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量词“对、双、副”的语义特征分析

2014-06-28李家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描写量词特征

[摘 要] 在言语表达中,汉语的量词,可以准确地表现和区分事物的各种细微特征。然而量词也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其中尤以近义量词“对、双、副”为代表。本文对其从字义溯源、搭配描写、语义分析、认知原理等诸方面作了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力求对其有一个全面、充分、明晰的认识,能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量词;“对、双、副”;特征;描写;分析

一、量词“对、双、副”的语义溯源

量词在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中又叫做单位词,认为“绝大多数的量词都起源于名词或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由此可见,量词本身的特征也必然是要和与其搭配的实词所指代的事物的特征相吻合的。那么对这三个词作为量词的起源进行一番探究就很有必要了。

1、对

在《说文解字》中对“对”的解释为“应无方也”。徐锴注: “有问则对,非一方也。”可见对的本义就是回答的意思。又《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郑玄笺:“对,答也。”也就是说要回答者配合提问者,这样才叫对,所以对也就引申出相配,配对的意思。继续引申,也就有了成对的“配偶”的意思。因为一问一答是相互依存而又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用“对”这个量词所称量的事物往往具有相互独立但又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的概念范畴之内的特性。因而成“对”的东西往往具有既对立又统一,在一个共同的范畴里互相配合的关系。

2、双

“双”是由“雙”字的简化而来的。在《说文解字》中,雙的意思是两只鸟:“雙,鳥二枚也。从雔,又持之。”“雙,鸟之短尾总名也。”那么很显然,“双”这个词的量词词义是由其名词词义发展而来的。它的名词词义应该有两个相关,一个是“鸟”的相关,另一个则是“二枚”的相关。由于其本义有鸟的相关,后来就发展出与有生命的,身体的东西的相关了。而从“二枚”的相关来看,它表示的意思是单纯的“两个”,但这两个事物肯定是同形同质而且对称的,但它们并不相互依存,失去其中一个,并不影响另一个的存在和功能的发挥。

3、副

《说文解字》对副的解释是:“副,判也。”“判,分也。”有裂开,剖开的意思。段玉裁注:“副之则一物成二,因仍谓之副,因之凡分而合者皆谓之副。” 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被分开之后的事物的每一个部分,就是副,进而引申出“次要的,第二位的”含义,如“副职”、“副食”之类的。二则是说分开之后的两个部分还可以构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也就有相符合的意思,如“名副其实”。副的这种动词词义逐渐衍生出了它的量词词义,即用来称量可以分开更可以相组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事物。

二、“对、双、副”的 用法和语义特征分析

1、“副”的独特称量范围

这三个词都可以表示两个。比如:一双鞋,一对恋人,一副耳环。但“副”所表示的数量并不一定是两个,而是一个可变的量。何杰在其《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一书中认为“对、双、副”都是定量词,并说“定量词本身包含着数量,而且这个数目量是固定不变的”,“无论它与代词搭配,还是与数词成分搭配,数目都不变”。对于“对”和“双”来说,这点是适用的,它们是只能表示数目“二”的定量词。但“副”则不是,它可以表示除了二以外的其他数量。因为之前的语义溯源已经分析过,“副”是可以表示一个整体或是由许多部分所构成的整体的,那么它所能称量的数量自然就不仅是两个了。李计伟认为:“副”的基本语义性质是“合而为一”。“合而为一”其实就是“整体性”。这是它明显区别于“对”和“双”的地方。当“副”表示除“二”以外的其他数目时,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时候,它所表示的数量就是“一”,和名词搭配时,它强调一种整体性。比如:

一副扁担 一副耳机 一副眼镜 一副衣架

(2)表示数目“一”,多用于表示人的容貌、德性、人格等特征。时一般只能和数词“一”或者代词“这、那”等进行搭配。比如:

一副哭丧脸 一副好心肠 这副嘴脸 那副怪模样

2、“对、双、副”的用法分类

(1)根据之前的语义溯源,“对”这个量词所称量的是具有相互独立但又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的概念范畴之内的两个事物,我们可以将“对”的搭配用法分为五类:

① 一对男女 一对夫妻 一对双胞胎 一对龙凤胎

② 一对螃蟹 一对蝴蝶 一对鸳鸯 一对石狮子

③ 一对眼睛 一对耳朵 一对翅膀 一对手镯

④ 一对冤家 一对矛盾 一对选手 一对情敌

⑤ 一对活宝 一对伙伴 一对好朋友 一对情侣

第①组用于在身份和性别上能够相互配合的人类;第②组用于某些动物并暗含性别相互配合之意;第③组用于在空間上能够相配相对的同性质的事物;第④组用于能够组成对立统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事物,这个时候它所称量的并不只是之前那样完全具体的事物,更增加了“矛盾”这种抽象的东西,人们也通过这种方式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为形象、生动;第⑤组用在行动和特性上能有相配合的两个人或事物,之前的四类情况虽然也都强调了两个事物之间的配合性,但却更侧重于它们的对立性。而这种情况中的对立性则十分淡化,相互间的配合性、同一性才是重点。

