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2014-06-26马素英陈钊洋宋志勇王玉坤
马素英 ,陈钊洋 ,宋志勇 ,王玉坤
(1.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石家庄 050051;2.迁安市水务局,迁安064400)
迁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燕山南麓,地处滦河岸边,全市总面积1208km2,总人口72.2万人。综合经济实力连续8年位居河北省县级30强之首,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截止2010年底)。在唐山市乃至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十二五”期间,迁安市在河北省、唐山市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河北省加紧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并将迁安列为重点培育的精品中等城市;唐山市把迁安市列为山前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迁安市转型攻坚、科学发展、再创辉煌的关键时期,也是打造“魅力钢城、绿色迁安”的攻坚时期。
参考《迁安市水资源评价》(2012年),迁安市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9134亿m3,(P=50%年份为 2.7102亿 m3,P=75%年份为 2.3261亿 m3)。《迁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要求,力争到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6071亿m3以内。若保持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到2015年则可能出现水资源无法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因此,对迁安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避免让水资源匮乏变成束缚迁安市经济发展的软肋。
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 现状实际供水量与供水结构分析
迁安市境内现状(2010年)各类工程总供水量1.8524亿m3。其中地表水工程供水0.2527亿m3,占总供水量的13.6%;地下水是迁安市主要供水水源,供水量1.5997亿m3,占总用水量的86.4%。
地表水总供水量:由蓄水工程供水0.082亿m3,占地表水总供水量的32.4%;由引水工程供水0.0588亿m3,占地表水总供水量的23.3%;由提水工程供水0.1119亿m3,占地表水总供水量的44.3%,如图1所示。
图1 迁安市地表水供水结构
1.2 现状实际用水量与用水结构分析
迁安市现状各行业总用水量1.8524亿m3,工业和农业为迁安市用水大户。其中工业用水0.7830亿m3,占42.3%;农业用水0.8025亿m3,占43.3%;生活(包括城市公共)用水量0.2669亿m3,占14.4%,如图2。
图2 迁安市现状用水结构
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指现状供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的比值,用水来综合反映区域水资源的利用状况。迁安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7230亿m3,2010年地表水实际供水量0.2527亿m3(耗水量0.1903亿m3),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为11.0%,利用率较低;迁安市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1023亿m3,2010年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为1.5997亿m3(耗水量1.2046亿m3),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为5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0%,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8253亿m3,2010年全市供水量1.8524亿m3(耗水量 1.3949亿 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36.5%,开发利用率接近全国40%的警戒线。其中平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45.8%远高于山丘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5.1%。
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目前迁安市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的91%以上,而目前仍有20%的农田采用土渠引水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工业企业水重复利用率80%,与河北省平均水平持平,仍有较大节水潜力可挖;城镇生活部分供水管网老化、年久失修、经常爆管,导致供水管网漏损率高达18%,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表1 迁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2.2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凸显
一方面,由于近年来自然条件的变化,年降水量不断减少,水资源量呈衰减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大,据预测保持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到2015年全市P=75%年份将出现0.28亿m3的缺口。水资源紧缺将成为制约迁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3 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
水库、农田灌溉等基础设施,因建设标准偏低,工程配套率低,其中全市19座水库中有6座已无法正常发挥效益;加之建设年限较长,建筑物老化失修,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报废现象,亟待更新改造;同时工程维修养护资金投入不足,也阻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2.4 现状供水结构不合理
