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2014-06-28杨道军
[摘 要] 教育界普遍认为传统学习方式过多地强调单方面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新课程改革积极主张转变传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现实的教学中,一线教师也积极寻找对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然而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必要的问题,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关键词] 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一、处理好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处理好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主要的是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和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有效地指导学习和激活动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学习人,强调其自主性,但是并不否认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的这种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的积极性、探索的主动性,并能自觉地从事和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的强作用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
二、处理好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制约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采用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同时也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美国教学论专家乔伊斯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以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不仅要着眼于教学内容,更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
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很多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或者为了增加课堂容量,一味地详细讲解,并没有考虑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这种教学行为实质上割裂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和二者的统一性,从而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率。
三、处理好学习方式与基本学情的关系
基本学情是指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一切因素,包括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行为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诸多因素的统一体。老师要根据基本学情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要选择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和现代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各有优势和不足。学习方式要多元化。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式也要不同;学习环境变化了,学习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在学生实际的学习中,各种学习方式都是需要的。例如:如果学习的内容以常识性知识为主,并且学习时间比较少时,这时可以以接受式学习为主。接受式学习的优势在于学习所需时间短,内容较多,较系统。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对基础好、智力好的学生实施,而不利于对基础差的后进生推广。它会使学生成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因此,探究式学习适合在好班中施行。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必须根据学情,更好地把各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
四、处理好学习方式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一般来说,学习方式不仅涉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等到心理因素。有效地转变学习方式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前提,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立观点的前提,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学习规律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要达到有效教学,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科知识内容,采用各科策略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采取策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应重点注意: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活动在学生想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老师要使学生清楚将学什么和应该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选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改新理念明确了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也确认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只有遵循学习规律,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兴趣,全面提高能力素养。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能力建构者;老师在这一建构活动中充当了策划、组织、合作和促进者的角色。老师要通过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科学制定学习目标,设置问题层次,适当启发、点拨、反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因此,我们教师只有加强知识储备,掌握教学技能,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更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国森.如何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2.8.
[2]张成燕.浅谈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
作者简介:杨道军(1976—),男,籍贯:山东郓城,工作单位:呼伦贝尔市教育研修学院,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教育管理,学历:研究生,职称:中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