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社会责任能提高财务绩效吗?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014-06-26刘玉焕井润田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4年12期
关键词:相关者慈善利益

刘玉焕,井润田

(1.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2.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240)

一、引 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CSR)成为政府、企业家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绝大部分理论和实证研究着重探讨CSR是什么,企业为什么实施CSR以及CSR如何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其中,CSR与企业财务绩效(CFP)的关系因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和含糊不清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Griffin和Mahon,1997;Margolis和Walsh,2003)。近些年,层出不穷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明了CSR对CFP的正向影响,同时他们也正逐步揭开CSR影响CFP的谜团(Aguinis和Glavas, 2012;Orlitzky等, 2003)。因此,系统地回顾CSR与CFP研究在过去四十多年中取得的进展和未来面临的机遇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另外,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受到学者、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但是,国内学者对于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关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如何影响财务绩效缺乏系统地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陶文杰和金占明, 2012)。因此,对CSR与CFP关系的理论综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引导企业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国内尚未有系统地回顾CSR与CFP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Cui,2014),本研究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为未来CSR与CFP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因此,本文致力于回答这样两个问题:(1)CSR与CFP关系的研究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到底取得了哪些新进展?(2)未来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首先概述了CSR与CFP关系的理论视角,目的在于厘清CSR与CFP关系研究的发展脉络和逻辑,然后对这些年实证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和做出的理论贡献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归纳出CSR与CFP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最后提出若干研究展望供我国学者参考。

二、CSR与CFP关系研究的理论视角

现有文献中,CSR和企业社会绩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是两个交替出现的概念。Wood(1991)指出企业社会绩效是企业参与各种社会责任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本研究包涵CSR与CFP关系和CSP与CFP关系的研究,但我们统一采用CSR的概念。另外,因CSR与CFP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即企业财务绩效会影响企业的CSR行为,同时企业的CSR行为也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Orlitzky等,2003)。由于财务绩效对企业CSR行为的影响属于企业为什么参与CSR的问题,故本综述只关注CSR如何影响CFP的研究。

CSR到底会不会提高企业财务绩效的争论由来已久。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多个理论视角探讨了二者可能存在的关系。

(一)负相关关系

20世纪70年代初,研究学者认为CSR会损害企业的财务绩效。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Friedman(1970)认为企业唯一的职责就是利用其资源为股东创造利润,即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企业的CSR行为将会损害股东的利益,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该观点基于交替换位假说,认为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会耗费本应该用于提高股东经济利益的资源。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从而使得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另外,Galashiewicz(1997)指出由于大部分企业对CSR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 CSR行为有可能沦为高层管理者提高个人声誉和职业生涯的手段,把本应该用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或者分配给股东的资源用于参与CSR活动,从而不利于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

(二)正相关关系

随着CSR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相信CSR与CF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Cornell和Shapiro(1987)提出社会影响假说,认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美化企业的外部形象、提高企业声誉、降低企业的隐性索取权,最终给企业带来更好的财务业绩。该假说认为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资源的索取权分为显性索取权与隐性索取权。当企业出现不负社会责任的行为时,那些拥有隐性索取权的利益相关者会怀疑企业的履约能力,可能会将隐性契约转化为对企业而言成本更高的显性契约,如订立更明确的合同、强化监管以强制企业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等。而那些履行社会责任良好的企业,其隐性索取权成本要比其他企业低,因此可以获得更高的财务绩效。

Freeman(1984)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为CSR与CFP的正相关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发展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润最大化。Jones(1995)提出的“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进而提高财务绩效。该理论认为企业的CSR行为可以增进企业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而提高企业在顾客、员工、政府、供应商以及公众之间的声誉和合法性,提高双方的信任(如增加员工满意度、客户满意度等),减少交易成本和商业风险,达到提高财务绩效的目的(Barnett, 2007)。同时,通过管理和平衡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管理者可以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以及对外部环境的应对能力,从而对财务绩效带来积极的影响。

随着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成熟,一些学者试图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解释CSR如何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Barney(1991)强调宝贵的、稀缺的、无法效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和能力,如组织声誉、管理技巧、组织过程和惯例、组织文化、信息知识等会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该理论视角认为CSR可以给企业带来宝贵的、稀缺的有形或无形资源,如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以及高效的组织运作过程等,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提高财务绩效(Surroca等, 2010)。

