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持与旅游开发协调共生感知研究
2014-06-26程乾吴秀菊
程乾 吴秀菊
摘 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持与旅游开发系统的复杂性,基于旅游感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特征和发展机制的研究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手段。因此,在借鉴对遗产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自身的特点,基于旅游者对其真实性的感知,并进一步探讨在非物质文化旅游中真实性感知对旅游满意度是否产生影响,验证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感知,通过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与旅游开发的共生机制,确立政府制定政策和完善保障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客感知;真实性保持;共生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34-02
一、研究背景
目前,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丧失生存土壤濒临灭绝,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保证其生命的暂时延续。但目前我国的国情只能惠及到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没有资金支持的遗产只能自寻生存之道。在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发表的《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积极倡导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并号召地方旅行社企业要积极组织和宣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了原有的生存空间,濒临灭绝。旅游开发本意是为了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在不破坏其本真性的条件下适度合理的利用,最终目的是为了其能够得到持续的传承。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感知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开发的关键。因此,在旅游开发这把双刃剑下,怎样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本真性的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对旅游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内涵的挖掘,可以丰富和拓展旅游的真实性理论,有助于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为游客所感知”理论问题。能够体验到当地原汁原味的异质文化是大多数旅游者的追求,但是旅游的过度开发不仅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而且会损害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文化内涵,因此,研究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感知不仅可以为如何增强游客的体验深度提供依据,而且还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保护提供指导性建议。
二、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感知的研究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本身产生于国外,被引入中文语境的时间并不长,所以,直到 2001年我国积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才使其走入大众的视野。国内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也由此而展开,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是各省域及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的抢救挖掘及现状[1]、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2]等方面。
旅游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认知,对其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必要的。真实性是旅游动机之一的观点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社会条件下,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二者并不对立,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辨证关系,马晓京(2006)重点探讨了原真性与商品化、民族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问题,民族旅游、文化旅游可以通向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中的精品,其现实性的话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过程也得到了关注。
感知即感觉和知觉,是消费者心理学的范畴。感知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是获得感性认识与直接经验的主要形式[4]。旅游感知包括对旅游产品和旅游环境的感知等,其中旅游产品感知包括对旅游资源的感知、旅游软硬件设施的感知等;旅游环境感知包括对社会环境的感知、经济环境的感知等。因为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的因素。整体来说,基于游客视角下的感知同样包括这六个方面的感知。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持与旅游开发协调共生
游客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持与旅游开发需要共生理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理论,不仅涉及非物质文化保持与文化传承的协调,同时涉及协调统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持和旅游开发的主体,是两个存在复杂关系的有机体。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就必须采用一个超越旅游和文化的视角来进行协调非遗保护和开发。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将真实性和开发作为两个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生态有机种群,通过分析二者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解决非遗真实性保持与开发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协调共生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互动发展这一复杂共生系统而言的共生单元,各类旅游要素在这些共生单元间的优化配置是增强旅游开发和协调良性互动发展的有效保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共生系统而言,较为理想的协调共生模式是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和一体化共生组织模式,而保证共生模式顺利运行必须有良好的共生环境和良性有序的共生机制。当前,国内提出的促进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建设,因此,这些共生环境已经成为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对于共生机制而言,必须在充分兼顾非物质文化共生单元利益的基础上,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导,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协调分工和协同,促进各类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持与旅游开发协调共生发展。
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感知心理要素的测量,以及感知心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影响力分析。未来学家托夫勒20世纪70年代在《未来的冲击》指出,人类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同样,我们的旅游形态正日益进入体验旅游时代,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旅游消费者从注重旅游产品本身将转移到注重体验时的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定的旅游文化产品,基于感知理论揭示游客感知文化传承真实性保持的内在动因。
四、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持的旅游功能使游客感知非物质遗产真实性保持与旅游开发复杂性特征。借用共生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持与旅游协调,通过政府行为,可以合理地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持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endprint
因此,在借鉴对遗产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自身的特点,基于旅游者对其真实性的感知,并进一步探讨在非物质文化旅游中真实性感知对旅游满意度是否产生影响,验证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感知,通过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与旅游开发的共生机制,确立政府制定政策和完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 袁少雄,陈波.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J].热带地理,2012,32(1):94-97.
[2] 徐杰,吴承照,王莫迪.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式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以石林民俗文化主题园为例[J].规划设计理论,2013,(1):
60-64.
[3] 马晓京.国外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研究,2006,(3):185-190.
[4] 竺肖英.基于容忍区理论的女性出游安全感知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Research on the non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uthenticity maintaining an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and symbiosis perception
CHENG Qian ,WU Xiu-ju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complexity of system,research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perception symbio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based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must means. 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heritage tourism and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research results,combined with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based on its own characteristics,tourists on their perception of reality,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tourism authenticity on tourist satisfaction is not affect tourists,verific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perception,the symbiotic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ontology,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policies and improve security measures.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urists' perception ;reality maintaining;symbiosis
[责任编辑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