起来。例如,在学习《五彩池》一文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感受五彩池池形的小巧玲珑、池水的五颜六色之后,接着进行设问:“还有更让人惊奇的呢!你们可以自己读,看它‘奇在哪儿?”通过自读,学生会发现:各池互相连接,有时一池水呈现多种色彩,用手捧起水看到它是无色透明的。看着这么多的“奇怪”现象,学生就会迫切地想要知道原因,无需教师提醒,他们就会自行从文中寻找答案。这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且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
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诱发学生进行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丰碑》一文中,军长得知冻僵的就是军需处长后,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此刻,军长心中在说些什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还可以写成一段话,在课上让学生有语气地朗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他们的语言能力会得到较大发展,审美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亲切和善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语言,以及鼓励的目光、神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的运用,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品读训练”常常会出现学生读得不够理想、理解得不够准确等现象。之前的“评读”阶段,教师通常会指出学生的不足,但是现在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评,指出“哪儿读出了正确的理解”,或是“哪儿如果能再怎样就更好了”,抑或是“谁来帮帮他”,这样就会减轻学生发言时面对的心理压力,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大胆质疑,鼓励生生互助
大胆质疑是学生主动精神的充分体现,是他们读书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与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予以整理,在今后的讲读课中给予解决;对敢于质疑的学生,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给予鼓励,此外,也要教会学生进行质疑的方法。一开始,学生可能并不会质疑,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常常会与语文课学习目标差之千里,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在不损伤学生质疑积极性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语文课文的学习任务、质疑目的,以及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质疑,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在今后的自我阅读活动中真正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能够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遵循叶圣陶先生“立足于教、着眼于放”的教育理念,努力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重在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
总之,“品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思维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是适合儿童主体参与的、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世纪语文教学的一种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