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缆故障的脉冲反射测试技术与特殊波形的分析

2014-06-26于景丰张庆立

电线电缆 2014年2期
关键词:首端电波盲区

于景丰, 张庆立

(1.兴乐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乐清325604;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65)

0 引言

电力电缆的故障与其设计、生产、敷设、运行及维护情况密切相关,因此,造成的电缆故障的性质和种类千差万别,这给电缆故障距离的测量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以往采用经典的测试方法,不仅适用性差、费时、费力,长时间的测试也会带来更大的停电损失。脉冲反射法无需烧穿即可测试电缆的低阻、高阻、断线、泄漏(预防性耐压试验中,泄漏电流随试验电压的升高而增大,直至超过泄漏电流的允许值,这种高阻故障称为泄漏性故障)和闪络性故障(预防性耐压试验中,泄漏电流小而平稳。但当试验电压升至某一值——尚未或已经达到额定试验电压时,泄漏电流突然增大并迅速产生闪络击穿,这种高阻故障称为闪络性故障),并且测试工作快速、简单,测试结果准确,但是,当故障点位于电缆两端及其附近时,由于波形的改变,使故障点的识别和故障距离的测量几乎无法进行。本文介绍笔者几年来理论探讨与实测研究的结果,即两端故障波形的分析与距离测量方法。

脉冲反射法可分为低压脉冲法、直闪法和冲闪法。低压脉冲法对低阻和断线故障十分有效,并可测量电缆全长及电波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直闪法适用于闪络性高阻故障。冲闪法适用于各种电缆故障,尤其对泄漏性高阻故障十分有效。三种测试方法的标准波形参见图1、图2和图3(Lx为故障点到测试端的距离)。

图1 低压脉冲法标准波形

如果已知电波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V,电波从测试端到故障点往返一次的时间T,那么故障距离

图2 直闪法标准波形

图3 冲闪法标准波形

Lx可由式(1)计算:

1 故障点位于首端及其附近的特殊波形分析与测量

当故障点位于首端(测试端)及其附近大约40 m以内时,由于故障波形的改变,常规的测量方法已无法测算故障距离,通常把该范围定义为“盲区”。

大量实测波形的研究结果表明:盲区内故障点的反射特性仍然符合脉冲原理,只是由于故障点太近,测到的波形是一个经过入射脉冲和反射脉冲(低压脉冲法)或多次反射脉冲的叠加波形,因此其波形外貌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笔者利用行波的传播、反射、叠加等原理,对盲区波形进行剖析,从而获得了盲区波形改变的理论依据及故障距离测算的有效方法,现分述如下:

(1)低压脉冲法

低压脉冲法是在故障相上于t0时注入低压发射脉冲,该脉冲将沿电缆传播,直到阻抗失配的地方,如短路、接地、断线或终端等处,在这些点上,脉冲波都将发生反射,反射脉冲依次于t1、t2时回到测试端,如图1所示。由式(1)变换可得:

如果发射脉冲的宽度为τ,当T<τ时,将发生入射波和反射波的叠加情况,其叠加波形的形成剖析如图4所示。

(2)直闪法

图4 低压脉冲法叠加波形

当施加于故障电缆的直流负高压达到一定值时,故障点被击穿,产生电压跃变即放电脉冲波,并于t0时到达测试端,根据电波的反射原理,该脉冲波将在测试端与故障点之间来回反射,于t1、t2时到达测试端,如图2所示。故障点击穿而形成的短路电弧使故障点产生电压跃变时,如果故障点靠近首端,这一跃变电波尚未达到稳态值时,下一反射波又已到达,形成多次反射的叠加,故障距离越近,波形中快速的过渡振荡越密集。波形的叠加原理与低压脉冲法相同,如图5所示。

图5 故障点位于首端及其附近的直闪波

由图5可知:T=t1-t0或T=t2-t1,当T值太小时,不易取得精确数据,这时可取一较大的时间t(3~5 μs),然后由图5确定t时间内的反射次数n,于是推导出盲区内故障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式(3)是利用几何平均法计算Lx值,其计算结果比式(1)更精确。

