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货币超发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2014-06-28朱威鹏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储蓄率财政赤字

朱威鹏

摘 要:截至2012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高达974 200亿元,其增速大大超过GDP增速,M2/GDP的值已高达1.88。通过对国内1990—2012年M2、GDP、M2/GDP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纵向比较,以及对中国2012年M2/GDP与同期世界各国M2/GDP的值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我国货币超发的结论。我国货币超发主要是由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居民的高储蓄率和外汇占款的增加而造成的。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M2/GDP;货币超发;外汇占款;储蓄率;财政赤字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91-03

引言

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路径来看,货币化水平会随着一国经济发展而不断上升;同时,货币化过程也就是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正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相互作用,影响并推动经济发展(徐云松,2012)。货币超发,指货币发行增长速度超过了货币需求的增长速度,即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维持经济体正常运行所必要的货币量,通常用一国M2与GDP的比率衡量经济货币化程度。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定义:M0=流通中的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因此,作为广义货币量M2可以充分体现出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情况。同时,货币化过程也就是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义货币量也在不断增加。而根据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国际上通常用M2/GDP来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即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该比值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然而,经济货币化率过高反映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低下、金融推动经济的效率低下,与此相伴而生的是信用向银行类金融机构过度集中,而中国的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滞后,难以缓释和转移风险,致使全社会隐藏着巨大的整体支付风险。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潜在资产价格泡沫以及收入分配的恶化,对宏观经济和国民福利产生了全局性影响,畸高的M2/GDP比率不利于宏观金融和经济的稳健运行。

一、统计数据分析

(一)国内进行纵向比较

长期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年增长率保持在14%以上,2009年最高达到27.7%,2013年已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居世界第一。M2/GDP一直呈增长趋势,在2013年三季度末已经达到2.79。纵向比较中,我国M2/GDP相比较往年已达到比较高的位置。而国际上一般认为M2/GDP的比值达到1.5以上,则货币超发严重。我国从2002年至今一直在1.5以上,从国内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存在货币超发的现象。

(二)国际进行横向比较

在2012年,M2/GDP全球平均水平为126%,中国位于世界第十,且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经过分析,欧洲几大国家该比例均处于前列,但是在前几年的金融危机中,中国所受的波动远不及欧洲诸国,欧洲诸国采取货币政策增发货币以刺激经济,所以其比值偏高,但是我国所受波动较小,但仍与欧洲国家相持平,并且在亚洲位居第二,仅低于日本,且比亚洲第三的韩国高出近40%。所以,从各国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M2/GDP的比值很高,存在货币超发现象。

在国内2000—2013年M2、GDP、M2/GDP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和以中国2012年M2/GDP值与同期世界各国的M2/GDP值进行横向比较后,可以得出我国货币超发的结论。

二、我国货币超发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

根据经济学原理,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出口,消费,投资”。而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由于各国的消费需求疲软,造成我国以出口导向的经济受到很大影响。而我国消费需求水平一直不足以促进经济增长,所以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国家选择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希望通过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此方案带来的过量货币供给作为原因之一导致了2010—2011年消费品价格、房价上涨等通胀现象。也有人认为,此次刺激计划带来了巨大的地方债务。这笔投资的主要来源就来自于赤字。

由表3可以看出,1999—2008年只有2007年财政有盈余,其余年份都是财政赤字且财政赤字额大概保持在2 000亿元上下,但是投资刺激计划出台后,财政赤字增加了6 519.32亿元,增幅达516%。之后数年的财政赤字增幅虽然减缓,但是仍保持在高数额,2010年赤字为6 772.65亿元,2011年赤字为5 373.36亿元。这么大的财政赤字是不能通过往年盈余和税收来弥补的。所以,国家通过超发货币来使货币贬值从而弥补巨额财政赤字,维持国家财政的平衡。

(二)外汇占款扩大促使货币增发

根据外汇占款的定义:外汇占款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国家用本国货币购买外汇,因此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形成了外汇占款。所以外汇占款可以影响货币供给。

