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平台的语文小组DIY学习实践
2014-06-28潘慧群
潘慧群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数字化教学趋势愈演愈烈,如何少教多学、把学的核心权利还给学生,这是所有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与别的学生交流获取知识。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引领性学习、同伴互助性学习和个人反思性学习的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智源e本学习平台是一个基于学习资源,便于学生在已知与未知、能胜任和不能胜任之间择用“学习支架”并沿着这一“学习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意义建构的学习平台。
一、基本概念
1.智源e本
这是E人E本的教学改装版。学生端会涵盖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堂资源、课后作业及错题本等内容;教师端则开发了质量分析功能,能够统计课堂练习中客观题的得分率、发起的提问次数及作业的提交次数等,不但有保留原笔迹输入(Word格式可让系统自动生成打印体)的笔答交互模型,而且将文、图、声、像和学、辅、评、改等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
2.助教式小组
助教式小组学习是一种导放式学习,借鉴古已有之的“学徒制”和“小先生制”,让学生中的“领头羊”做助教,参与课前预习、课堂研讨和课后分享,教师不再“独唱”。基于助教式小组学习,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与“对话者”的角色,成为活动的服务者和宏观调控者。
3.DIY学习
DIY是“Do It Yourself”的简称,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形成的“自己去做、去体验”的学习方法。与美国PLTL(peer-led team learning,同伴主导的小组学习方法)和武汉大学“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类似,DIY学习法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而且,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将学习探究过程还给学生,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学习品质。
二、活动设计
1.组建学习小组
1)组建多样化的学习小组
根据自愿原则,教师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由能力上(A层生)、中(B层生)和下(C层生)等3种不同程度的学生组成,按照“指定助教、双向选择”的原则分配组员,男女搭配,灵活组合,组建多样化的学习小组。在一定的周期中,小组成员相对固定,人数相对等同(不超过5人),各个小组要创设组名、制订组规。
2)明确学习任务
各个小组中的助教是该组的组长,负责小组的日常活动。各组员按自我意愿,分设发言员、记录员、诵读员、观察员各1名,人人参与,个个明确职责。学习任务设计可以是根据教师教学进度和要求,因组制宜制定的微任务,实行操作性较强的项目制;也可以是各个小组量身定制学习任务,由助教汇报实施和考核结果。这两类学习任务并存,凸显任务的选择性。
2.丰富DIY学习活动
1)项目类的DIY学习活动
这包括培养语基和语用能力的DIY项目活动,如“周周练”的自制与自测、“天天语基”的巩固练、“名言一角”的品读区、300秒经典展示等。此外,它还包括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的DIY项目活动,如“子午书简”、“古诗乐园”、“一周博报”、“班级札记”及“小组博文”等。同时,它也有培养其他语文素养的DIY项目活动,如助教预批、书法展示和在线答疑等。各个小组按需自由选择参与项目,按相应要求完成并进行展示。
2)创新类的智源e本学习支架
它有工具类支架,如资料库、错题库和小组作文交流区等;有展示类支架,如新人新作展示、小组佳作展示等;有评价类支架,如自评与他评、团队绩效评价,根据积分奖励,累积达到60分即可兑换教师准备好的奖品,而且积分情况与学业评价的过程评价挂钩。以“小组周作文接力赛”为例,同组同学把作文写在同一区间上,每人每周按要求作一篇代表本组和个人的文章参赛,计入小组得分,在期末时会评出最佳小说组、最佳散文组、最佳诗歌组、最佳论述组。
三、活动实施
1.课前DIY
传统教学活动是按照划分的小组在自行准备的笔记本中分类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预习内容统一由助教先批改,然后交给教师进行批改,发现学生的疑难问题,总结他们的共性问题。但基于智源e本无线终端教学平台进行数字课堂教学时,预习作业不仅可以保留学生的原笔迹输入内容,还能够进行删除添加、移动缩放、组合编辑、错题再现等。鉴于数字平台的优势,预习的分层分时提交和评价活动显得更具个性、方便便捷。例如,教师在设计《赤壁赋》的作业时,对各个小组成员可以安排不同的预习作业,如上网搜集“儒、释、道”思想对苏轼思想影响的说法、梳理出苏轼主要作品的思想倾向、整理有关苏轼书法艺术的评价及它所反映的苏轼的情感世界及提供“乌台诗案”与苏轼的关系材料,最后合成上述资料,汇总基本观点并交助教。
1)提供差异性学习
智源e本能够实现师生异时上传资料(作业)、教师分层布置作业、师生即时关注作业等功能,教师可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上传相应的“学习支架”,课前采用积件形式,教师端将PPT、学案和作业推送至普通学生端和助教学生端,把小组内学生提交的资源,一部分交给助教审阅,其中的优秀作业、错例或疑问则由教师或助教及时纳入共享资料和备课系统中。这样,各小组学生在预习时存在的思维障碍和学习疑问变成助教先学和教师教学的有效起点。
2)提供选择性工具
众所周知,有效的学习工具能实现高效的教学效能,所以教师要严谨地根据小组情况、学习主题和学习资源综合设计并提供有效工具,如效能工具(文字及数据处理软件、作图工具等)、信息工具(搜索引擎、搜索工具等)、情境工具(模拟仿真、游戏等)、交流工具(QQ、MSM、Eˉmail等)、认知工具(数据库、电子报表、超媒体工具、概念图等)及评价工具(电子绩效评估系统、电子评价量规、电子档案袋、日志等)。对陈述性知识,教师可直接将预习课件推送至助教端,助教可直接在平板端对播放课件进行小组共同问题的标注,作为学习积件上传至教师备课中心;对程序性知识,教师或助教可选择思维导图、学习日志、QQ留言等学习工具,或发起讨论,或由小组领取挑战项目,或由各助教“秀”先学成果等。endprint