三、CSR与CFP关系研究的实证结果

自Bragdon和Marlin(1972)第一次用实证方法检验CSR与CFP的关系起,到目前为止,接近200篇理论和实证研究用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在不同的情境下检验了CSR与CFP的关系。学者们对CSR与CFP关系的关注同样反映在该领域综述论文的层出不穷。截止到2012年,共有19篇综述论文通过文献综述或元分析的方法剖析了CSR与CFP的关系。表1罗列了1978-2013年间CSR与CFP关系研究的重要综述文章。

(一)CSR与CFP的概念维度和测量

虽然学者们对CSR的概念定义存有一定争议,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CSR是一个多维概念,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支配的责任(Carroll,1979)。现有实证研究中CSR的测量差异较大,从只包含CSR的一个维度(如环境责任或慈善责任)到包含CSR的多项维度。总体上来看,实证研究中较多被关注的CSR维度如下:CSR整体评价KLD指数、《Fortune》声誉排名、环境责任、慈善责任、是否披露负面信息、透明度等(Russo和Fouts,1997;MaWilliams和Siegel,2000;Brammer和Millington,2004)。对于CFP的测量主要有两类:会计财务绩效指标(如ROA、ROE等)和基于市场价值的财务绩效指标(如股票收益、账面价值比率等)。

(二)CSR与CFP实证研究的结论

因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差异,CSR与CFP的关系在实证研究中差异较大,有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和非线性关系。首先,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CSR与CFP存在正相关关系。Margolis和Walsh(2003)通过元分析发现在109项研究中有54项研究发现CSR对CFP有正向影响,7项负相关,28项不相关。Margolis和Walsh等(2009)对167篇相关文献的214个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研究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略微的正相关关系。其次,Hillman和Keim(2001)在对美国标准普尔500家上市公司的研究中发现企业CSR行为与市场增加值显著地负相关。Brammer等(2006)同样在英国的451家上市公司中,发现CSR与股票收益显著地负相关。另外,与这些学者认为CSR损害财务绩效的观点不同,Balabanis等(1998)则认为CSR在短期内不利于公司财务绩效,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CSR对财务绩效的积极作用,即CSR对CFP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Campbell(2007)对这一效应进行了检验,在对长达15年(1985-2000年)的CSR和财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并未发现“时滞效应”的存在。最后,部分学者如Ullman(1985)认为,企业CSR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影响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因此不应该期望两者间会有任何显著关系。McWilliams和Siegel(2000)发现CSR(KLD指数与慈善捐赠)与企业市场价值和ROA均没有显著关系。

尽管绝大多数的CSR与CFP关系研究都试图探寻其中的线性关系,但一些学者则在实证研究中发现CSR与CFP之间存在更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如U形关系或者倒U形关系。例如,Wang、Choi和Li(2008)通过对817家美国标准普尔上市公司企业慈善行为与财务绩效(ROA)的研究,发现在动态环境中,企业慈善活动与财务绩效显著地呈倒U形关系,即慈善行为有助于企业更好的控制利益相关者拥有的各种资源。但随着慈善活动的增加,慈善活动带来的直接成本和代理成本逐渐超过其带来的绩效的增加,从而对财务绩效带来负面影响。与此相反,Bouquetc和Deutsch(2008)以800多家美国上市公司在1991-2003年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实证探讨了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在海外市场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参与程度与其在海外市场上的销售获利呈U形关系。

面对不统一且相互矛盾的研究结论,很多学者试图解释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Ruf等(2001)提出CSR与CFP关系研究结论的差异表面上看是由于研究方法和内容的不同导致,实际上是因为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所致。Griffin和Mahon(1997)指出CSR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但实证研究中对CSR的衡量缺乏全面统一的指标。McWilliams和Siegel(2000)则指出对变量R&D投资的遗漏也是导致结论不一致的重要原因。同时,他们指出CSR与CFP之间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未来研究需要考虑影响CSR与CFP关系的组织或情景因素。

(三)揭开CSR与CFP关系之间的“黑箱”——中介变量

随着CSR与CFP关系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逐渐认识到CSR与CFP之间存在一个未知的“黑箱”,即CSR也许并不能直接影响财务绩效,而是通过一些“内部机制”来影响CFP。Sharma(2000)在其研究中指出,管理者对CSR的认知(机会或者威胁)有可能在CSR与CFP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Orlitzky等(2003)则在其对52篇CSR-CFP实证研究的元分析中,系统地检验了组织内部资源(如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组织效率)和组织外部资源(如组织声誉)在CSR与CFP之间的中介作用。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Barnett(2007)在其理论文章中指出“利益相关者关系”在CSR与CFP之间起中介作用。现有实证研究已证明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如客户满意度、消费者信任等)在CSR与CFP之间起着完全或者部分中介作用(Vlachos等,2009;Lev等,2010)。Surroca、Tribo和Waddock(2010)则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通过对28个国家599个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CSR(KLD指数)与CFP(托宾Q比率)并不存在直接关系,相反,他们发现企业的无形资本如创新、文化、人力资源和声誉在CSR与CFP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另外,陶文杰和金占明(2012)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发现媒体关注度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财务绩效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四)CSR与CFP关系之间的权变因素——调节变量

