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体验—探索”渐进式教学模式在美术作品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2014-06-27刘盛颖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居图富春山课堂

刘盛颖

(安吉县递铺小学,浙江湖州 313000)

“发现—体验—探索”渐进式教学模式在美术作品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刘盛颖

(安吉县递铺小学,浙江湖州 313000)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切身的感知和体验,是当前欣赏教学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以《富春山居图》欣赏教学为例,以生本课堂理论为依托,运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展开教学,在美术作品欣赏教学中开展“发现—体验—探索”渐进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欣赏活动,将传统教学中单向的美术观赏课程转化为双向的、多元的探究式互动欣赏教学,促进了学生艺术知觉的逐步形成。

美术作品欣赏;体验式学习;自主发现;体验;探索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探究的课堂,它是美术新课标中积极倡导“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理念的集中体现[1](P13)。虽然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承认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困难重重,这在“欣赏、评述”领域教学中尤为突出,存在的弊端主要有:教师只重视对美术作品的解释,一种标准的诠释充斥着教学的全部,忽视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与体验;其次,教师只重视对作品的主题、背景、作者生平进行讲述,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忽略了学生对作品形式要素、艺术语言的感悟与深层剖析;另外,教师只重视学生对标准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独特感受[2](P35)。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重新审视美术欣赏教学,以生本课堂为主旋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笔者以生本课堂理论为依托,结合欣赏教学的特点,运用体验式学习方法,逐步形成了“发现—体验—探索”渐进式的欣赏教学流程。其中,“发现”是过程性目标的初级阶段,“探索”是高级阶段,“体验”则是由“发现”走向“探索”的载体。下面以《富春山居图》欣赏教学为例,具体阐述此流程。

一、自主发现,激发欣赏兴趣

这一环节采用直接面对美术作品的实物欣赏方法,以实物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产生视觉上的快感。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摈弃课前收集资料,直观美术作品

新课程鼓励学生课前调查收集资料,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用的信息,从中学会分类和整理,提高相应能力[3]。因此,教师通常预先布置学生收集与作品相关的资料,但学生往往对第一手资料印象深刻,资料中给予学生的信息仍旧以“灌输”的形式输入学生的大脑,当学生面对作品时,大脑就会主动将信息与作品关联,学生就很难再有新的发现。所以,笔者不主张学生课前学习作品相关信息,而是直接以作品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刺激学生的双眼,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发现,产生独特的个体感受。例如,《富春山居图》一课,直接呈现长卷实物,在学生的一片哇哇惊叹声中让学生说出此时的感受。如图1、图2所示,大部分学生被长卷的气势所震撼,个别学生对作品的来源产生好奇,还有学生对作品真伪存有质疑,学生这些感受是最真实的,也是最难忘的,这样的感受引发学生产生了内在的自我需求,极大地激发了探究的欲望,提高了学习兴趣。

图1 教学情景图一

图2 教学情景图二

(二)筛选自主发现,确立最佳欣赏点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体学习水平的差异,学生的自主发现可能会五花八门,天南海北,艺术作品的欣赏点本身也是综合的、多维度的。为了有效的把欣赏教学引向最佳的角度,教师此时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特点,分析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发展过程,把握其美术知识及技能发展情况,方能有利于学生课堂知识、能力的新建构。

《富春山居图》中的作者隐世思想、散点式构图、披麻皴、留白、题跋以及画的传奇身世等都是观者值得玩味的内容。然而,一节课中要解决在纷繁复杂的欣赏角度中,确立最佳欣赏点,是教师需要在课前仔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预设。学习此课前,学生已经尝试过水墨画动物、人物、蔬果,欣赏过国画中学生熟悉的动物蔬果等题材,已经具备一定的国画实践及欣赏经验。综观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欣赏角度,最终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山”作为欣赏《富春山居图》的切入点。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发现前做了一些铺垫,即在导入环节先出示学校周围的山和黄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山的轮廓线,体会山有南北刚柔之别。并且在学生初步欣赏了长卷表达了初步的主观感受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观看富春山实景视频,通过实景与画面的比对,再一次强化学生对江南山水的主观感受,也为后面的深入体验打好基础,如图3所示。

