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2009~2013年口服降糖药用药分析

2014-06-28范高路刘玲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4期

范高路??刘玲

[摘要] 目的 分析我院2009~2013年近5年来降糖药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 2009~2013年我院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Dc)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我院近5年来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排序前2位的是磺酰脲类、胰岛素增敏药;罗格列酮的销售金额始终位居第1位;DDDs值排名位居第1位的是二甲双胍,而DDC排名最低;其中瑞格列奈的用药金额排序和DDDs排序同步性较好。 结论 我院的口服降糖药使用基本合理,新药用量呈上升趋势,质优价廉的降糖药在临床应用中占优势。

[关键词] 口服降糖药;用药分析;用药频度;日用药金额;销售金额

[中图分类号] R97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4-53-05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of our hospital from 2009 to 2013

FAN Gaolu1 LIU Ling2

1.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Luoyang City in Henan Province, Luoyang 471002,China;2.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from 2009 to 2013 in our hospital,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rational clinical medication. Methods Depending on the original data from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drug stock", the data of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respect of the consumption sum, DDDs and drug daily cost (DDC) etc. Results Sulfonylureas and insulin sensitizer ranked the top two places in respect of the consumption sum in our hospital during 2009-2013. Among the insulin sensitizer, rosiglitazone sales amount dominated the first place on the list of consumption sum. Metformin ranked at the front in respect of DDDs and its DDC is the lowest among of them during the five years. The consumption sum of repaglinide has grown in step with DDDs. Conclusion The utilization of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in our hospital was rational on the whole. The consumption quantity of new drugs showed an upward trend; the kinds of good quality and low price assumed a dominant plac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Analysis of drug use; DDDs; DDC; Consumption sum

糖尿病(diabo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长期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体力活动减少等因素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代谢紊乱。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并发各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脏、血管、肾脏、等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疾或者早亡。目前国际上将糖尿病主要分为四类:即1、2型糖尿病。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占患者总数的95%以上,多见于成年人,一般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等来控制血糖[1]。本文通过对2009~2013年我院口服降糖药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经济选择口服降糖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原始资料和数据来源于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计算机管理系统数据库,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用量、销售金额等。

1.2 方法

用Excel软件对2009~2013年我院口服降糖药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药品销售金额排序、限定日剂量(DDD)、DDDs、DDC作为评价指标。

1.2.1 确定限定日剂量值和用药频度(DDDs)值 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DDD)值是指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是药品管理和分析的重要参考数据,其值主要参照《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2]、《新编药物学》(第16版)[3],文献未收载的参考药品说明书。endprint

DDDs主要用来反应药物动态和用药结构的变化,其大小可以反应药品使用频率的高低。DDDs =某药的年销售量/该药的DDD值。DDDs越大,说明该药的使用频率越大。化学名相同而规格不同的药品,分别计算其销售量,最后求和得到该药的总销售量。同一药物不同剂型因 DDD 值不同,需分别计算 DDDs,所得 DDDs 相加,即为该药的总 DDDs。日均药费(DDC)= 药品销售金额/该药的DDDs[3]。

1.2.2 计算日均费用(DDC) DDC=药品的总销售金额/该药的DDDs值,代表药物的总体价格水平,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物的平均日费用。通过比较DDC和DDDs排序,可选出性价比较高的口服降糖药。

1.2.3 计算排序比 排序比=用药金额排序序号/DDDs排序序号,反映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是否同步。二者越接近1,说明其同步性较好,反之则较差。

2 结果

2.1 2009~2013年口服降糖药用药金额及排序

2009~2013年我院口服降糖药销售总金额呈逐年呈明显增长趋势,磺酰脲类和胰岛素增敏药的销售金额位居前2位。口服降糖药中,罗格列酮5年来以高销售额位居第1位;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其销售金额排名分别从2009年的第8位和第5位上升至2013年第2位和第3位;格列美脲片销售金额2009~2011年位于第3位,2012~2013年降至第6位。5年来口服降糖药用药金额及排序,详见表1~2。

2.2 2009~2013年口服降糖药DDDs 排序及其 DDC

口服降糖药中二甲双胍的DDDs在2009~2013年连续5年位居第1位;格列美脲的DDDs稳居前3位,罗格列酮的DDDs排名较为稳定,近两年DDDs呈增加趋势,至2013年位居第2位。从DDC来看,日均费用最低的是二甲双胍。各口服降糖药的DDDs、DDDs排序及DDC,详见表3。