除了揭开CSR与CFP之间的“黑箱”机制,学者们还逐渐认识到,因受企业自身特点和外部动态环境的影响,CSR与CFP的关系很难在所有条件下保持统一和稳定(MaWilliams和Siegel, 2000)。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例,假设他们在2013年都捐赠了1 000万元,虽然两家公司处在相同的行业并面临着同样的外部环境,可是我们依然很难断定两家公司能够从1 000万元的慈善捐赠中获取相同的利益。事实上,也许一家企业能够从慈善捐赠中获取利益,而另一家企业的慈善捐赠则会损害财务绩效。因此,CSR如何影响CFP的研究需要考虑诸多权变因素如企业自身特点、市场环境、行业特点、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影响。

首先,一些实证研究考察了企业自身特点的调节作用。企业能见度在实证研究中被证实在CSR与CFP之间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例如,Wang和Qian(2013)在对2001-200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慈善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企业能见度(广告强度)在慈善捐赠与财务绩效(ROA和账面净值比率)之间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即企业能见度越高,企业的财务绩效就越容易从慈善捐赠行为中受益。因为高能见度的企业容易引起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从而增加企业从CSR参与过程中获利的机会。企业规模也在实证研究中被证实是CSR与CFP之间一个重要的调节变量。例如,Cui、Liang和Lu(2014)在对中国630家私营企业CSR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企业规模在高管CSR承诺和财务绩效(销售增长率)之间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即大企业较容易从CSR承诺中获得财务绩效的提升,小企业的CSR承诺反而会降低企业财务绩效。

另外,部分学者发现组织内部资源或能力在CSR与CFP之间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McWilliams和Siegel(2000)及Hull和Rothenberg(2008)证实了CSR与CFP的关系显著地受企业创新能力(R&D投资)的影响,即CSR行为有利于帮助创新能力较低的企业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区分开,形成竞争优势,从而有利于财务绩效的提升。Barnett(2007)提出企业能否从CSR行为中获利取决于每个企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其中企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能力指的是企业识别、实施CSR行为以及通过CSR行为影响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而使企业财务绩效提升的能力。Tang、Hull和Rothenberg(2012)则考察了企业CSR参与战略包括CSR参与速度、CSR行为的相关度、CSR行为的一致性以及CSR参与的路径(从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开始,或者从关注外部利益相关者开始)在CSR与CFP之间的调节作用。他们发现当企业CSR参与行为能够持续且保持一致性,从关注CSR的内部维度如公司治理、多元化和员工关系开始,企业的财务绩效更容易得到提升。

其次,除了企业自身特点,研究者也逐步发现CSR与CFP的关系显著地受外部情景因素的影响。Russo和Fouts(1997)指出行业增长率在CSR(环境责任)与CFP之间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即在高增长的行业内,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更有利于财务绩效的提升。Hull和Rothenberg(2008)发现行业区分度在CSR与CFP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即在较弱区分度的行业中,企业CSR行为更容易促进财务绩效。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Koh、Qian和Wang(2013)强调了CSR的“保险价值”(insurance value)并检验了行业竞争程度在CSR(KLD排名)与企业价值(股票价格)之间的调节作用。

从资源依赖理论出发,Wang、Choi和Li(2008)指出环境动态性在慈善捐赠与财务绩效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即在动荡的环境中,企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依赖程度增加,而企业慈善行为有助于向利益相关者传达良好的信息,降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隐性契约成本,从而使得企业获得更好的财务绩效。Wang和Qian(2013)发现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在企业慈善捐赠和财务绩效之间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即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参与CSR行为的期望越高,他们就越容易对企业的CSR参与行为给予积极的回应,从而企业也就越容易从CSR行为中获利。

四、CSR与CFP关系的研究框架

在过去的四十年间,学者们用接近200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多个理论视角,采用不同方法,用多样化的数据考察了CSR研究领域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个问题:CSR是如何影响财务绩效的。通过上述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我们归纳出了CSR与CFP关系的理论框架。

