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餐桌学堂

2014-06-27汤素兰

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 2014年4期
关键词:荤菜饭粒饭碗

汤素兰

小时候,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我和弟弟就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一并照顾的,还有伯父的孩子——我的堂兄、堂妹们。因为住在同一个屋场,伙食摊子是分开的,但吃饭的时候,我们都喜欢端了饭碗挤到爷爷奶奶的桌子边。爷爷读过古书,讲究“食不言,寝不语”,但我们这群孩子太过懵懂愚顽,吃饭的时候,爷爷常常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碗筷,耐心细致地给我们讲道理。

我们的年龄参差不齐, 有的能上山干活了,有的连饭碗也不会端,筷子也拿不好,爷爷就一遍又一遍地示范,教我们如何把饭碗端平稳,如何把筷子捏得灵活自如。他说,吃饭是一辈子的事,吃饭的家伙(即碗和筷子)得拿好了,拿好的标准是不管别人如何碰撞推搡,手中的碗也不会打碎,夹在筷子上的菜也不会掉到地上。

四五个小孩子挤在一起,难免闹矛盾。一闹起矛盾来,有的哭,有的叫,有时还会打起来。奶奶脾气火暴,处理的方式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分是非对错,每人头上赏颗“毛栗子”,再大喝一声:“都给我闭嘴!”爷爷就不同,他会赶紧伸出手来制止奶奶:“不要打!小孩子打不得,尤其不能打脑袋,会越打越蠢的!”还会劝奶奶:“你不要那么大声喊嘛,看把他们吓坏了,你要和风细雨一点……”接着,爷爷会跟我们说:“兄弟姐妹要和睦。”他把一根筷子举起来,说:“这一根筷子容易折断,要是一把筷子,你试试看,看谁能把它折断。所以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究竟什么叫“其利断金”,我们并不明白,但我们都知道,谁也没有本事将一把筷子折断。

那时候贫穷,我们虽然不至于整日饥肠辘辘,但见到好吃的食物还是常流口水。粗茶淡饭虽然顿顿有得吃,荤菜却难得一见。乡下风俗,家里来了客人,无论如何都要上个荤菜,哪怕到邻居家里去借两个鸡蛋,也要让桌上显出客气来。爷爷奶奶的餐桌小,平时我们凑在一起已经拥挤,来了客人更是热闹。大家的眼睛其实都忍不住盯着桌上那几只盛菜的碗,筷子却只伸在菜碗靠近我们自己的这一方,不会长驱直入捣入别人的地盘,当着客人的面尤其显得斯文和拘谨。客人都夸我们“好教养”,我们就一个个正襟危坐,细嚼慢咽,更显出“教养”来。因为爷爷早已经告诉我们,吃饭吃菜是有“规矩”的。客人来了,好菜要让客人吃,不管你如何饿,如何想吃,吃的时候都不要表现得太“牢馋”——“不要像牢里放出来的牢馋鬼一样,一辈子没吃过似的”。吃要有“吃相”——不管是在自己家里吃还是到别人家做客,都不要吞得太快,不要发出响声,也不要吃得太饱,夹到很好吃的菜,不要直接塞进嘴里,而要在饭碗里放一下再吃。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吃个饭有这么多的“不要”,但这些“不要”自然让我们在吃饭时显出克制与优雅来。

爷爷还要我们把碗里的饭菜吃干净,不要把饭粒洒到桌子上,他说,洒饭粒和剩饭菜都是“作孽”,会遭雷劈的。

那时候粮食少,米饭不够吃,需要掺红薯、豆子、高粱等杂粮。爷爷告诉我们,吃饭先要吃杂粮,把白米饭留到后面吃,“这就像过日子,要先苦后甜”。奶奶在家里操持家务,爷爷在田里地里忙碌,有时候过了吃饭时间,爷爷还没有回,奶奶会耐心地等,一定要等到爷爷回来了才开饭。有时候实在等不及了,奶奶会先吃剩饭或者杂粮,把新鲜饭留给爷爷吃。吃过饭后,奶奶还会把饭菜放在炉子边上,让饭菜一直保持温热。这些小细节,变成教育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在我们的成长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荤菜饭粒饭碗
“丢掉饭碗”的由来
筷子
一个小饭粒
就业“饭碗”端得更稳了
端牢国人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
“仿荤素菜”最好少吃
陶在我们生活中——“瓷饭碗”
掉饭粒一样的成绩
怎样求搭配方法
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