2.3 2009~2013年口服降糖药排序比

排序比反映了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是否同步。比值接近1,说明同步性好,如瑞格列奈片;比值大于1,说明其用药频度偏高,但用药金额偏低,属于价格比较便宜的药物,如二甲双胍;比值小于1,说明其用药频度偏低,用药金额偏高,属于价格较昂贵的药,如罗格列酮片。见表4。

3 讨论

3.1 胰岛素增敏药使用情况

口服降糖药按化学结构分为磺酰脲类、双胍类、α-葡糖苷酶抑制药和胰岛素增敏药等。由表1、

表2可看出近5年来我院口服降糖药用药总金额增幅较大。磺酰脲类和胰岛素增敏药的销售金额位居前2位。其中罗格列酮用药金额位于第1位,DDDs排名在2012~2013年位于第2位。罗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是新一代胰岛素增敏剂,其治疗作用是由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介导的。该类药物能改善B细胞功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相关代谢紊乱,对2型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均有明显疗效;可降低骨骼肌、脂肪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与磺脲类或二甲双胍合用可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可降低餐后血糖、空腹血糖等;可增加胰岛的面积、密度和含量,可通过改善β细胞的完整性来保护其功能[4]。此外,罗格列酮抗高血糖作用持久,且不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当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时,还能进一步帮助患者达到血糖控制目标,且不伴有低血糖反应的发生。近年来围绕罗格列酮增加心血管风险的争议,引起部分患者的担忧。事实上,罗格列酮作为一种胰岛素增敏剂,降糖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能给患者带来明确的临床益处,医师通过评估药物治疗的获益和风险,识别合适的患者给予适当的药物,从而可将血糖干预所造成的危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尽管用药金额排序和DDDs排序的同步性不好,但DDDs排名靠前,表明该药在我院应用是比较广泛的。

3.2 双胍类口服降糖药使用情况

另外,2009~2013年口服降糖药中,二甲双胍的DDDs排序连续五年均位于第1位,且日均费用较低,2013年为0.72元/d。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序号比近3年来逐渐降低,2013年二者比值为2,说明用药正趋于合理。双胍类降血糖药物是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提高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力,抑制肝糖原异生,抑制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等,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而对正常人无降血糖作用[5-7]。该药使用的主要剂型是二甲双胍缓释胶囊,该剂型的优势在于降糖作用持久,可减少给药次数,改善患者的顺应性,减少漏服现象;血药浓度平稳,减少“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疗效及安全性;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性,适合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缓释胶囊的购药金额、DDDs基本上超过二甲双胍片,是该药物使用的主要剂型。

3.3 胰岛素促分泌剂使用情况

3.3.1 磺酰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使用情况 磺酰脲类中在口服降糖药中的销售金额5年来始终位于前2位。磺脲药一直是数十年来的最主要口服降糖药,是强有力的胰岛素促分泌剂。在我院常用的磺脲药中,格列美脲片、格列吡嗪缓释片和格列齐特缓释片等均为第2代磺酰脲类药,属于中长效制剂,降糖作用较强。第一代磺脲类药物氯磺丙脲相对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其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因而现在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临床使用较少。促使B细胞ATP依赖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另外磺脲类药物对胰岛B细胞的刺激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还受血糖浓度的影响,即所谓的“葡萄糖依赖作用”。 随着磺脲类药物,尤其是新开发的药物和剂型,降血糖效果良好,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较少,因此该类药物销售金额较高。其中格列美脲片的DDDs始终位于前三位,其不仅具有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又能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具有剂量小、高效、长效等特点。另外,很多口服降糖药都需一日多次用药,这种用药会大大降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格列吡嗪的普通制剂一般需日服数次,患者往往漏服,影响疗效。为了方便患者服药并确保疗效,临床医师多采用格列吡嗪缓释片,其吸收迅速,能够很快的刺激胰岛素分泌,使血糖迅速降低,而且作用持久,每天只需服用1次,治疗效果优于普通制剂,副作用更小,满足了临床治疗的迫切需要。对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此外还有胰外效应,包括改善外周组织(如肝脏、肌肉、脂肪)的胰岛素抵抗状态等[8]。格列齐特缓释片降血糖作用比较缓和、减少血小板粘附与聚集,降低血栓素水平,增加内皮细胞纤维蛋白溶酶原活性,从而增加纤维蛋白降解能力,减慢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纤维增生,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尤其合并微血管病变者。因此,该类药物在销售金额上5年来均居于前列,且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也较好。endprint