图3 实景与画面对比图

二、深入体验,提升欣赏层次

这一环节是欣赏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用理性的剖析将作品的艺术形式分解,定格。在上一环节的直觉感受之后,理性分析能帮助学生了解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新的审美知识建构,使学生的审美直觉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主要采用近距离感知、局部细节剖析、再完整感知的循环欣赏方法。

(一)近距离感知,丰富直觉信息

学生在初步的自主发现环节中,仅仅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的直觉状态,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很难再提高,此时创设学生体验的情境,让学生近距离感知作品,会使学生在更长的时间内对作品的感受力持续增长,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作品的内容,表现形式,从而丰富了直觉信息。

《富春山居图》的近距离欣赏,是组织学生走到长卷前细细观摩。学生在此环节中有很多新发现:画中有连绵起伏的群山、平静的江水、若隐若现的村舍,还有三两个渔夫;画上还有乾隆的题字;有一个印章反复出现了6次;人画得很小……这些信息都是学生近距离感知后增加的直觉印象,很真实,也很有探究价值,教师在此时让学生尽情地描述,并肯定他们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增强欣赏的兴趣。

(二)局部细节剖析,建构审美认知

学生在近距离感知后,对画面各部分表现内容都产生了兴趣,然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确立一两个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渐进式的体验。通常教师运用发放学习卡、图片局部对比、媒体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自主体验的过程。在《富春山居图》局部欣赏中,就采用了这三种方法。

1.发放学习卡。教师向学生发放了学习卡,引导学生从“看山”、“观水”、“赏树”三个方面选择性的深入探究,并指出了研究山、水、树的美术元素:外形、用笔、用墨。学生根据学习指南进一步深入体验,并用文字表述的形式记录当时的体验感受,如图4所示。

图4 学习卡片

2.直观演示。教师在学生研究了《富春山居图》中山的形态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的形式勾勒了几种山形:群峦叠嶂、平坡沙阜、孤峰突起、迷蒙远山。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总结了画面中山的形态,见图5。在学生研究了山体的线条表现方法后,教师现场演示用披麻皴表现一组群山,使学生明确了画山的步骤及方法,这种直观的演示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如图6所示。

图5 直观演示图一

图6 直观演示图二

3.图片局部对比。对比法是深入剖析时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从中发现用笔、用墨等表现方法,将作品的意蕴分解在分步对比体验中,并追溯到作者的创作情感,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这一过程关键在于教师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的焦点聚集到艺术作品的内在要素上来。例如董源《潇湘图》山局部与《富春山居图》山局部对比,引导学生观察用笔、用墨的区别,学生不难发现,《潇湘图》中山体轮廓线不明显,皴笔短而密,用墨湿而淡,有一种朦胧的夏日生机,而《富春山居图》的山体轮廓线清晰,皴笔细长,用墨枯而淡,有一种秋日萧疏清朗之美。还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枯树局部与《富春山居图》枯树局部对比,学生在对比中直观地体验到《富春山居图》中树的用笔简洁,但造型又不失生动。如图7、图8所示。

(三)再次完整感知,升华审美情感

如果说作品的形式表现语言是作品的载体,那么作品的内涵便是作品的灵魂,失去了灵魂的作品就只能是徒具物质形态的表面空躯壳。因此,作品形式语言解读之后,学生需要对作品内涵的深层理解与分析。学生此时再一次感知作品,会产生与初次感知时不一样的认知,此时学生的情感更贴近作者,更容易达到共鸣。教师则需要帮助学生整理这种不完整甚至凌乱的感知,使之审美情感得以升华。但教师这种总结性的评价必须后于学生的欣赏,应当引导学生再次充分感受、充分表达这一次全面的综合性感知。

