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安徽现代陶艺的现状

2014-06-25周光云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现代陶艺展览安徽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安徽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创作群体、创作倾向、高校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求对安徽现代陶艺的现状能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和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安徽;现代陶艺;创作群体;展览;教育

0 引言

经过三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现代陶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使得各地现代陶艺发展水平并不一致,浙江、北京、江西、广东、江苏、湖北、山东等省发展较快,其他一些省份相对较慢,安徽省就属于后者。为了更好地推动安徽现代陶艺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安徽现代陶艺发展现状作深入地分析,探寻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为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1 安徽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陶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并逐渐形成健康地发展氛围。在这样的艺术大背景下,安徽的现代陶艺开始起步。早期的实践代表有吴光荣、闫玉敏等,吴光荣当时还是原安徽机电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他以壶为主题创作系列陶艺作品,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雕塑家闫玉敏也参与了陶艺创作。但安徽现代陶艺的萌芽在省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整体氛围仍较为沉寂。

进入到21世纪,安徽陆续涌现出一批青年陶艺创作者,如:丁南洋、宰贤文、许怀喜、韩勇等,开始在国内外一些重要的陶艺学术交流展览中崭露头角。首先是2000年10月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清华大学国际陶艺交流展”;接着是2001年9月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主办的首届陶艺展;2003年韩国的“利川国际陶艺年会”;还有2006年10月的“第八届中国陶瓷艺术设计与创新评比”,以及2006年12月由中国美术学院策划,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等。

对安徽现代陶艺发展而言,2007年是另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在安徽省文化厅、省文联和省美协的支持与帮助下,由丁南洋、许怀喜、韩勇三位陶艺家牵头,申请成立了安徽省美协陶瓷艺委会筹备委员会,开展陶艺研究、交流、展览等工作。同年10月,在合肥久留米美术馆举办“首届安徽陶瓷艺术作品展”,此次共展出全省30多位创作者50余件作品,这是安徽现代陶艺的第一次集体亮相,改变了安徽没有全省性陶艺展览的历史;2011年5月,又在淮南师范学院举办“第二届安徽陶瓷艺术作品展”,这次共展出全省80多件作品,并围绕“现代陶瓷艺术与高校教育”进行学术研讨,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在省内陶艺活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安徽陶艺创作者跻身于国内国际具有重要意义的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如:2008年8月,张亚军作品入选石湾举行的中日韩“三国演义”现代陶艺新世代交流展;2009年9月,丁南洋、丁南海作品《和谐》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漆画、陶艺展区作品展”;2010年12月,许怀喜作品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获铜奖,以及2012年12月,丁南洋、宰贤文两位的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等。在这些颇具学术高度和影响力的陶艺展览上安徽陶艺创作者作品的参展、甚至获奖,充分显示了当代安徽陶艺家的创作实力,扩大了安徽陶艺在国内的知名度,也预示着部分安徽陶艺创作者已经步入中国当代陶艺展览的主流平台和学术前沿,成为中国当代陶艺家群体中坚力量的一份子。

经过几年的筹备,2012年6月18日,安徽省美协陶瓷艺委会在合肥正式成立,这一平台的成功搭建标志着安徽现代陶艺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同年10月,陶瓷艺委会在中国科技大学现代艺术中心主办“首届安徽陶瓷艺术双年展”,共展出100多件作品,[1]还首次邀请陶艺家白明、左正尧以及王建中教授等共话安徽现代陶艺。这次展览,无论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以及参展人数、社会影响等方面,都超过历届安徽陶瓷艺术作品展,它集中展示了安徽现代的发展状态和最新成果,整体地勾勒画出安徽现代陶艺创作队伍的群体肖像和艺术特征,极大地推动了安徽现代陶艺的发展。

2 安徽现代陶艺的创作群体

从2007年至2012年,安徽省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从筹备到正式成立,先后举办三次全省陶瓷艺术作品展览。对于陶艺创作群体而言,展览是创作成果的展示;对社会而言,展览是关注现代陶艺发展的窗口;[2]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展览是感知陶艺文化的场所;正是在这一次次展览地推动下,安徽现代陶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新氛围,省内外的现代陶艺交流、对话、发展已成激活态势。暂且不论,这些展览是否代表了安徽现代陶艺创作的最高水平,客观地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安徽现代陶艺创作群体的阶段性成果和真实面貌。

从这三次参展人员来看,安徽现代陶艺的创作者遍及省内多数地市,以合肥、淮南、阜阳、安庆、六安等地居多。此外,还有一些在外省市发展的安徽籍陶艺创作者也参与到其中。目前,安徽现代陶艺的创作群体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支由高校师生和从高校毕业的独立创作者组成的学院队伍,具体包括:专业陶艺创作者、以陶为轴的创作者以及偶尔以陶瓷媒介进行创作的“票友”。由于受过系统的学院教育,他们有着较为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理论修养,有开阔的视野、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对艺术的敏锐和灵性,追求作品的艺术性、创新性、思想性。又因每个创作者的专业背景、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性格气质、文化修养等差异,艺术追求都自然会投射和熔铸到他们所创作的陶艺作品中,使得他们的艺术创作具有明显的个性和地域特征。这类创作者是安徽现代陶艺队伍的主体力量。

另一支由皖南北产瓷区的各级工艺美术(大)师、本土陶艺创作者组成的产区队伍。产区有悠久的制陶历史,他们依靠前辈遗留下来的技术、表现方法在制作一些传统的陶瓷产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了生活而制陶。他们当中的优秀者被评为市级、省级或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目前安徽艺术陶瓷类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有:丁南洋、卢群义、王京胜、闫玉敏、汪洲、胡志斌、崔怀伦,其中卢群义和王京胜还是“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卢华、卢莉华、崔怀伦、沈德亮则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还有部分产区陶艺创作者植根于民族文化,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新的理念、语言、形式、技法,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陶艺作品。endprint