我国自1994年实行的是强制性银行结售汇制度,2012年实行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可以允许企业自主保留外汇收入,减少外汇占款,但是根据图4的数据,我国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外币占款的数额依然巨大,且一直呈递增的趋势。外汇占款的激增,使得央行不得不被动发行基础货币;而外资的持续流入又推动了人民币的升值,央行为了压低汇率,就必须抛出人民币买入美元。经过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人民币必然会形成超发。从2003年开始,我国外汇占款出现显著增长。2003年第一季度,我国外汇占款超过2万亿元。2007年第一季度,突破了10万亿大关。此后我国外汇占款增长速度持续加快,到2010年第三季度,外汇占款规模已经接近了21万亿元。由此可见,我国的外汇占款规模是极其庞大的。2011年金融机构外汇占款达253 587.01万亿元,相当于2011年M2总量的30%,而这部分货币发行是没有实体保证的,表现为超发货币。所以,我国目前外汇占款的增长趋势使得我国的货币供给增加,导致货币超发。

(三)我国的高储蓄率引起货币超发

居民储蓄率是指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当年GDP的比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已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2013年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

由高储蓄利率所反映出的是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对GDP的拉动作用缓慢,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不足,大量的居民储蓄以银行存款形式沉淀下来,没有参与GDP生产,推动了M2/GDP的持续上升,而消费对GDP拉动作用的不足也使得政府通过增加投资来实现经济目标,增加了财政赤字,最后仍需要通过发行货币来缓解财政压力。同时,这部分以银行存款沉淀下来的居民储蓄仍属于M2中的准货币,在流通的货币有一种供给不足的假象,央行仍会继续发行货币,导致货币超发的现象出现。

存款储蓄率=1-最终消费/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三、政策建议

(一)刺激居民消费,减少居民储蓄率

1.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和投资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养成了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因此,要适当提高收入,以带动消费需求的增加。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薄弱,居民对收入的支配,更多的是考虑未来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项支出,从而延缓了即期消费。如果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就可以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逐步减少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增加即期消费。

(二)将外汇占款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1.适度刺激进口需求,增加社会供给。中央银行应根据国际收支的变化动态,从及时调节外汇供求出发,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关税,并在信贷、售汇规定方面进行倾斜和导向,通过有限度的刺激进口,减少外汇占款对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压力,减少社会货币存量,平衡社会供求。

2.合理确定外汇储备水平。中央银行应进一步协调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调节经常项目的外汇收支,控制外汇储备的再增,运用各种宏观监控手段,对国家外汇收支变动的趋势进行长期分析,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水平。

3.建立有效的公开市场操作体系,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的种类和范围。如果要对外汇占款进行有效的冲销,又不会对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就需要庞大的公开市场、业务范围的扩大和交易工具的创新。

(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政府要改变以投资拉动GDP的思维。政府对拉动GDP的巨额投资主要来源于财政赤字,最终会导致货币超发,从而推动通货膨胀。政府应该充分考虑经济形势,运用多种手段拉动经济增长,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技术创新,而不是一味追求物质资本的高投入。

2.转变政府职能,明确企业和市场才应该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转型的主体,提高经济内生增长力。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应当从一般经济建设领域转向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

参考文献:

[1] 张锐.我国货币超发的动态分析与理性批判[J].财政科学,2013,(7).

[2] 徐云松.货币超发:原因探析与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2013,(3).

[3] 李雄军,滕昕.中国货币超发的存在性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9).

[4] 崔芳.浅析货币超发[J].现代会计,2013,(3).

[5] 徐诺金.抑制货币超发在于投资与储蓄的平衡[J].金融时报,2012,(9).

[6] 刘裕生,谢辉.辩证看待“货币超发论”[J].宏观经济,2013,(3).

[7] 廖宗魁.货币超发了吗[J].中国海关,2013,(4).

[8] 钱曦.对我国高储蓄率的经济分析[J].珠江经济,2005,(4).

[9] 杨思远,段秦汉.我国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4).[责任编辑 李 可]

猜你喜欢

储蓄率财政赤字
中国一季度罕见财政赤字
当前中国高储蓄率现象分析
世界第一
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