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合江县现代植物保护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4-06-28黄学兵冷永健合江县植保植检站
□黄学兵 刘 勇 冷永健/合江县植保植检站
推进合江县现代植物保护体系建设的思考
□黄学兵 刘 勇 冷永健/合江县植保植检站
随着酒业园区、食品工业园区等项目的入住,以及其他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合江县粮食作物种植由原来的以水稻、小麦、玉米向水稻、油菜、高粱等方向转变。各种病虫草害的发生种类及程度也随之改变,新形势下植保工作面临的新的任务和挑战。如何快速推进合江县现代植保体系建设,拓展植保服务空间,更好地为农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1 合江县植保现状
合江县是典型盆周山区农业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09万 hm2,粮食总产50.38万 t,其中水稻种植3.57万 hm2,玉 米 种植 1.12万 hm2,高粱播 种0.602万hm2,豆类播种0.599万hm2,薯类播种1.684万hm2。2010年以来,合江县紧紧围绕泸州市委、市政府“156”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以优质晚熟荔枝和真龙柚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发生了改变,截至2013年底,全县荔枝种植1.63万 hm2,计划到2016年发展到2万 hm2;真龙柚种植面积0.84万 hm2,计划到2016年发展到1万hm2。
2 植保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植保机构基础设施落后
全县植保监测设备仅有1台已用多年的虫情测报灯,主要用于两迁害虫以及常规病虫的虫情测报;其他地区无监测设备,监测范围相当有限。监控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基础设备不完善,随着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不断扩大,控制难度增大。植保体系建设保障性差,先进的器械、设备得不到更新,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
2.2 乡镇植保员配备不足,技术力量薄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合江县乡镇始终未单独设立植保专员,只设有对接农业系统的人员,这些人员多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中专毕业生,对病虫调查、防控等专业知识较为缺乏;20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的人员比例小,人员及知识结构严重断档,并且他们的主要精力用于完成行政分工任务,这直接导致县级植保植检站成了推广植保技术、开展病虫防治及病虫害预测预报等工作的主要基层单位。而县级植保专业技术人员仅有6名,全县有6.48万hm2耕地,人均服务面积1.08万 hm2,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难度较大。
2.3 专业化防治队伍缺乏
专业化统防统治是病虫防控能力提升、农业安全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专业化防治队伍是统防统治的关键。由于全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农村留守多为老人、妇孺,且文化程度较低,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很难组织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县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不足10支;已组建的专业化队伍植保知识缺乏,无国家植保员资格或初级职称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多,业务水平较低。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无人牵头组织,设备配置不足,体制不健全,无明确的管理章程和服务协议,运作相当困难,难以形成合格的队伍;同时,服务性收费难,经济效益有限。
2.4 植保植检意识淡薄
合江县是四川的农业大县,有水稻制种基地,荔枝、真龙柚等苗木繁育基地,农用种子、苗木调运频繁,邻县、市有稻水象甲、菜豆象等检疫性病虫害发生,县内部分地区曾出现柑橘溃疡病,植物检疫防控系数较大。在市场检查中发现,部分商贩不知道经营苗木需要办理植物检疫相关手续,甚至不知道植物检疫机构的存在。由此看出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普及不足,从业者植物检疫知识缺乏,植物检疫意识淡薄。
3 推进现代植保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建立健全监测防控、预测预警体系
3.1.1 加强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建立健全监测防控、预测预警体系的前提。要摆脱过去依靠气象部门预测或凭经验预测的手段,需建立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重大病虫害观察场,不断添置更新植保仪器设备,如电子显微镜、解剖镜、频振式杀虫灯、测报软件、微机等,更新测报手段,逐步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植保测报的准确性,及时为大田防治指导、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1.2 加强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不断提高监测防控、预测预警的准确性的同时,还要抓住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是建立健全监测防控、预测预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利用本地广播电台、手机信息、互联网等发布信息,及时传达预测预警信息;适时召开不同形式的防治现场会,有效传达重大病虫害防控信息,以期达到及时防控、准确防控、有效防控目的。
3.2 建立健全植保专业化队伍体系3.2.1 建立基层专业统防统治队伍
专业化防治组织是通过互助组或合作社的形式,利用当地植保部门的技术信息优势,使用先进的植保器械,进行规模化病虫害的对路农药防治专业技术队伍,这种组织不仅能有效减少用工费用和劳动力,也是现代农业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大趋势。基层专业化队伍是统防统治的参与者,更是落实者,只有组织好了基层队伍,才能保障统防统治顺利实施。创新植保服务机制,完善运作规程,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和先进的防治药械,多渠道争取资金,在全县各乡(镇)组建不少于1个基层专业化防治队,逐步带动整村、整乡(镇)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
3.2.2 建立县乡联动植保专业队伍
所谓县乡(镇)联动,就是由县级植保机构牵头,联合各基层专业化队伍的领头人,组织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的植保专业化队伍,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农业科技书屋学习以及田间实践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队伍的素质,再反哺基层专业化队伍,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最终建立由政府、县乡联动专业化队伍、基层专业化防治队伍、农户共同组成的重大病虫专业化防治应急体系。3.3 建立健全植保新技术、新产品推广集成应用体系
3.3.1 加强“拿来”技术的集成运用和推广
随现代经济的发展,各科研院校、农技推广系统等机构不断研究,探索出许多科学防控农作物病虫害技术,包括农业、生态、物理等非化学技术,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和农药增效剂,以及性诱剂、以螨治螨、稻鸭共育等创新病虫害防控方法,这些先进的技术,我们都可以直接“拿来”用,适宜地区发展的深入推广,不适宜的通过改进转化为“本土”技术。
3.3.2 加强“本土”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部分现成技术并不一定适应当地的病虫防治,基层植保人员可结合实际农情,以最优的社会效益为目标,大胆开展新型植保技术试验示范,探索一条适合“本土”的农业技术,总结归纳,形成文字,加以推广。
3.4 建立健全植保植检宣传平台
建立科技创新宣传平台需县级植保机构引导落实,通过植保官网、平面媒体、期刊杂志、科技下乡、专项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把县乡(镇)各级先进技术、科技创新进行传播,把特色产业、亮点工程进行宣传,把植保小常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检疫法律法规知识向公众普及,通过宣传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植保,知晓植保,接受并且参与到绿色防控中来,共同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