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2014-06-27刘世铎
刘世铎
(西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作为战略性先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对于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早提出主导产业概念的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起飞阶段中“带头增长”的,自身增长势头强劲,规模相对其他部门比较显著,且扩散效应可逐步渗透到整个经济中主导增长部门[1].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将主导产业界定为前、后向关联度都比较高的产业[2].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筱原三代平提出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两个基准.俄林赫克歇尔的“比较优势基准”主张通过要素密集度来选择主导产业.
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研究主导产业选择问题.周振华[3]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产业选择三基准: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效应基准.刘运、余东华[4]提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包括产业关联度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比较优势度基准、过密环境基准.江世银[5]分析了影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约束条件,包括区域市场需求状况、现有产业状况、资源状况、区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政策因素等.
纵观国内外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相关理论,不难看出,不管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基准还是指标体系,目前研究的一个共同点是注重产业相关经济指标的高低,对产业和对人民生活、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考虑并不到位,缺乏对区域产业与人民生活、资源和环境关系问题的系统考虑.一定程度上违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构建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1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及指标体系
1.1 市场需求标准及衡量指标
市场需求状况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决定着产业发展的前景.缺乏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缓慢甚至会被淘汰,而市场扩张能力较强的产业,则获得巨大收益,不断扩大规模,并带动其他的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标准可用需求收入弹性系数[6]和总产值增加率[7]两个指标来衡量.
1.2 产业关联标准
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存在着横向和纵向的经济、生产技术联系,这种相互依存的联系使得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会牵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基于这一标准,区域主导产业应是关联效应强的产业部门.这些具有较强的前向或后向关联程度的产业可将自身优势通过产业链辐射到相关产业部门,以带动或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一般地,产业关联度可使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来衡量,两个系数是利用投入产出表的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计算的[8].投入产出表的逆矩阵系数可表示为
R=(I-A)-1,
其中R为里昂惕夫逆系数矩阵;以下rij表示R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
(1) 影响力系数(X3)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可以表征某一部门与其后向部门的关联度[8].影响力系数φi计算公式为
(2) 感应度系数(X4) 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一个部门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提供的产出量,又被称为前向联系系数[9].可以表征某一产业或部门与其前向产业的关联度.计算公式为
1.3 技术进步标准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可大幅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并在一段时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等.因而,对于技术进步标准,应选择技术进步快且具有较强的技术进步要求,具有强大的吸纳技术的潜力的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才能推动区域整体的技术进步速度.技术进步率(X5)计算公式如下[9]:
Ti=(dYi/yi)-αi(dKi/Ki)-βi(dLi/Li)
式中Ti,dYi/yi,dKi/Ki,dLi/Li,α,β分别表示区域i产业的技术进步率、总产值增长率、资金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资金投入弹性系数和劳动投入弹性系数,且αi+βi=1.
1.4 竞争优势标准
在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时,要充分考虑区内外各种影响因素,应选择具有区内和区外竞争优势的产业.产业的区内竞争优势是指产业间的竞争优势,相对于区内其他产业,具有更强的资源、生产要素方面的集聚吸收能力;产业的区外竞争优势是指产业在区域间的竞争优势,相对于区外同类产业应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具有更强的市场需求扩张能力.竞争优势标准一般可用区位熵、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来衡量.
(1) 区位熵 区位熵可反映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又称专业化率,同时可反映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等.区域外向性在市场经济开放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这一指标,应选择具有较高区位熵的产业为区域主导产业.区位熵值越大的产业,竞争优势越明显.计算公式为[10]
ηi=(Gki/Gk)/(Gi/G).
其中ηi表示区位熵;Gki,Gk,Gi,G分别表示K区域i产业的产值、K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全国i产业的产值、全国所有产业的总产值.
(2) 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也称为市场份额,计算方法为[10]
μi=(Rki/Rk)/(Ri/R).
其中μi表示区位熵;Rki,Rk,Ri,R分别表示K区域i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K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全国i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由区位熵和市场占有率可组成比较优势系数(X6),反映产业的竞争优势.
X6=ηi×μi.
1.5 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指标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主导产业的选择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选择主导产业时不能忽视产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本文结合陕西省实际情况和指标可得性,从废物利用、水资源消耗和煤炭资源消耗3个方面衡量产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1) 废物利用率(X7)
wi=Dwi/Fi.
其中wi表示产业i的废物利用率;Dwi,Fi分别表示产业i对废品废物部门的需求量和产业i的总投入.
(2) 单位产值水资源消耗量(X8)
si=Dsi/Gi.
其中si表示产业i的单位产值水资源消耗量;Dsi,Gi分别表示产业i用水量和产业i的总产值.
