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当“地主” 黄土变“黄金”

2014-06-26郑国纯沈亚林雷刚

农家顾问 2014年4期
关键词:英山县菇农大别山

郑国纯+沈亚林+雷刚

“我要建立一个国际域名的网站,为全县菇农及食用菌产业进行网上交易牵线搭桥,为菇农增产、增收进行系列化、专业化的全程服务。力争通过3到5年带动发展农户1万户。”湖北省英山县大别山菌业有限公司法人刘志友信心十足地说。如今,英山县像刘志友这样的土专家已有100多个,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英山县地处鄂皖交界处大别山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该县打科技牌、招科技商、立科技项、投科技资、兴科技农,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致富新路,培植民营科技企业41家,引进科技项目20余个,壮大“茶、桑、药、栗”四大支柱产业,把“科技致富”的“火种”播撒在穷山窝的旮旮旯旯。

为了把“苗头”转化成“势头”,该县面向农村,瞄准农业,大力搭建“科技致富”平台。先后成立了科技致富工程领导小组,出台了《科技致富工程发展规划》,制订科技培训计划与实施方案,请专家办讲座,借媒体建专栏,发资料进农户,全面培训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以及种植大户2万余人,并从县直农业局、科技局、畜牧局等涉农部门选派50多名农技人员组成科技特派员队伍,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全县初步构建“县有专家顾问团、乡有技术队伍、村有技术骨干、户有技术能人”的技术支撑体系,辐射和带动10万余农民积极学习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农民的科技素质全面提升。

农民当“地主”,黄土变“黄金”。在外闯荡江湖20多年的孔家坊乡樊冲村农民方建勋,看到家乡科技创业的大好形势,带回了灵芝生产技术,种植了667平方米灵芝,实现了年纯收入3万余元,看到他在黄土地上种出了“黄金”,该村先后有50余家农户加入到这一产业。目前,该乡已将该项目作为龙头产业向全乡推广。

雷家店镇东明村农民刘宗坤经过近10年的艰苦创业,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贫瘠的乱石岗上建起了英山县大别山石斛园,种植石斛4.2公顷,将石斛园打造成为了全国石斛人工栽培四大基地之一 。他本人每年不仅有近20万元的收入,还带动乡邻发展药材种植面积23公顷,为药农增收140多万元,新增药材种植大户15家。陶家河乡英太寨村农民刘志先与湖北中医药研究院合作的茯苓诱引栽培项目获湖北省科技成果奖;和专家联合发明了茯苓生物膨大剂,使1千克松树能结出0.7千克茯苓,是普通生长的7倍。他用这种菌种竟种出了一个43.3千克的茯苓!现在,他所创造的科技生产力产生了极大的“鲶鱼效应”,使该乡药材产业迅猛发展,农民年增收近千万元。

猜你喜欢

英山县菇农大别山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菇农装袋忙
资源禀赋、技术认知与农户技术选择偏好
——基于10省700份菇农的调查数据
又见大别山
绿色发展战略视野下菇农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探索*
不同规模菇农经济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省英山县黄梅戏剧团
游英山县马鞍寨
防疫满分
再见了,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