3.3.2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使用情况 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均为新型的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又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与受体偶联的ATP敏感性钾通道关闭,抑制钾离子从β细胞外流,细胞膜去极化,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促进胰岛素分泌。其作用快于磺酰脲类,故餐后降血糖作用较快。为第一个进餐时服用的葡萄糖调节药。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模仿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由此有效的控制餐后高血糖[9]。2009~2013年来销售金额基本位于前5位,其用药金额排序序号与DDDs排序序号都比较接近,同步性较好,表明价格适中,适用广泛。

3.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使用情况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为新型的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和DDDs排序近年来逐渐上升,说明这种新型口服降糖药受到医师和患者的青睐;用药金额排序和DDDs排序的同步性较差。可能与该类药物品种单一,但由于对降低饭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作用显著,尽管价格昂贵,仍受到患者和医师的青睐。它不同于磺尿类和双胍类,是通过竞争抑制小肠上段的上皮细胞内的α-葡萄糖苷酶,使双糖向单糖的转化减少,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作用,以降低餐后高血糖,并可减轻胰岛素β细胞的负荷及胰岛素抵抗。此类药不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故常规用量一般不会引起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10]。阿卡波糖对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能带来更优的降糖效果。首先,由于阿卡波糖的疗效需要以食物中含有相当量的碳水化合物为前提;而与西方膳食相比,中国患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更高,这给使用阿卡波糖获得良好疗效带来很好的基础[11]。此外,在阿卡波糖上市后,中国的广大临床医师在治疗过程中把握“小量开始,缓慢增加”的原则。在一开始,就告知患者阿卡波糖可能引起的胃肠道不适,同时以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过渡到治疗剂量。这样,就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耐受性。因此尽管日均费用高,但由于其适用范围广,降糖效果好,服用方便等因素,广泛应用于临床。

通过对我院2009~2013年口服降糖药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我院口服降糖药的使用基本上是合理的,符合目前口服降糖药临床应用的发展趋势,价廉且疗效确切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占了主要比例。老药二甲双胍等仍占据相当地位,新药阿卡波糖、瑞格列奈等的应用日益增加,并有多种药品多种剂型可满足不同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医师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控制好血糖,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吕明,王正军,李鹂.2009年至2011年我院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1):32-33.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 年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7-569.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71-678.

[4] 郭启煜.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研究[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4):15-19.

[5] 庞红芬.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516-1517.

[6] 刘晓晖,曾彩红,饶亦良.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疑难病杂志,2013,12(2):137-138.

[7] 秦峰,刘艳,张心月,等.糖尿病合并胆石症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3,12(7):565-567.

[8] 吴平,薛武.常用口服降糖药的种类、特点及应用注意事项[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5):14.

[9] 贾建杰.2009年我院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0,16(2):115-116.

[10] 徐晓玲.2010年一季度我院降糖药应用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4):503-505.

[11] 杜乐英,李美霞.我院2009年口服降糖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7):120-121.

(收稿日期:2013-12-25)endprint

3.3.2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使用情况 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均为新型的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又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与受体偶联的ATP敏感性钾通道关闭,抑制钾离子从β细胞外流,细胞膜去极化,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促进胰岛素分泌。其作用快于磺酰脲类,故餐后降血糖作用较快。为第一个进餐时服用的葡萄糖调节药。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模仿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由此有效的控制餐后高血糖[9]。2009~2013年来销售金额基本位于前5位,其用药金额排序序号与DDDs排序序号都比较接近,同步性较好,表明价格适中,适用广泛。

3.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使用情况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为新型的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和DDDs排序近年来逐渐上升,说明这种新型口服降糖药受到医师和患者的青睐;用药金额排序和DDDs排序的同步性较差。可能与该类药物品种单一,但由于对降低饭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作用显著,尽管价格昂贵,仍受到患者和医师的青睐。它不同于磺尿类和双胍类,是通过竞争抑制小肠上段的上皮细胞内的α-葡萄糖苷酶,使双糖向单糖的转化减少,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作用,以降低餐后高血糖,并可减轻胰岛素β细胞的负荷及胰岛素抵抗。此类药不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故常规用量一般不会引起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10]。阿卡波糖对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能带来更优的降糖效果。首先,由于阿卡波糖的疗效需要以食物中含有相当量的碳水化合物为前提;而与西方膳食相比,中国患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更高,这给使用阿卡波糖获得良好疗效带来很好的基础[11]。此外,在阿卡波糖上市后,中国的广大临床医师在治疗过程中把握“小量开始,缓慢增加”的原则。在一开始,就告知患者阿卡波糖可能引起的胃肠道不适,同时以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过渡到治疗剂量。这样,就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耐受性。因此尽管日均费用高,但由于其适用范围广,降糖效果好,服用方便等因素,广泛应用于临床。