2.课堂DIY
课堂环节由教师导学—分组自学—组组展示——总结提升等环节组成。在提问讨论、互测互批、成果展示等阶段,教师要把自主权还给小组,把组织权还给助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项脊轩志》的主问题导学步骤为:第一,“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既然项脊轩见证了作者“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情感,那么他究竟“记”了什么样的感情?如果拟一个字来表达,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第二,临时整合成4个“微话题组”(“真”、“爱”、“悲”和“痛”)进行文本研讨。第三,组间交流成果。第四,根据同学点评修改片断,并由小组推荐优秀的“工具支架”给予展出。
1)利于采集个别化信息
教学过程既是学习信息采集的录入过程,又是信息加工处理和潜在价值被挖掘利用的过程。传统的课堂练习,教师以目测方式模糊判断学生所需答题的时间和完成情况;传统的测试,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批改和数据分析,而基于智源e本的教学系统不但能把教师从琐碎费时的统计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可以将经验估计转为清晰准确的数据进行验证,大大便于小组学情的准确分析,利于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与教学资源的重点配置。同时,这也便于了解个体的思维特点和知识盲区,进行科学干预。
2)利于多元交流互动
PPT教学容易过分追求“短、平、快”,忽略学生思维所需要的时间停顿;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会给予小组充足的思考与交流时间,不为赶进度而匆忙地抢回话语权。小组课前讨论给出的自主学习积件资源,提交预习时存在的疑问,实现师组、组组和组机的多边互动。一些学生会利用聊天室在线讨论的功能,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话题讨论。教师在课堂中也可随机、按序(按需)快速查阅每一组(位)学生的解答过程,控制训练时间,任意选择典型题的解题过程,将其呈现在投影上,以便共享。小组也可以引入“世界咖啡”的形式,经过一定的探究后,组员会轮派至其他组中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基于小组学习过程的实时提交和即时投影的情境性,能更好地体现教学“计划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3.课后DIY
在课后学习方面,教师要在“引领”上下工夫,以学生提问和课堂表现为研究材料,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学生问题和连续性学习行为引领学生学习,考虑课后如何促进学生的多元性发展。例如,《滕王阁序》的课后学习内容可以是:王勃是怎样成功地介绍这一盛大宴会的?假设你扛着一台摄像机,把整个过程拍摄下来,你的眼睛就是镜头,跟随作者介绍,转移镜头,追踪并发现作者成功介绍的原因。同时,要注意哪些是镜头无法实拍的,这些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请大家自主“拍摄”,圈出字词及疑问处,请教助教。之后,组内交流“拍摄”心得,以微博的形式写入小组作文本。此外,任意选取一个镜头,作简单的画面描述,为其配上合适的画外音,字数不限,上交给助教。
1)提供个别化任务
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传统教学无法具体了解每位学生课堂作业的情况,无法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课后作业,无法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时及时作出反馈。基于助教式学习,在课后,教师能根据小组的课堂记录及时给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反馈,布置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既使“领头羊”学习的先锋性及时得到回应,又使暂时落后学生的学习连续性及时得到跟进。
2)促进自我反思升格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互教互勉、互补互惠”给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心理场”,使他们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提高了“内视率”和“自我效能感”,在“自评—互评—反思”中逐步实现自我升格,不但盘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而且通过创设DIY活动,触及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碰撞与砥砺,会在态度、性格、思维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分享成长经验。
总之,基于数字平台的语文小组DIY学习突破了三大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学”,在资源分配、时间分配、评价方式、学员组织等方面由师生单向单控转为组组双向双控,让助教的合作、组员之间的合作、组组之间的合作等渗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阶段,形成一体循环,充分体现出“让学”精神。将自主—合作—探究贯穿于所有学习过程,同伴间的互帮互助与互查互评,让学习从个体独立转向团队协作,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升,潜在变量滚动叠加,潜移默化,产生双赢效应。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源清中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