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
——基于1990—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4-06-27李盛基吕康银朱金霞
李盛基,吕康银,朱金霞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财政支出、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
——基于1990—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盛基,吕康银,朱金霞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笔者利用199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估计了各类公共财政支出对农村经济增长和绝对贫困及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政府的各类公共财政支出的边际效应存在很大差异,农村教育和卫生支出对农村的绝对和相对贫困的扶贫效果显著,农业科技三项支出的扶贫效果显著,专项扶贫基金只对绝对贫困的扶贫效果显著,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财政支出;绝对贫困;相对贫困;经济增长
一、引 言
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扶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贫困人口从1978年2.6亿减少到1997年0.5亿。按照2011年的贫困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 300元),我国目前还有1.25亿的农村贫困人口,这些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比重为13.4%①中科院报告:中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中国新闻网,2012年03月12日。。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研究局陈少华博士认为,按照2005年的购买力折算,中国新的贫困标准相当于每天1.8美元,接近中低收入国家贫困线的中位线②中国扶贫标准升至2 300元,农村贫困人口1.28亿,中国青年报,2012年06月24日。。农村贫困人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农村贫困人很难依靠自身的能力维持家庭基本的温饱问题,因此,政府如何减少贫困,如何让更多的贫困人群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收益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贫困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Ahluwalia(1979)、Deininger和Squire(1998)、Dollar和Kraay(2002)等认为,随着的经济增长,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也会逐渐增长,从而实现贫困人口的减少[1-3]。之后,随着对贫困问题的深入研究,Ravallion(2004)提出了与之前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增长对于贫困减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收入分配对减少贫困也具有重要的作用[4]。围绕着这些贫困问题国外学者尝试着从消除不平等和贫困方面提供了政策上的措施,但是,很少有学者将农村公共财政支出与贫困问题结合起来研究。
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反贫困的重要政策工具,政府的公共支出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贫困缓解发挥着重要作用。S.Fan(2002)利用1970—1997年之间的省级面板数据,用联立方程模型估计了政府不同类型的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和贫困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政府在农业科研、灌溉、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电力、通讯)等方面的投资均对农业生产率以及农村扶贫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政府的不同财政投入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5]。
林伯强(2005)同样运用联立方程模型的方法估计了公共投资对农村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类(研发、灌溉、公路、教育、电力、电话)公共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贫困减少和地区不均等的边际效应在各地区和各时期差别很大[6]。此外,杨颖(2011)根据2002—2008年中国贫困重点县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一般性公共财政支出、专项扶贫支出、农民自筹生产支出等各项支出对贫困县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的贡献度[7]。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对贫困的作用,而很少以政府公共财政投资为视角,看待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对农村经济增长及贫困的影响。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政府的各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和贫困的影响,考察不同财政支出的贡献率,从而调整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向与结构,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的边际效率,更好地促进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与减贫的作用。
三、财政支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
本文为了测算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和农村贫困的影响,定义10个经济变量,以下是本文的变量定义。
表1 变量定义
在表1中,农村相对贫困变量,我们采用相对贫困发生率乘于相对贫困深度所得的复合指标来代替。之所以采用复合指标,原因是相对贫困表示的是贫困者与非贫困者之间由于收入水平的相对差异而带来的一种心理感觉,因此,测量相对贫困时不能单纯只考虑贫困者,还要考虑与非贫困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农村相对贫困指标的计算公式①李永友,财政支出结构、相对贫困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
n为农村总人口、m为40%最高收入组中按照收入水平由低到高排序的最低收入成员在总人口中的排序、y为成员的收入水平。公式(1)表示的是位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60%以下的农村人口数量占整个农村人口数量的比率,衡量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公式(2)表示40%的最高收入组的加权收入水平与60%以下低收入组的加权收入水平的比率,衡量农村相对贫困深度;公式(3)表示相对贫困发生率与相对贫困深度的乘积。
表1中的民生性财政支出包括专项扶贫支出、农村教育经费支出、农村社会救助支出、农村卫生费用支出;建设性财政支出包括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支出。
专项扶贫支出包括扶贫贴息贷款、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换草资金等;农村教育经费支出以农村小学教育经费和农村初中教育费用的两者之和;农村社会救助支出包括孤儿、残疾人及三无老人进行救济的费用和农民全家收入不能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贫困家庭进行救济的费用。
