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党报的困惑与求解
——对《人民日报》近两次改版的分析
2014-06-27文/张维
文/张 维
在社会转型期,《人民日报》担当着更重的媒体社会责任,同时,还面对着新媒体技术冲击和传媒格局调整等现实,因此《人民日报》如何走出主流话语边缘化困局、如何促进党心与民意同频共振、如何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如何增强时效意识与服务意识,这些都成为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日报》必须面对的课题。笔者结合《人民日报》近两次改版对以上四个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出社会转型期党报的困惑与求解。
渐进式文风变革,走出主流话语边缘化困局
党报给人的传统印象是官本位的“宣传话语”浸染在版面字里行间,《人民日报》也不例外。而当前社会环境和舆论生态已发生变化,“灌输性话语”的生存土壤已经不存在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三个自信”内化为群众的认同感,成为摆在《人民日报》面前的首要问题。
主流话语旁落隐忧。互联网,特别是社会化媒体的出现,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了表达的途径。传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舆论生态的巨大变革,舆论的单一化被多元化取代,党报主流地位受到前所未有冲击,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发声上,党报的影响力远不如微博上的“大V”。2006年浙江大学一课题组对浙江省受众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报纸的传阅率上,党报与都市报的差距相当大。
党报读者越来越少,影响力逐渐式微,在一些场合,甚至已开始去主流化和核心化。有学者评价:“疏于改革、远离市场而又自我感觉良好”。《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排头兵,身处“主流媒体舆论场”中心,如何改进文风巩固自身地位,实现与“民间舆论场”无缝对接,成为改版的重要突破口。
渐进式变革文风走向“民间”。两次改版,改文风都是重中之重。《人民日报》2009年7月1日《告读者》提到:“在‘三贴近’和办出特色上狠下功夫,不仅增加容量,而且提升质量;不仅优化内容,而且改进文风”。2013年1月1日《新年致读者》强调“要切实改作风改文风,好好听群众说话,说群众听得懂的话”“说真话、写实情,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可读性可视性,千方百计方便读者 ,实实在在服务读者”。
图 2010年-2013年《人民日报》同期头版稿件数量对比图
改版后《人民日报》文风有了显著变化。动辄三四千字的长篇综述性报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寥寥数百字或更短小的消息稿,这从侧面反映出每个版面容纳的信息量更大了。以头版为例,对比2010年到2013年同期头版稿件数量可发现,两次改版后,头版稿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可见文风越来越简洁,同等空间下为读者提供了更充分的信息(如图)。
顺应大数据趋势,《人民日报》也尝试信息可视化,版面上出现了更多的图表和流程图,也是文风变革表现。如2013年3月3日两会特刊中《今年两会怎么开》将两会会议议程、代表选举程序和会上要审议的6份报告等用色块、图表标明逻辑关系,简单直观。
使用网络流行语让党报更亲民。2010年11月10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在标题和正文中使用网络热词“给力”,开辟第一党报使用网络流行语先河。2012年1月13日又使用“拼爹时代”“屌丝心态”;2012年11月5日出现“元芳,你怎么看”等,可见改版后《人民日报》开始尝试“放下身段”,用共通的话语与民间对话。
拓展评论空间,促进党心与民意同频共振
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面对剧烈的格局调整和利益博弈,人们自我表达的需求必然以几何级倍增,进而促成评论的勃兴。对党报而言,一方面是各种观念激烈碰撞、利益诉求多元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是舆论引导和唱响主旋律的政治任务。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党心与民意同频共振,成为《人民日报》需面对的第二个问题。
被围困的党报评论。与都市报不同,《人民日报》评论面临着两方面的夹击。一方面是作为党中央机关报,要及时鲜明表达党的态度、宣传党的观点和主张,另一方面又要关切群众,对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做出评议。在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的社会背景下,寻找平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曾表示:“遇到再激动人心的事,动笔或选稿时,也要沉淀一下,瞻前顾后想一想。所谓瞻前顾后,不是回避矛盾,不是前怕狼后怕虎,而是面对社会的真实矛盾构成,想一想我们能否把这个矛盾和问题放到更大的社会背景下去看,考虑一下如何去描绘和展示我们这个执政党、政府在治国理政、管理社会中所面临的更加全局性的一些问题、它的全部复杂性。”但如果不能对关系群众利益的热点事件及时发声、不在纷纭复杂的舆论场中鲜明地发言,要想引导舆论就很难了。
拓展评论空间发出时代“中音”。近两次改版都从评论入手,表明评论的地位愈发重要。2010年1月7日《人民日报》设立观点版,包括《时事观察》《共同关注》等栏目,除《时事观察》栏目是用专家视角评述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思潮以外,其他栏目都带有“评论”色彩。2013年改版,为突出评论地位,直接设立评论版,将《人民时评》《人民论坛》《钟声》《声音》等栏目集纳起来,形成该报历史上第一个评论版,发挥规模优势。
与改版前相比,评论议程设置的能力明显增强。“评论员观察”关注宏大叙事,聚焦党和国家战略层面话题;《人民时评》关注嫦娥探月、延迟退休等热点事件,也着眼于公务员热等现象;《大家谈》栏目则给出话题、面向读者征稿,话题多样,既有号召读者讨论“如何践行群众路线”等话题,又有接近读者的“我的青春我的梦”等亲民主题……选题风格既高端大气引领社会思潮,又紧跟热点回应群众关切,显示出很强的议程设置能力。