根据前述分析,迁安市地表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13.6%,地下水供水工程,占总供水量的86.4%。而根据《迁安市水资源评价》(2012年),迁安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7230亿m3,地下水资源量1.8887亿m3(扣除了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0.3435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比例约为1∶1。这种以仅占水资源总量1/2的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且以不易管理的分散开采井为供水主体,显然是不合理的。现状这种不合理的供水结构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地表水调蓄工程严重欠账,使得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无法充分利用。此问题若不尽快解决,则会导致供水成本越来越高、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渐凸显。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3.1 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抓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迁安市是河北省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之一,现试点期任务已全部完成,但是节水型社会建设仍是任重道远。经估算“十二五”期间全市可新增节水能力2290.4万m3以上,其中工业节水能力占58.2%,农业占35.1%,如表2。
表2 迁安市“十二五”期间节水能力分析 单位:万m3
按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要求,到2015年末,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累计降低15%,城镇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5%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城镇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92%,节水灌溉率提高到90%以上,新增节水能力2290.4万m3,此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 积极开源,增加供水能力
加强污水回用、雨洪资源等非传水资源利用的同时,尽可能地拦蓄过境地表水资源量,以减少当地常规水资源的开发量。预计“十二五”期间可增加水供水能力2908.1万m3,其中新增地表水供水能力820.1万m3,地下水供水能力 (滦河渗漏补给量)688.0万m3,再生水供水能力1400.0万m3。
3.2.1 拦蓄工程
以滦河输水工程为中枢,利用现有的水渠河道,续建全市水利工程统一调配网络 (如在适宜的地段增建小型水库、塘坝,增加引水工程;在不影响河道行洪的条件下,因地制宜修建一些拦蓄工程,如橡胶坝、截流坝、水池、水窖等,拦蓄地表水;修建一些地下水回灌工程,如人工湿地等),统一调配全市的地表水,尽可能地加大入境水量的开发利用,补给地下水。“十二五”期间主要完成滦河龟口至山东庄区间水利工程统一调配网络,续建完成4号橡胶坝工程,新建水窖5036个,增加蓄水能力820.1万m3。
3.2.2 河道清淤工程
重点对尾矿砂淤积较厚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渗漏性减弱的河段进行清淤治理,充分利用过境水量增加河道对地下水的补给。以滦河为例,由于滦河多年来接受大量尾矿沉积,河床渗漏条件变差,滦河生态防洪工程实施后,河床渗漏条件明显好转,但目前部分河床底泥淤积条件下的平均垂向渗透系数仅为0.4290m/d,未淤积处的垂向渗透系数可达0.6~1m/d。如清淤后垂向渗透系数能增加1/2多,则清淤形成的渗漏补给增量可达3000万m3/a以上。“十二五”期间重点治理马兰庄1号橡胶坝上游多年尾矿沙沉积,在保证河道畅通的同时,有效增加滦河渗漏补给量,预计可增加滦河渗漏补给量688.0万m3以上。
3.2.3 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回用工程
进一步增加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及企业内部污水处理厂两种污水处理形式的处理规模,同时建设再生水处理及利用工程。“十二五“期间重点进行迁安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处理工程、西部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厂及各高耗水、高污染重点企业内部污水处理厂建设。预计“十二五”期间可增加再生水回用能力1400.0万m3。
3.3 加强基础建设,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根据迁安市实际情况,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提高水利工程供水能力或水利用效率,在进行水库除险加固的同时,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3.3.1 水库除险加固
主要针对九龙泉水库、白道子水库、麻地水库、小何庄水库、万宝沟水库、娄子山水库等6座小(1)型水库实施维修加固工程,以提高水库蓄水能力。
3.3.2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初步建成节水高效的农田节水灌溉系统,充分挖掘节水潜力,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十二五”期间,对迁安中小型灌区包括冷口灌区和九龙泉水库灌区等进行续建配套及改造,对井灌区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改造,其中改造改建低压管道工程面积0.67万hm2,新建微灌工程面积0.03万hm2。预计“十二五”期间,可实现新增节水能力850万m3。
4 结语
(1)解决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与可利用水资源日益减少的矛盾问题,必须调整思路,对有限的水资源实行开发与保护并举,开源与节流并重,利用与管理并重。
(2)做到优先利用再生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利用浅层水,禁止开采深层水;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雨洪集蓄工程,坚持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道路。
[1]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迁安市水资源评价[R].2012.
[2]迁安市人民政府.迁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1.
[3]迁安市水务局.迁安市水资源统计年报[R].2010.
[4]徐菲.濮阳市用水现状及节水对策浅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12):16-17.
[5]李亚飞,赵志东,张雪飞,等.迁安市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的经验与做法[J].河北水利,2009(10):19-20.
[6]郭建新.山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措施[J].水利水电技术,2007(5):1-4.
[7]王艳丽,艾晓燕,韩守江.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5):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