支农支出主要指支援农村生产及农林水利气部门事业费、中央对农民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国家对支农支出投入,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利于农业灌溉和施肥等方面提供设备和技术上的支持。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主要包括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及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因此,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农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专项扶贫支出和农村绝对贫困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农村社会救济数据来源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农村相对贫困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农村教育经费支出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农村卫生费用支出来源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支农支出、农业基础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支出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三)定量分析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考察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以及农村贫困的影响,运用Eviews6软件的回归方法,检验财政对农村的各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以及各项财政支出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程度。
1.财政支出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各项财政支出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显示,R2为0.98,DW值为1.97,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表2 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2所示,扶贫基金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负影响,一方面,大部分扶贫基金会往贫困地区转移,特别是民族地区和边境贫困地区是财政扶贫基金重点流向地区,因为扶贫基金体现的是社会公平并非追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县地方政府经常会截留扶贫基金作为政府的日常支出,而并不会去发展地方经济,中西部各项扶贫基金存在着多头管理现象,很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急需的地方,因此,扶贫基金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影响。
农村教育支出和卫生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即政府对农村教育和卫生方面的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能促进0.39和0.89的经济增长。农村卫生部门可以通过预防和治疗疾病、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改善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人力资本,而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改善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生产能力,因此,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增加农民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时间,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社会救助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均衡关系,过度追求效率不利于公平,相反,过度追求公平也不利于效率,因此,社会救助对于经济增长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本文中,农村社会救助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虽然,其作用并不像人力资本因素那么大,但是,可以说明政府对三无老人和孤儿、残疾人以及贫困人群进行社会救助,可以使他们这样的弱势群体维持基本的生活,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被救助者通过影响社会的总需求,促进经济的增长。
支农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相关,说明政府对农村生产及农林水利部门事业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措施对农村经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具有滞后性,特别是农业科技方面的政策投入并不是当年就能产生效应,因此,农业基础建设支出和农业科技三项支出对经济增长没有表现出显著性。
2.财政支出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各项财政支出对农村贫困的回归结果显示,R2为0.95和0.53,DW值为2.67和1.93,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表3所示,扶贫专项支出对农村绝对贫困具有显著正影响,而对于相对贫困没有表现出相关性。扶贫专项支出按照类型可以分为扶贫贴息贷款、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换草资金等资金,每增加1%的扶贫专项支出就能促进绝对贫困率下降4.95%,效果非常显著,而对于相对贫困则不管投入多少都不会促进相对贫困率的下降,这可能是扶贫专项中的以工代赈的投资数量逐渐减少且没有针对农民需求提供帮助,脱离当地民众的需求,同时,贴息贷款的规避风险性会排挤贫困农民,使得原本发挥扶贫作用的资金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表3 财政支出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农村社会救助对农村贫困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这是由于我国的扶贫政策从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扶贫的主要任务从原来的救济转变为开发农民自身能力,使农民自身具备抗风险能力,从而达到脱贫目标,因此,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支出可能会对农村贫困没有显著影响。
农村教育支出和卫生支出对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说明政府对教育和卫生支出提高了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使农民具备了较强的增收能力,对于减少贫困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从回归系数中可以看出,政府的教育和卫生支出对农村绝对贫困的影响程度更大。政府对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投入,可以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从而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及长期贫困人口。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支出,特别是2003年起开始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对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缓解了“因病致贫和返贫”,减少了农村贫困。
支农支出和农村基础建设支出都对农村绝对贫困表现出显著负影响,这是因为越是贫困地区政府会投入更多的扶贫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农村的生产,改善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但是,我国农村基础建设所带来的减贫效果已经趋于耗尽,同时,2006年贫困户获得粮食补贴比例为36.4%,其他农户为41.7%,贫困户获得良种补贴的比例为12.6%,其他农户为11.7%;2007年贫困户获得粮食补贴比例为40.5%,其他农户为49.5%,贫困户获得良种补贴的比例为13.1%,其他农户为14.7%,纵向来说,贫困户获得两补政策的机会增多,但是从横向来看,非贫困户比贫困户获得两补政策的机会更多。此外,由于监督管理乏力,常出现挤占、挪用支农支出和基础建设支出的现象,再加上支农支出资金的结构不合理导致支农支出和基础建设支出对绝对贫困表现出负影响。