(3)冲闪法

冲闪法是在高压试验设备的出口、电容器及电缆之间串入一球隙,当通过高压电路施加于电容器上的电压达到球隙击穿电压时,球隙击穿,电容器对电缆放电。设该放电电压幅值大于故障点临界击穿电压,当其沿电缆线路运动到故障点,并经过△T时间积累足够的能量后,故障点电离击穿放电,产生跃变的脉冲电波。根据电波的反射原理,该反射脉冲将在测试端与故障点之间来回反射,若球隙在t'时击穿,则经过T/2+△T时间故障点放电。故障点的放电脉冲再经T/2时间于t0时到达测试端,然后每隔时间T将有一个反射脉冲到达测试端,直至能量耗尽,整个放电过程结束,其波形如图3所示。当故障点位于首端及其附近时,该电波在测试端与故障点之间的反射和叠加均与直闪法相同,其波形如图6所示。图6波形中的T、Lx值同样可采用直闪法中推导出的方法测量与计算。

图6 故障点位于首端及其附近的冲闪波

2 故障点位于末端及其附近的特殊波形分析与测量

使用冲闪法时,由于球间隙放电电压尚未达到(但接近)故障点临界击穿电压值,使电压行波穿过故障点于tf0时运动到末端,并在那里产生正反射。由于故障点距离末端较近,其放电延迟△T较大,该反射电压将与入射电压产生叠加,而叠加电压使故障点击穿,此时来自故障点及末端的反射波均进入仪器,形成非标准的复杂波形,如图7所示。

图7 故障点位于末端及其附近的冲闪波

根据上述分析,利用图7波形,便可确定故障点与测试端之间电波往返一次的时间T=t1-t0。

3 实测案例

(1)故障线路情况。一条电缆型号为ZQ02-10 3×150,其运行电压为10 kV,敷设方式为直埋,电缆线路全长为1 238 m,运行时间为28年。该电缆线路在预防性试验中B、C两相耐压试验击穿,测得A、B、C 三相绝缘电阻分别为2 000 MΩ、200 kΩ 和300 kΩ。

(2)故障点定位。由于是高阻故障,故选用冲闪法测试。在首端测得B、C两相冲闪波形如图8、图9所示。图8中,LXB为B相测取1次反射的故障距离,LXB=34.7 m;LXB'为B相测取5次反射的故障距离,5LXB'=148.6 m。图9中,LC为C相测取的故障距离,LC=1 240 m。

图8 B相首端冲闪波形

图9 C相首端冲闪波形

在末端测得B、C两相冲闪波形均为图10所示波形。lXB为B相测取的故障距离,lXB=1 212 m;lXC为C相测取的故障距离,lXC=1 236 m。

图10 B、C相末端冲闪波形

(3)测试结果分析。在首端测得的波形说明B相故障距首端较近,LXB'=29.72 m;C相波形上测得的LC近似电缆全长,出现的反射脉冲为终端反射脉冲。

从末端测得的波形(图 10)上可得lXB=1 212 m,这与在首端测试的结果相互呼应,而lXC=1 236 m(近似全长),同时看到较为明显的负反射,说明故障点位于终端及其附近。

故障的精测定点比较顺利,采用声测定点法,B相故障在(距首端)30 m处精确定点,C相故障在首端户内头下250 mm处定点。

根据图8,进行相对误差计算,由于测得LXB=34.7m,LXB'=29.72 m,而实际定点的故障距离是30 m,所以测取1次和5次反射的误差η1和η5:

根据图10进行相对误差计算,由于测得lXC=1 236 m,而实际定点的故障距离约为电缆全长,所以C相的测试误差ηc为:

通过这一电缆故障实测案例,我们体会到:始端故障(如C相故障)在声测定点时,由于故障点与放电球间隙的放电是同步进行的,不易区分与识别,此时应将冲击放电装置(或放电球间隙)移到电缆另一端;否则应采取其它措施来辅助定点。

4 结束语

当故障点位于电缆首、末两端及其附近时,利用上述波形分析与测算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可从根本上解决“盲区”内的测量问题以及末端反射的干扰问题。因此,使电缆故障的测试技术更加完善。

猜你喜欢

首端电波盲区
自适应工况的大型水轮发电机定子接地故障定位方法
盲区50米
站在五月的首端
永远的红色电波
The Speed of Light
一起换流站交流滤波器保护跳闸故障诊断与仿真分析
首升降舵布局方式对潜艇垂直面操纵性能仿真分析
瞌睡电波
交叉感应环线通信盲区分析和应对
产能不足、去向不明,危废监管盲区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