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旅游流视角的旅游经济联系研究评述*

2014-06-27刘丝雨李伟

关键词:理论区域空间

刘丝雨,李伟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基于旅游流视角的旅游经济联系研究评述*

刘丝雨,李伟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成果颇丰。旅游经济联系是一种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旅游地之间通过旅游流来交换各种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能量流和技术流等,达到相互联系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对旅游经济联系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进一步深化对旅游流经济联系的认识,扩宽旅游经济联系研究的视野。

旅游流;经济联系;旅游经济;区域旅游

一、引言

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其研究主要呈现旅游流空间结构、时空演化机理以及空间场效应三个层次的递进趋势,半个多世纪以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旅游流是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或目的地与目的地之间单双向旅游客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能量流和文化流的集合。狭义旅游流是指旅游客流,它构成了旅游流研究的核心,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有关旅游流的研究主要都是针对旅游客流进行的。

区域经济联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旅游地作为区域的一种划分,其也存在着经济联系。一方面,旅游流量对增强区域经济联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增强又会吸引和促使更多的旅游流量向旅游目的地转移。纵观国内学者对旅游经济联系的研究视角,是基于旅游流的视角来研究旅游经济联系的,通过建立各种数学模型来测算旅游地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为旅游经济联系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二、旅游经济联系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对于区域经济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之间,而专门来研究旅游地间经济联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早期对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研究集中于空间组织结构方面,研究者们以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经济学家廖什(A.Lsch)提出的“中心地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城市对其直接腹地经济的意义,由于各种研究条件不成熟,当时研究者们只能通过批发和零售行业的货物空间流量来简单地评价城市的中心性。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存在着距离衰减效应。可见在当时,通过流的视角来研究经济联系就开始萌芽了。

到了20世纪50、60年代,许多研究者注重对城市经济联系的理论研究,并形成了诸如圈层结构理论、距离衰减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空间扩散理论等较为成熟的经典理论。如:弗里德曼(J.Friedmann)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日本学者狄更生和木内信藏提出了城市体系地域分异的“三圈层学说”等。70年代,研究者们对城市经济联系的研究重心转移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上,并提出大规模的城市群出现和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有关。80年代以来,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群出现向外缘扩散的趋势,城市的中心不再是最初的单核心形态,随之改变为多核心形态,这一时期,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越来越强。同时大量的计量模型的构建被应用于研究中,对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90年代至今,国内研究者对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经济联系的强度、经济联系便捷度和经济联系隶属度、经济联系首位度以及经济联系互补性等方面,研究区域多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京津冀等东部发达地区为主,但是针对旅游行业的经济联系研究还较少。

三、旅游经济联系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一)旅游经济联系的分析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地理学家乌尔曼(E.L.Ullman)提出来的,他把其他研究者诸如俄林(B.Ohlin)、斯托夫(S.Stouffer)、泰勒(P.J.Tarlor)等人的观点进行了整合,借鉴了很多的经济学、物理学以及统计学中的理论和模型,最终提出了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国内学者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比较晚,大多是偏向于应用西方的理论和模型进行实际的操作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提出以后,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并且把它应用于研究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中。空间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学在研究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所具有的独特理论基础和模型范式,奠定了旅游地间经济联系的研究基调。乌尔曼(E.L.Ullman)从供求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两个城市之间相互作用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即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从根本上讲,只有区域之间具有了互补性,才有建立经济联系的必要。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第二,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即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第三,干扰机会。这是指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他区域的干扰[12]。总而言之,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首先要存在互补性,可达性好,并且没有干扰机会或干扰机会的影响小。随后的旅游经济联系研究中,许多学者把空间相互作用作为理论支撑来研究旅游地间的经济联系。两个旅游地间要有经济联系,首先要以交通网络的发展作为基础,也就是区域间的可达性;其次是两个旅游地间要有互补性,也就是说两地之间的旅游资源要存在差异性,才能吸引旅游客流从一个旅游地向另一个旅游地流动的驱动力;最后是干扰机会,说的是旅游地之间存在旅游资源或者旅游产品重复性性,使得除了两个旅游地间的第三个旅游地对其中一个具有重复性的旅游地产生了竞争,也就是干扰机会。由此可见,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在实际的研究应用中完全支持旅游地间的经济联系。

(二)旅游经济联系的分析方法

旅游经济联系研究主要从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两个方面展开。空间联系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以旅游地间的交通网络为基础而形成的经济联系,例如,旅游客流、资金流、信息流、文化流等;功能联系则是侧重于旅游地间的规模等级,不同的旅游地由于资源禀赋等不同,旅游地的吸引能力也会有所差异,所具备的辐射和集聚功能也有所不同。旅游地间的功能联系是空间联系的基础,空间联系是旅游地间的交通网络、经济水平等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经济联系,是功能联系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在研究旅游经济联系时,要分别从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两方面入手,具体的研究手段详见表1。