农业科技三项支出对农村贫困具有显著的正影响,由于农业科技投入的滞后性,农业科技支出对经济增长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但是,农业科技的提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产值,同时,农业科技对缩小地区差距和相对贫困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资能够减少农村贫困。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199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估计了各类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和农村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政府的各类公共财政支出的边际效应存在很大差异,农村教育和卫生支出对农村的绝对和相对贫困的扶贫效果显著,同时对农业生产、非农及农村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这一结论与吴睿(2012)和陈迎春(2005)的研究结果一致[8-9];支农支出和农村基础建设支出的扶贫效果均表现出显著负影响,说明我国支农支出和基础建设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及缺乏管理监督导致了这一结果;农业科技三项支出的扶贫效果显著,但是,科技投入的滞后性导致农业科技三项支出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不显著,而专项扶贫基金只对绝对贫困的效果显著。基于本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应优化支农支出结构、提高扶贫专项基金的效率
政府应该继续加大贫困地区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同时,应该注重基金的结构及投入效率。支农支出中用于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占据着财政支农支出的20%左右,这部分资金是用于农业事业部门相关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并不能直接给农民带来实际的收益,同时,支农支出由于缺乏监督管理,挤占和挪用现象突出,因此,相应减少各项农业事业费用支出,增加农业生产支出及两种补贴、农机具购置支出,并构建支农支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项支农支出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进而进一步优化支农支出结构。从扶贫专项基金的扶贫效率来说,以工代赈和政府扶贫贴息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及相对贫困的扶贫效果欠佳,因此,实现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落实到真正需要扶贫的地区,要优化扶贫专项基金的支出结构,可以尝试将这部分资金投放到教育领域,同时,健全财政扶贫资金监督管理机制,最终提高扶贫基金的使用效率。
(二)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效率
政府增加农业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贫困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也是贫困农民得以脱贫的重要途径。农业科研技术可以通过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实现农民的增收,所以,农业科研技术不仅回报率高,而且在减少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很差,因此,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对农民脱贫具有推动作用,例如,1953—1997年大量建设的灌溉设施缓解了很大部分的贫困人口,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的耕地灌溉率很高,没必要进一步大规模投资建设灌溉设施,应该着眼于如何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三)加大农村教育和卫生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农村教育和卫生的投资力度,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设施中,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从而改善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这有利于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生产,从而促进农业增收。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教育和卫生支出对农村扶贫具有积极作用,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农村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投资,同时,要增加农村医疗卫生投资,特别要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门诊服务补贴,使得农民享受初级医疗卫生服务,预防农民大病致贫。
[1]Ahluwalia,M.,Carter,N.and Chenery,H.Growth and pover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9(6):299-341.
[2]Deininger,Klaus and Lyn Squire.New Ways of Looking at Old Issues:Inequality and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7(2):259-287.
[3]Dollar,David and Aart Kraay.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2(4):195-225.
[4]Martin Ravallion.Pro-Poor Growth:A Primer[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4(3):1-36.
[5]Fan,S.,L.Zhang,and X.Zhang,Growth,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The Role of Public Investment[R].IFPRI Research Report,2002(125):1-71.
[6]林伯强.中国的政府公共支出与减贫政策[J].经济研究,2005(1):27-37.
[7]杨颖.公共支出、经济增长与贫困[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1):88-94.
[8]吴睿,王德祥.教育与农村扶贫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4):5-9.
[9]陈迎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减缓“因病致贫”效果测量[J].中国卫生经济,2005(8):26-28.
Fiscal Expenditure,Economic Growth and Poverty in the Countryside——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Data From 1990to 2008
LI Sheng-ji,LV Kang-yin,ZHU Jin-xia
(Business School,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time series data from 1990to 2008in order to test the impact of 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 on rural economic growth,absolute poverty and relative pover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rginal effect has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government public expenditure.The effect of rur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xpenditure on rural absolute and relative poverty is significant,and so ar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hree technology spending.Meanwhile special help-the-poor funds only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absolute poverty.Accordingly,w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Public Expenditure;Absolute Poverty;Relative Poverty;Economic Growth
F224.0
A
1001-6201(2014)03-0100-05
[责任编辑:秦卫波]
2012-09-21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2YJA790094);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NENU-SKB2007001)。
李盛基(1986-),男,吉林永吉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吕康银(1969-),女,黑龙江牡丹江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朱金霞(1988-),女,山东潍坊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