(2)“双”表示的是同形同质独立存在的两个对称个体,而且多与生命身体相关,其用法大体可分为三类:

① 一双手 一双脚 一双利爪 一双翅膀

② 一双袜子 一双球鞋 一双手套 一双耳套

第①组用于人或动物的空间对称且独立存在的肢体或器官;第②组用于穿戴在人身上的东西。用“双”限制的穿戴品必须是两个个体独立存在的,所以两个部分连在一起的裤子则就不能使用“双”这个量词。而裤子所使用的量词是“条”,因为语言除了有经济性的要求之外,人们还追求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准确性。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趋合原则,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将事物知觉成一个整体或封闭的图形。裤子虽然有两部分组成,但它的的一头是连在一起的,而且是长条形状,所以用“条”作为量词。

(3)“副”的用法主要强调整体和相配。吕叔湘认为:“副”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成对或配套的东西;二是用于面相表情等。其实,这两种用法都可以用“相配”来概括。一是成对或成套相配,二是外表和内在相配。所以“副”的侧重点在于部分与整体。即每一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由许多元素所共同组成的一个成套的整体。《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解释“副”用于面部表情等,如“一副好嗓子、一副好面孔、一副哭丧脸、一副令人讨厌的样子”。这种用法,其实也是可以归到“成套出现或使用的事物”这组里来,而不必单独划出。因为人的面部表情、样子等的形成往往也是由五官、情态互相配合、协调表现出来的,也是多个元素共同构成的整体。

三、认知语义辨析

参考前文进行的语义溯源工作,可以归纳出,这三个量词中“对”和“副”是由动词发展演变而来的,而“双”则是由名词发展演变而来的。它们的本义里基本都包含有“两个相同或者相近似的事物”这一层含义,因而它们也成为近义量词。然而其差异性也是显然存在的,它们各自所适合搭配的名词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概念集合。这些相近似的物体常被感知为同一类的物体,便被划分进同一个集合,在这个集合里,与这些量词相搭配的事物有着共同的特点,即是家族的相似性。

“对”所搭配的事物的家族相似性的最突出特点是强调两个事物的相匹配性,包括性别的匹配,空间的匹配,逻辑的匹配。它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对立统一性,它们往往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又可以统一在一个整体中形成完整的表意。这就像是哲学上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矛盾”也只能选取“一对”这个数量词。这点在实质上也就是所谓逻辑的匹配的表现形式。

“双”所搭配的事物的家族相似性的最突出特点是与生命体的器官、肢体的相关。这个相关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器官和肢体本身,二是依附或穿戴在器官、肢體上的事物,三是必须借助这些器官和肢体为媒介去使用的事物。所以,那些与以上三条不相关的实体名词就不能和“双”进行搭配了。其实,由于器官、肢体是天生成双的,所以与“双”所搭配的名词往往受到需要天生就成双这一限制,那些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作用的而成“对”的事物如“夫妻、伙伴、恋人等等”就不能用“双”来称量。另外,在这三个量词中,“双”是最为强调“二”这个数字的,一定要是两个才能成双。

“副”所搭配的事物的家族相似性的最突出特点是由元素合为整体的特性,这个整体即是外形与概念的整体,更强调是功能的整体性。而这种组合,或者是合二为一,或者是合多为一。其次,“副”所强调的是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这些部分如果各自分开脱离这个整体是不能独自存在发挥功能的,而在这些部分之间往往会有一些纽带将其联系起来。像“眼镜,耳机,手铐,球拍”等就很具代表性,它们各部分分开后无法独自发挥完整的功能,而也存在很明显的纽带将它们的部分连接起来。而有些失去一半,另一半仍然能够发挥其功能的,则既可以用“副”也可以用“对”,像“手套、护腕、耳环”之类。因为当“对”在搭配非性别匹配相关的事物时,这两个事物是可以各自独立存在的,分开之后也不会影响功能的发挥。

认识到了这三个量词的家族相似性,我们就可以在一个新事物出现时判断其特性,划分到与其相符合的一类中去。然而三者的家族相似性并不是完全割裂开,互相独立的,它们存在着交集,其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一个事物往往会包含着很多种属性,人们在选择的时候,往往是选择主观上最想彰显的那一项属性,在不同的情景中的选择也必然不同。所以综合以上这两方面,人们对量词的选择是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以“手镯、耳环”这类饰品为例,当人们想强调的是其样式,外观,搭配等视觉效果时,会较多选用“对”来搭配;若要强调其整体和功能,则会选择“副”。有很多事物既可以和“双”搭配也可以和“对”搭配,如“眼睛、耳朵、翅膀等”,如果我们着眼于其相同的性状,往往会选择“双”,而如果着眼于它们的相对称性,则会选择用“对”。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

[2][东汉]许慎著,崔枢华、何宗慧点校,说文解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李家璇,兰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教育。

猜你喜欢

描写量词特征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金仁顺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少点叙述,多点描写
量词歌
尤袤诗作遴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