图1描述了CSR与CFP关系的研究框架。首先,尽管很多实证研究直接检验了CSR与CFP之间的关系,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CSR与CFP之间存在中介变量。根据文献梳理,目前CSR影响CFP的内部机制有两种:(1)CSR通过影响企业内部因素如创新、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组织过程和信息等来最终影响财务绩效。该内部机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认为CSR有助于企业提高其创新能力,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促进高管对各个利益相关者需求管理和平衡的能力,以及吸引优秀的人力资源等,从而使企业获取宝贵的、稀缺的有形或无形资源,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最终提高财务绩效。(2)CSR通过影响企业外部因素如企业声誉、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最终影响到财务绩效。该内部机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认为CSR可以提高企业的外部形象和声誉,增进企业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高双方的信任,减少交易成本和商业风险,从而增加企业财务绩效。

其次,学者们也逐步认识到并不是每个企业在所有情景下都能从CSR参与过程中获利,即CSR与CFP的关系受诸多权变因素的影响。根据文献梳理,目前影响CSR与CFP关系的调节变量有两类:(1)CSR与CFP的关系受企业自身特点的影响,即企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企业从CSR参与过程中获利的能力不同。根据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企业能见度、企业规模、创新能力、企业CSR参与战略和企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能力五个内部因素在CSR与CFP之间起调节作用。(2)CSR与CFP的关系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即在不同的条件下,企业从CSR参与过程中获利的能力不同。根据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行业区分度、行业竞争程度、行业增长率、环境动态性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五个外部环境因素在CSR与CFP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图1 CSR与CFP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

五、未来研究展望与结论

尽管我们提出的研究框架相对清楚地解释了CSR影响CFP的内部机制和条件,但这并不表明CSR与CFP关系是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事实上,随着经济、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CSR与CFP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Bouquetc和Deutsch, 2008),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检验不同条件下CSR与CFP的关系并分析CSR影响CFP的内部机制。下面,我们对一些重要但挖掘不够深入的议题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虽然学者们普遍认为CSR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但是我们对CSR每一个细分的维度与CFP的关系是否一致却知之甚少。目前,绝大部分实证研究要么采用CSR评分衡量CSR总体水平,或者是单独研究CSR的某一个维度如慈善责任或环境责任对CFP的影响。但是,正如图1所示,CSR的维度涉及员工责任、客户责任、慈善责任、环境责任、公司治理、透明度、负面信息披露等方面。目前我们尚不清楚这些维度是否都会影响到CFP?每一个维度影响CFP的内部机制和条件是否也会不同?Hillman和Keim(2001)根据企业针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把CSR分为两个维度:针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CSR行为(员工、客户和供应商等)和针对次要利益相关者的CSR行为(政府、社会、非政府组织、媒体等)。他们发现只有针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CSR行为才会对CFP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Delmas等(2013)把环境责任分为环境责任履行过程和环境责任履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责任履行过程更容易对CFP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未来研究对CSR的每个维度影响CFP的机制和条件的探索将会极大地加深我们对CSR与CFP关系的理解。

第二,进一步揭开CSR影响CFP内部机制的“黑箱”。随着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对CSR与CFP正相关关系的确定,CSR研究已经从早期的“CSR与CFP的关系是什么”转变为关注“CSR如何才能提升CFP”。虽然在图1的研究框架中,我们发现了CSR与CFP之间的中介变量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因素,但事实上,内部机制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而且以往研究对组织内部因素(如创新、文化和人力资源的测量)存在一定的缺陷,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更加准确的测量这些内部因素。同时,Barnett(2007)在其理论文章中提出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在CSR与CFP之间的中介作用需要实证研究的检验。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CSR能够帮助企业吸引高质量的人力资源(Turban和Greening,1997),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参与和创新能力(Glavas 和Piderit, 2009)。但是,对于个体层面的因素如员工的认知和反应如何在CSR与CFP之间起中介作用我们还知之甚少,未来研究有必要从微观层面考察CSR影响CFP的内部机制。

第三,进一步完善CSR影响CFP的调节因素。相比于CSR影响CFP的内部机制,学者们对CSR在什么条件下会提升财务绩效的问题更加感兴趣。图1从企业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归纳了CSR与CFP之间的调节因素。但是,这并不代表CSR影响CFP的调节因素研究已经非常完善。首先,绝大部分实证研究对调节因素的关注局限在企业能见度、企业规模、行业特征等因素,对于其他因素如企业CSR参与战略、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创新能力、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环境动态性等的调节作用还缺少实证研究的检验。另外,尽管很多学者认识到CSR与CFP的关系受宏观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Cui, 2014),但目前尚无实证检验的证据。因此,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CSR与CFP关系的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宏观制度环境如何在CSR与CFP之间起调节作用。

[1]Aguinis H and Glavas A. What we know and don’t know abou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 38(4): 932-968.