改版后,客观理性的评论风格延续,又不乏时代性。以2013年1月4日首个评论版为例:头条《改革,回应人民的强烈期待》讲“改革”宏大命题,坚持把人民放在首位,人民利益决定改革方向是否正确、人民期待决定改革目标;《异地高考“不怕慢就怕站”》用事实说话,分析异地高考中利益群体的冲突和碰撞,并提出解决之道;《如何看待“黄灯困境”》引用多种信息源(读者来稿和微博摘编等),丰富言论来源,展现多元价值观……这些多元、客观、理性的声音更能帮助党报在社会转型的斑驳底色中凝聚共识。
发力舆论监督,培育良好社会心态
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具有丰富的权力背景和行政资源,如能对社会焦点和敏感事件自上而下发出批评的声音,就能对监督对象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近年来,《人民日报》舆论监督功能不但没有完全发挥,反而成为发展的短板。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建设性作用,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是《人民日报》要面对的第三个问题。
舆论监督的短板效应。从以往实践中可发现,党报在舆论监督中的表现相当被动。一些老百姓较为关注的话题总是由一些非主流媒体率先报道,而有些党报受纪律约束加以回避等于是自动放弃引导舆论的职责。事实上由于其他媒体从业人员可能存在政策尺度把握不准或受卖点潜意识的影响,再加上人际传播的复杂因素干扰,围绕热点问题形成的负面舆论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其破坏性力量,届时党报再出来发言,就相当被动了。第一党报自然也存在党报的通病。
实际上,由于《人民日报》的特殊地位,如要开展舆论监督,更能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促进问题的解决。改版前,该报也进行过舆论监督报道,但未能形成气候。由于负面报道长期缺乏,网友甚至戏称《人民日报》是只有正面没有负面的报纸。
舆论监督数量质量提升。该报2009年改版在舆论监督方面的表现不明显,但2013年的改版,则将舆论监督作为重中之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一定突破。据《东方早报》记者统计,改版后的一个月,头版舆论监督报道达到12篇,相当于每3天就有一篇舆论监督报道出炉。对比2012年同期,头版舆论监督报道数量
回归受众本位,时效意识与服务意识增强
党报一直以来受制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宣传思维、迷信“皮下注射论”等强效果理论。改革开放后在向受众本位转向时,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传者本位的印记。如何强化受众意识、时效意识、服务意识,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成为《人民日报》面临的第四个问题。
传者本位的窠臼。《人民日报》由于作用和历史地位的特殊性,在没有经营压力的状况下,受众本位意识的回为0。从0到12的突破,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改版后致力于发挥党报主流媒体作用、致力于舆论监督的决心和勇气(见表)。
表 2013年1月《人民日报》头版舆论监督稿件
舆论监督地区分布广泛,既包括湖北、江苏等地方性题材,也将舆论监督的矛头对准了行政级别更高的部门。2013年1月7日发表的《民政部门采访记》通过记者的亲身经历将矛头对准国家部委之一的民政部的办事方式上,直指行政部门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
舆论监督强度也有所增加。2013年1月12日报道陕西一工业区污染严重后,陕西环保厅迅速作出回应,1月18日4版进行了反馈报道;无锡80多名干部飞赴厦门开务虚会的反应更为快速,1月5日进行曝光后,次日无锡就已经处理了该事件。可见,第一党报舆论监督的效果非常显著。归对它的要求并不迫切。但是在媒体竞争激烈、社会化媒体抢夺读者资源白热化的情况下,要想巩固主流媒体的地位,保持公信力和影响力,走出传者本位的窠臼就成为不二选择。
每当有重大事件或者事故发生后,众多网友都喜欢翻阅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发现头版仍然是雷打不动的领导人讲话或者会议,有些读者就会遗憾地说:“又没有”。《人民日报》的读者意识、时效意识和服务意识一直以来都为读者所诟病。
受众本位的回归。从版面设置来看,读者地位更高。该报2009年7月改版,新增社会建设版,包括专家建言献策、百姓心声呼声等内容,贴近读者;2009年增设“读者来信”,不固定版面,2013年改版后假日生活版和文教周刊上也设该栏目,注重编辑部与读者的交流沟通;2013年新增的评论版设“今日谈”,给更多读者发声机会;又推出假日生活版,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生活资讯。
从内容和时效性上看,也更注重读者感受。翻阅2013年这一年的《人民日报》,明显感受到报道的内容读者更愿意看了,时效性也明显增强。2013年,多地出现雾霾天气,按照党报的新闻价值逻辑,这种与读者切身利益相关但又不重大、与领导人无关的新闻是不会出现在头版的。但改版后的《人民日报》出人意料,2013年1月从13日开始连续3天关注中东部雾霾;1月29日、2月2日,将雾霾设置为“今日谈”的话题;2月21日发特稿《美丽中国,从雾霾中突围》,通过治理雾霾阐释党的十八大建立美丽中国的目标; 12月21日报道《兰州掀掉雾霾“锅盖”》等,连续关注此话题。而如2013年1月6日《公交“一卡通”有望异地刷卡》、1月8日《春运首日火车票开始发售》等服务信息也登上头版,可见服务意识更强。
2012年人民日报社原社长张研农在公开演讲时说:“在中国,从没有一张报纸像《人民日报》这样与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与主流意识形态如此密切相关,从没有一张报纸像《人民日报》这样与党和国家的荣辱沉浮如此紧密相连。”《人民日报》通过一次次改版求解社会转型期的困惑,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在新舆论格局下重拾影响力、重夺话语权的努力,也可以看到改版背后编辑理念的变迁和新闻规律的逐渐回归。正如张涛甫教授所说:“《人民日报》改版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主流媒体在舆论竞争中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