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时代
2014-06-27周锐
5岁时我离开南京,来到上海。
当时我不知道的是,我父亲已被划为右派去农场劳改,我母亲无法抚养四个孩子,这才把我送到祖父祖母身边。
在上海,我的新幼儿园是一所有着彩绘玻璃的教堂。
入园第一天,午睡时,旁边的女孩悄悄拿出一个灰色的颗粒给我吃。
她告诉我:“这叫盐津枣。”
不知怎么,我没喜欢这个给我吃盐津枣的女孩,却喜欢上了另一个,她叫洁。
洁没有向我表示过任何好感,但我喜欢这个静静的女孩。
她穿一件蓝底白点的连衣裙。
但我很快就从教堂幼儿园“毕业”了。
我成了小学生。
小学生活使我兴奋的是,洁居然跟我同一所学校,并且同一个班级!
每天放学要“排路队”,就是排着队走出校门,一路有人到家,队伍渐渐散尽。洁正好排在我前面,还穿那件连衣裙。我经常会踢她一下,惹她嗔骂一句。多年后读郑渊洁作品,他说“一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就会常常欺负她”,我就在心底惊呼:原来不仅我这样啊。
对洁的欺负阶段不久结束,进入送礼阶段。
那时同学中常会有人带来一些小东西送人,在大家的争抢中获得富豪感。记得一种是成沓的小硬纸板,可以折成一个个小方盒子。还有那种圆柱形水果糖的包装纸,亮闪闪的,十分耀眼……
得到这些好东西后,我会毫无例外地送给洁。
我跟洁住在同一条大弄堂的不同小弄堂里。放学后,我会不远不近地尾随其后。到洁快拐进她的小弄堂时,我就快步上前,一言不发地把礼物递给她。
她从没拒绝过我的礼物。
尽管我这样喜欢洁,可我总是没有跟她说话的机会。那时的风气是,男女生之间不能随便交谈,哪个男生跟哪个女生说了话,就会引起不得了的嘲笑和议论。
我跟洁畅所欲言的机会终于出现。
学校有个图书室,由一位姓杨的老师负责管理,但他忙不过来,还需要在学生中找一些课余管理员。我们班由班主任指定了三位同学,将在每周三下午协助杨老师管理图书。这三位同学中就包括了我和洁,还有另一位女生。我们除了要在下课时借出图书,还要在上课时整理图书。不过有时并无新书需要登记,杨老师也不在,我们就可以自由聊天了。
五年级时我第一次遭受了沉重打击。
这以前我一直比较顺利,功课较好,作文第一,还是个小队长。可就在队干部改选前夕,风云突变。
我们集体观看了电影《地下游击队》。剧情已未能详述,关键细节是好人化装成坏人,他在通过岗哨时掏出一本国民党的军官证,神气十足地说一声:“老子是警备司令部的!”
我就也用硬纸做了本军官证,打开来可见一张戴大盖帽的军官照片。
我把它放进上衣的左边口袋,一见人就掏出来递过去:“老子是警备司令部的!”
没想到有人把这事报告给老师。
在改选队干部时,老师特别指出:“有的队干部思想反动,做了国民党的军官证……”
所有目光向我集中。
候选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根据举手计票,由老师写出票数。我的名字也在黑板上。
我心里想,被老师这么一讲,没有人会选我了,没有人敢选一个反动的人。
终于老师说:“同意周锐的举手。”
她犀利的目光扫遍全场。
使我意外的是,尽管稀稀拉拉,但还是有人开始举手。
我扭头看洁……她的手举得很坚决,使我心头发热。
举手的这些同学真是“威武不能屈”啊。
和我同桌的周长寿也举着手。但他环顾前后,嘴里嘟哝:“举手的人这么少?我也不举了。”
周长寿撤票后,我只得13票,以一票之差没当上小队长。
周锐的反动事件渐渐被时间吹淡吹散,我还是我,不当小队长也算不了什么。
升到六年级后,有一件事值得一提。
1965年6月1日(为什么记得这样清楚?因为是我小学毕业那年的儿童节),各小学美术小组派代表去市工人文化宫参加一个连环画座谈会。
来到现场,长桌上摊满“小人书”,而且都是崭新的。组织者让大家随意翻看。
这是真正的盛宴。要知道,在小书摊1分钱租看一本的都是些被翻得又破又脏的旧货。
看了一本又一本……终于要开会了。
主持会议的是一个眉目清秀的男青年。他说他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另一位女同事是文字编辑。这次他们带来了本社出版的连环画书,想听听读者的意见——你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我发言说:“我喜欢《林海雪原》,不喜欢《李双双》。”
那男编辑便耐心地解释:《李双双》的白描技法与《林海雪原》的黑白块面其实各有特点……
会后,男编辑把他去海南画的一些人物素描拿给我们看,一下子把大家镇得目瞪口呆。
这两位编辑还在我们的本子上签了名。原来,男的叫郑波,女的叫钱志清。
当我以后在报刊上见到郑波画的劳模肖像时,就会兴奋地对别人说:“郑波,我认识他的!”
我没想到24年后我会调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还能见到郑波,没想到我和钱志清的办公桌靠在一起。
我现在也会在各种活动中接触到小朋友,这段经历使我将心比心——将儿时在乎偶像的心比现在读者在乎我的心。我会在电脑输入“周锐”进行搜索,看读者说我什么。有个小学生在她的博客上写了篇《周锐来了》,其中写到我在给她签名时低着头——“他没看我”。从这以后,签名再忙碌我也会抬起头来看对方一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