表1 旅游经济联系研究方法

四、旅游经济联系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旅游经济联系作为旅游流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两个旅游地之间的旅游客流、资金流、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强度以及交通网络的变化。但是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旅游经济联系的分析在某些环节上仍然较为薄弱。

(一)关于实证研究的问题

目前的旅游经济联系研究大都是基于“客源地—目的地”(即O—D模型)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研究对象往往是以大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为主,且大多基于入境旅游流来研究,而对于国内各旅游地的旅游经济联系的研究涉及不是很多,且研究成果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京津冀等东部发达地区的研究。学者们在研究旅游经济联系时,都是把现有的统计指标数据带入现成的公式和模型中,计算得出结果并给出相应的措施和策略,呈现出一种套路化的现象。以“入境旅游客流”为研究对象,却对国内旅游流的研究鲜为关注,研究的尺度太大,导致研究成果对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指导价值不是很大。

(二)研究模型及方法的科学性问题

目前,旅游经济联系的研究大多数侧重于分析旅游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现状。尽管研究方法各异,但经过综合分析,发现很多学者都是借鉴引用现有的模型和公式,代入数据,并没有深入地思考模型和公式中的指标是否完全适用于在不断变化中的旅游经济联系。例如,采用引力模型来测算两个旅游地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把旅游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完全取决于两城市的游客数量、人口规模、交通距离。然而,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发展,交通的距离不仅仅局限于陆路的影响,还涉及航空。有的学者后来修正了引力模型,指标的选取包括了航空因素;但是,随着影响旅游发展的各种要素不断地变化,又会有新的指标需要我们重新考虑,例如,景区景点的增加、旅游产品的开发等,这些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因素并没有纳入模型分析的范畴。

(三)关于研究的完整性问题

旅游经济联系的研究,是基于旅游客流从旅游目的地到旅游目的地,或者是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但是,现有的旅游经济联系研究大都只针对旅游目的地到旅游目的地之间(即二手客源市场),并且是假设旅游流在流动的过程中都是一次性产生的,不考虑旅游流重复流动和二次消费等问题。此外,在划分旅游地间的等级关系时,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所划分等级的指标选取也会有所不同,不能一成不变地引用借鉴现有的公式模型,应该全面地从交通、人口、旅游经济收入以及景区景点的变化等来重新考虑划分的指标。

[1]马耀蜂,李天顺.中国入境旅游漉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刘宏盈,马耀峰.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以上海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为例[J].资源科学,2008,30(8):1162-1168.

[3]章锦河,张捷.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2):293-302.

[4]褚玉良,马耀.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旅游经济联系研究——以北京向丝绸之路转移为例[J].资源科学与市场,2010,26(5):451-154.

[5]胡巧娟,马耀峰,张岩君,高楠.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以陕西向15个典型省市转移为例[J].资源科学与市场,2010,26(5): 451-154.

[6]尚雪梅.基于旅游流空间结构视角的京津冀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研究[J].区域经济,2012,21:138-139.

[7]刘丽华,林明水.海峡西岸旅游区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研究[J].区域经济,2011,25(4):108-113.

[8]付婷婷.区域经济联系研究——以定西市为例[D].兰州大学,2010.

[9]刘宏盈,苗芳,马耀峰.入境旅游流转移对旅游经济联系促进作用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8):135-138.

[10]杨国良,张捷.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以及经济联系——以四川省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4):24-30.

[11]李振婷,中国西部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关联度及经济协调度研究——以成渝、云贵、泛西安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1.

[12]李光勤,张明举,刘衍桥.基于城市流视角组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联系[J].西部论坛,2006(4): 29-33.

[13]秦玉.基于GIS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与模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8.

[14]樊敏,洪芸.城市空间体系理论研究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22(2):74-75.

[15]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1):51-56.

[16]杨春宇.旅游复兴过程演化规律及其计算问题探讨[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1(2):68.

[17]王超,等.我国包容性旅游的发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9).

[18]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校:朱德东)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Flow

LIU Si-yu,LIWei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 Scie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Yunnan Kunming 650500,China)

Tourist flow is one of the core issues in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and hasmade ample research achievement inmore than a half century.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is a kind of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entities,the exchange of all kinds of population flow,materials flow,capital flow,information flow,energy flow,technology flow and so on is processed through tourism flow between tourism places in order to connect each other.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e related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n 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from such three aspects as basic theory,research method and the existed problems so as to further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ourism flow economy connection and to expand the vision on the research on 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tourism flow;economic connection;tourism economy;regional economy

F591.99

A

1672-0598(2014)01-0029-05

12.3969/j.issn.1672-0598.2014.01.005

2013-12-11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061012)“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及其扰动机理研究——以云南旅游地为例”

刘丝雨(1989—),女,云南大理州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规划与管理研究。

李伟(1965—),男,河北石家庄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区域空间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空间是什么?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创享空间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