图7 《富春山居图》和《潇湘图》局部

图8 《清明上河图》和《富春山居图》丛树局部

学生在体验《富春山居图》中用笔用墨的特征后,再一次完整感知画面,学生则能看到画面所表达的意境:宁静、淡雅、萧疏……结合作者的生平,学生还能隐约读懂画家黄公望隐居后的超然而又空寂的心境。这种升华的审美情感,在初次感知作品时是很难感受到的,只有经过感知—剖析—再感知的循环体验,才能达到这样的审美高度。

三、积极探索,拓展欣赏广度

美术欣赏不仅仅局限于作品内容形式的欣赏,还应将它放入一个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因此,学生在提高欣赏的深度的同时,还要拓宽欣赏的广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艺术感受和审美判断。欣赏的广度包括作者的思想内涵、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作品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等等。只要学生在体验中生发困惑,教师都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探索。拓展的形式也应不拘一格,实践拓展、文字表述拓展、课外调查拓展等等。

(一)实践拓展

欣赏教学中较多的是静态的欣赏,小学生的注意力又较成人短,需要多种体验形式刺激他的感官,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富春山居图》一课中实践拓展,就是学生体验披麻皴画法。学生用毛笔画披麻皴,尝试用画家那柔软、细密的线条和淡雅的墨色表现江南土质的山体,进一步感受这样的笔墨传达出画者的思想情感。如下图图九、图十所示。

图9 教学实践图一

图10 教学实践图二

(二)文字表述拓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观察、体验后,可以用艺术批评的形式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这样有助于学生“评述”能力的养成。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艺术评论家的范本,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评价作品。

(三)课外调查拓展

即教师布置课堂延伸的话题,包括课堂学习中学生自主发现的还未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这些话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教师提出。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建构,从而巩固和拓展了课内的知识经验[4]。《富春山居图》一课结尾,有几位学生向我提出疑问:“老师带来的长卷究竟是不是真迹呢?”,“《富春山居图》需要怎么保护才能保存长久呢?”,我立即肯定了两位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并请他们课外和家长一起找一找问题的答案。在另一平行班中,学生没有及时提出问题,教师就向学生提供了几个拓展性的调查任务和思考题。调查任务一:请家长欣赏评述《富春山居图》,记录下原话,并和家长探讨自己的见解。调查任务二: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画的像吗?和家长实地游览,并写出调查后的答案。这两个有趣的调查任务由学生自选其一,激起了学生课外探究的求知欲望,拓展了课堂学习。

总之,生本课堂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体验式欣赏学习是生本课堂的主要载体,经过美术欣赏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研究,通过“发现—体验—探索”渐进式的欣赏教学探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得到根本性转变,学生的认知过程,紧紧地伴随着主体的情感过程,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在此过程中得以提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冯国健.赏有法悦无限[J].中国美术教育,2012,(3):34.

[4]张挺峰.巧用课堂提问促进美术欣赏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

The Step-by-Step Teaching Mode of“Discovery,Experience,and Exploration”Applied in the Fine Arts Appreciation Teaching

LIU Sheng-ying
(Anji county Dipu primary school,Huzhou 313000,China)

How we can arouse pupils’personal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in the fine arts appreciation teaching is a key problem to be solved at present.Taking the painting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appreciation teaching as an example,the author applies the experiencing learning approach in the teaching based on the students-centered classroom teaching theory.He guides pupils to be involved in pupils -centered appreciation activities of step-by-step“discovery,experience and exploration”in the fine arts appreciation teaching,which turns the one-way fine arts appreciation class into two-way,multiway interactional appreciation teaching modes,thus promoting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pupils’art consciousness.

fine arts appreciation;experiential learning;self-discovery;experience;exploration

G632.0

A

1009-1734(2014)06-0105-05

2014-03-14

湖州市教学研究系统2012年度课题《小学美术示范教学策略的探究》(12109)的阶段性成果。

刘盛颖,小学高级教师,从事美术课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居图富春山课堂
龙门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杭州 富春江边富春山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