[2]Aldag R J and Bartol K M. Empirical studies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policy: A survey of problems and results[J]. Research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Policy, 1978, 1: 165-199.

[3]Arlow P and Gannon M J. Social responsiveness, corporat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2, 7: 235-241.

[4]Aupperle K E and Carroll A B.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abi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5, 28: 446-463.

[5]Bakker G A, Groenewegen P and Hond F D.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30 years of research and theory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Business & Society, 2005, 44(3): 283-317.

[6]Balabanisg, Phillipsh C and Lyall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top British companies: are they linked?[J].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1998, 9(1): 25-44.

[7]Barnett M L. Stakeholder influence capacity and the variability of financial retur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3): 794-816.

[8]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771-792.

[9]Beuraden P V and Gossling T. The worth of values-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8, 82: 407-424.

[10]Bouquetc and Deutsch Y.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on a firm’s multinationa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8, 80(4): 755-769.

[11]Brammer S and Millington A.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in the UK: A stakeholder analysi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4, 41: 1411-1434.

[12]Brammer S, Brooks S and Pavelin S.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stock returns: UK evidence from disaggregate measures[J]. Financial Management, Autumn, 2006, 97-116.

[13]Campbell J L.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the paradox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6, 49: 925-938.

[14]Campbell J L. Why would corporations behave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ways?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 946-967.

[15]Carroll A 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 4: 497-506.

[16]Cochran P L and Wood R A.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27: 42-56.

[17]Cornell B and Shapiro A C. Corporate stakeholders and corporate finance[J]. Financial Management, 1987, 16: 5-14.

[18]Cui Z Y, Liang X Y and Lu X W. Prize or pric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mmitment and sales performance in the Chinese private sector[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14.

[19]Delmas M A, Etzion D and Nairn-Birch N. Triangulat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what d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atings really captur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3, 27(3): 255-267.

[20]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Pitman:Boston, MA, 1984.

[21] Friedman M.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J]. New York Times, 13 September 1970, 122-126.

[22]Galashiewicz J. An urban grants economy revisited: Corporate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in the twin cities, 1979-81, 1987-89[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 445-471.

[23]Glavas A and Piderit S K. How does doing good matter? Effects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 on employees[J]. Journal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 2009, 36: 51-70.

[24]Griffin J J and Mahon J F.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debate: Twenty-five years of incomparable research[J]. Business and Society, 1997, 36: 5-31.

[25]Hillman A J and Keim G D. Shareholder value, stakeholder management, and social issues: What’s the bottom lin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 125-139.

[26]Hull C E and Rothenberg S. Firm performance: The interact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with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differenti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9: 781-789.

[27]Jones T. Instrumental stakeholder theory: A synthesis of ethics and economic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404-437.

[28]Koh P S, Qian C L and Wang H L. Firm litigation risk and the insurance value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29]Lev B, Petrovits C and Radhakrishnan S. Is doing good good for you? How corporate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enhance revenue growt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 182-200.

[30]Margolis J D, Elfenbein H A and Walsh J. Does it pay to be good and does it matter?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009.

[31]Margolis J D and Walsh J P. People and Profits? The search for a link between a company’s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2001.

[32]Margolis J D and Walsh J P. Misery Loves Companies: Rethinking Social Initiatives by Busines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3, 48(2): 268-305.

[33]MaWilliams A and Siegel 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Correlation or misspecific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 603-609.

[34]Orlitzky M, Schmidt F L and Tynes S L.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03, 24: 403-441.

[35]Pava M L and Krausz J.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paradox of social cost[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6, 15: 321-357.

[36]Preston L E and O’Bannon D P. The corporate social-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 typology and analysis[J]. Business and Society, 1997, 36(4), 419-429.

[37]Richardson A J, Welker M, Hutchinson J R. Managing capital market reactio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1999, 1: 17-43.

[38]Rowan R M, Hayibor S and Agle B 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 Business & Society, 1999, 38: 109-125.

[39]Ruf B M, et al.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stakeholder theory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1, 32(2): 143-156.

[40]Russo M V and Fouts P A.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profitabi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40(3): 534-559.

猜你喜欢

相关者慈善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