通过对我院2009~2013年口服降糖药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我院口服降糖药的使用基本上是合理的,符合目前口服降糖药临床应用的发展趋势,价廉且疗效确切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占了主要比例。老药二甲双胍等仍占据相当地位,新药阿卡波糖、瑞格列奈等的应用日益增加,并有多种药品多种剂型可满足不同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医师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控制好血糖,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吕明,王正军,李鹂.2009年至2011年我院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1):32-33.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 年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7-569.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71-678.

[4] 郭启煜.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研究[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4):15-19.

[5] 庞红芬.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516-1517.

[6] 刘晓晖,曾彩红,饶亦良.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疑难病杂志,2013,12(2):137-138.

[7] 秦峰,刘艳,张心月,等.糖尿病合并胆石症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3,12(7):565-567.

[8] 吴平,薛武.常用口服降糖药的种类、特点及应用注意事项[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5):14.

[9] 贾建杰.2009年我院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0,16(2):115-116.

[10] 徐晓玲.2010年一季度我院降糖药应用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4):503-505.

[11] 杜乐英,李美霞.我院2009年口服降糖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7):120-121.

(收稿日期:2013-12-25)endprint

3.3.2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使用情况 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均为新型的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又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与受体偶联的ATP敏感性钾通道关闭,抑制钾离子从β细胞外流,细胞膜去极化,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促进胰岛素分泌。其作用快于磺酰脲类,故餐后降血糖作用较快。为第一个进餐时服用的葡萄糖调节药。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模仿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由此有效的控制餐后高血糖[9]。2009~2013年来销售金额基本位于前5位,其用药金额排序序号与DDDs排序序号都比较接近,同步性较好,表明价格适中,适用广泛。

3.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使用情况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为新型的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和DDDs排序近年来逐渐上升,说明这种新型口服降糖药受到医师和患者的青睐;用药金额排序和DDDs排序的同步性较差。可能与该类药物品种单一,但由于对降低饭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作用显著,尽管价格昂贵,仍受到患者和医师的青睐。它不同于磺尿类和双胍类,是通过竞争抑制小肠上段的上皮细胞内的α-葡萄糖苷酶,使双糖向单糖的转化减少,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作用,以降低餐后高血糖,并可减轻胰岛素β细胞的负荷及胰岛素抵抗。此类药不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故常规用量一般不会引起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10]。阿卡波糖对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能带来更优的降糖效果。首先,由于阿卡波糖的疗效需要以食物中含有相当量的碳水化合物为前提;而与西方膳食相比,中国患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更高,这给使用阿卡波糖获得良好疗效带来很好的基础[11]。此外,在阿卡波糖上市后,中国的广大临床医师在治疗过程中把握“小量开始,缓慢增加”的原则。在一开始,就告知患者阿卡波糖可能引起的胃肠道不适,同时以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过渡到治疗剂量。这样,就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耐受性。因此尽管日均费用高,但由于其适用范围广,降糖效果好,服用方便等因素,广泛应用于临床。

通过对我院2009~2013年口服降糖药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我院口服降糖药的使用基本上是合理的,符合目前口服降糖药临床应用的发展趋势,价廉且疗效确切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占了主要比例。老药二甲双胍等仍占据相当地位,新药阿卡波糖、瑞格列奈等的应用日益增加,并有多种药品多种剂型可满足不同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医师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控制好血糖,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吕明,王正军,李鹂.2009年至2011年我院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1):32-33.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 年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7-569.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71-678.

[4] 郭启煜.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研究[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4):15-19.

[5] 庞红芬.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516-1517.

[6] 刘晓晖,曾彩红,饶亦良.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疑难病杂志,2013,12(2):137-138.

[7] 秦峰,刘艳,张心月,等.糖尿病合并胆石症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3,12(7):565-567.

[8] 吴平,薛武.常用口服降糖药的种类、特点及应用注意事项[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5):14.

[9] 贾建杰.2009年我院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0,16(2):115-116.

[10] 徐晓玲.2010年一季度我院降糖药应用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4):503-505.

[11] 杜乐英,李美霞.我院2009年口服降糖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7):120-121.

(收稿日期:2013-12-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