(3) 单位产值煤炭资源消耗量(X9)
mi=Dmi/Gi.
其中mi表示产业i的单位产值煤炭资源消耗量;Dmi表示产业i煤炭资源消耗量.Gi意义同上.
以上3个指标均可通过投入产出表计算.
1.6 反映社会进步的标准和指标
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的进步,可见,主导产业的选择也应考虑产业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本文选择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产业人均收入占全社会人均收入的比值两个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1) 就业吸纳能力(X10)
pi=Pi/P.
其中pi表示产业i的吸纳就业人数比;Pi表示产业i就业人数;P表示区域总就业人数.
(2) 产业人均收入占全社会人均收入的比(X11)
ci=Ci/C.
其中ci表示产业i的就业人员人均收入占全社会人均收入比;Ci表示产业i就业人员人均收入;C表示区域人均收入.
2 AHP方法在陕西省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较多,本文选用AHP法确定陕西省的工业主导产业.采用1~9标度法,利用专家打分法构造判断矩阵,用和积法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W(见表1).
表1 各标准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及最大特征向量W
注:λmax=6.112 454;C.I.=(λmax-n)/(n-1)=0.022 491;C.R.=(C.I.)/(R.I.)=0.022 491/1.24=0.018 138<0.1,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
同理,运用相同的方法,通过专家打分可构造各子指标层的判断矩阵,并求出各个子指标层相对目标层的权重及层次单排序(见表2).
表2 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度、社会进步基准各指标判断矩阵
注:λmax=2.000 001;C.I.=0;C.R.=0.007 9<0.1;λmax=2;C.I.=0;C.R.=0.007 9<0.1,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
表3 可持续发展基准各指标判断矩阵
注:λmax=3.009 172;C.I.=0.004 586;
C.R.=0.007 9<0.1.判断矩阵具有
可以接受的一致性.
对于既包括定量指标,又包括定性指标,且各指标单位不同的综合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再进行综合评价.无量纲化处理方法也有多种,如极差变换法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标准化方法,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本文采用这一标准化方法对各指标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在决策矩阵X=(xij)m×n中,正向指标(越大越好指标)和逆向指标(越小越好指标)的标准化方法为
表4 各指标权重
表5 基于AHP的陕西省各工业产业各指标值及综合评价结果
数据来源:陕西省统计年鉴(2012);陕西省投入产出表(2007).
按综合评价结果排序后的产业分别为: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1.化学工业;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4.金属制品业;1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16.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7.纺织业;18.金属矿采矿业;19、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0.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1.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22.非金属矿和其他采矿业;23.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24.废品废料综合利用.
根据构建的包含反映产业经济能力的各指标、反映产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和社会进步贡献情况的各指标,利用AHP法,可以得到陕西省各工业产业的综合评分值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综合评分反映的是进行可持续发展主导产业选择过程中各产业的综合排序.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可以选择综合评价结果为依据,选择综合得分较高、排序靠前的产业作为积极发展的主导产业.由于区域资源有限,积极扶持的主导产业不宜过多,可选择排名前6位的产业为陕西省主导产业,依次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陕西省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之一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发展目标之一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且将水源工程、信息化的建设作为重要的任务,能源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作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可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陕西省主导产业的选择结果是符合陕西省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要求的.
3 结束语
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片面追求产业的经济状况,忽视产业对资源的消耗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经济发展方式,则可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悖.可见,仅从经济角度构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和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违背经济可持续发展观,也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基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传统经济标准和指标为基础,构建反映产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和社会进步贡献情况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和指标才是科学、全面的.本文构建了包含反映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需求弹性标准、产业关联标准、技术进步标准和比较优势标准等经济基准、反映产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情况的可持续发展基准和产业对社会进步贡献情况的社会进步基准和相应指标体系,并利用AHP方法定量选择了陕西省的工业主导产业,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65-69.
[2] 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36-41.
[3] 周振华.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95-203.
[4] 刘运,余东华.科学发展观下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基准与约束条件[J].山东社会科学,2009(1):93-96.
[5] 江世银.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2):20-23.
[6] 关爱萍,王瑜.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统计研究,2002(12):37-40.
[7] 刘亚铮,陈国洲.新型工业化下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J].价值工程,2008(11):106-108.
[8] 吴锋锋.甘肃产业结构优化与主导产业选择[J].学术纵横.2009(4):143-144.
[9] 赵昌昌,王贵森,张兴旺,等.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一个关于陕西省主导产业选择的案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2):62-65.
[10] 赵艳轲,余兴厚.基于投入产出和DEA的重庆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