这样的分类只是一个笼统的界定,旨在明晰安徽现代陶艺创作群体的基本构成、来源,与艺术本身没有直接关联。显而易见,安徽省已经初步形成一个以学院队伍为主,产区队伍并存的相对稳定、又各自独立、自由的陶艺创作群体,并在不断地壮大发展之中。

3 安徽现代陶艺的创作倾向

陶艺是一个艺术综合体,从时间维度到空间维度都形成了它最大的丰富性,有绘画、雕塑、装置、观念艺术、材料语态等多种面貌。[3]纵观安徽现代陶艺的创作群体,无论从他们关注的主题还是表达的方式,作品都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个性化、观念化的艺术倾向,践行着陶瓷艺术的丰富性内涵。

有的创作从传统观念和造型中寻找新的创作灵感,如闫玉敏的作品《讲经图》《徽州风情》等借助界首彩陶制作的媒材和工艺,突破原有的器物造型和装饰题材,将浮雕的形式以及佛教、徽州风情等题材的内容纳入其中,[4]寻找当代背景下彩陶发展的生命,体现出作者对陶艺的历史性和现代性的思索。丁南洋、丁南海的作品《和谐》《十二生肖》《女娲》《重器》,给人以深沉、厚重、大气、质朴、震撼心灵之美,作品中杂糅的民俗、年画、剪纸、壁画、版画、戏曲以及文学的颗粒在造型、釉色、材质中自然地流淌、凝聚、升华,呈现出强烈的地方特色,其中也包含对当代文化、社会问题的关注。

有的艺术创作基于当代文化取向、价值追求以及社会问题作深层次的思考,如许怀喜的作品《轮回》《千里》,以抽象的几何体和意象的生肖雕塑结合在一起,通过系列化的构成形式,结构、形态、肌理、釉色相互呼应、浑然一体,流露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和观念,特别是《轮回》带有明显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耐人寻味。张亚军的《源》《膨胀》系列作品,通过装置的形式,隐喻的手法,基于当代的问题、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在矛盾和冲突中寻找艺术与现实的关联。余雪莲的《Lolita的夏日梦》、韩勇的《时装秀》、沈厉的《圆环》、刘银凤的《图示·新语》、谢建国的《心戏》、荆琦的《尘埃》、秦厚威的《点燃的是希望?》、周光云的《青花·数字》等都以各自的艺术形式和语言诠释“人与自然、社会、文化,以及人自身的关系”。

有的创作以皖山徽水为题材,如宰贤文的作品《池州赋山水箭筒》以家乡的山水为创作对象,通过浅绛彩的表现,营造出一种诗意境界和雅致的美感,作品既饱含创作者对故乡的款款深情,又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刘静的作品《皖南民居》《印象宏村》系列采用雅俗共赏的青花艺术形式,将皖南独具地域性特色的徽派建筑,艺术地展现于世人面前、让人无限神往。也有的创作专注于艺术语言的独特表达,如陈少岳的作品《婆娑世界》《牡丹亭之柳梦梅》系列作品,通过巧妙的构图以及对颜色釉使用的另类挖掘,作品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瓷绘语言的新图式。还有的创作致力于传统工艺的再现,如卢莉华的《梅瓶》、卢华的《镂空将军罐》、张茜文的《三彩刻花罐》等作品。

4 安徽高校的现代陶艺教育

陶艺教育是现代陶艺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陶艺教育已经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全国很多大中专院校相继建立陶瓷系、陶瓷专业或陶艺工作室。就安徽省而言,通过一些高校教师的努力,陶艺教育正逐步扩大在高校内的影响,不少学校已将现代陶艺以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纳入正常教学大纲统筹安排。

经初步统计,在安徽省33所本科院校中,已有18所学校建立陶艺工作室,包括与雕塑工作室一体的,主要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的艺术院系。在设有艺术院系的大学中,仅有几所学校未建立陶艺工作室,但多数也有筹建的计划或打算。从师资状况来看,这些学校都配有1至2名陶艺教师,教师大多毕业于陶瓷、雕塑专业,也有少数从事其他专业的。从建立时间来看,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的陶艺工作室建立较早,之后有阜阳师范学院、淮南师范学院、蚌埠学院、安庆师范学院,最近几年,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滁州学院、皖西学院、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等院校相继建立。同时一些高职类院校,像安徽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也成立陶艺工作室。从硬件设施来看,这些院校都具备陶艺制作的基本设备、专用场地以及原材料,条件好的学校还有真空练泥机、磨釉机、烘箱、车模机以及进口陶艺设备。这不仅为高校陶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也为安徽现代陶艺的创作和科研提供良好的平台。

中国高校的陶艺教育可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种。[5]而安徽的高校陶艺教育都属于普及性陶艺教育,其中又包含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是作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培养各专业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精神,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技大学的陶艺工作室,自2000年秋季启动以来,举办各种形式的陶艺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其录制的《陶瓷艺术欣赏与制作》已成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另一种是作为设计基础课程,旨在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如安徽工程大学、滁州学院等。这些高校的陶艺教育直接推动了陶艺文化的普及和深入,为安徽现代陶艺未来的发展准备了基本条件。虽然安徽陶艺教育有了相当的发展,但仍跟不上现代陶艺的发展步伐和实践需要,亟待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完整的现代陶艺教育体系和规范,才能走入一个健康的良性发展道路。在高校陶艺教育深入发展的同时,大批中、小学校以及社会上的休闲陶吧和培训机构的陶艺教育也陆续展开,都推动陶艺在全社会的普及,为安徽现代陶艺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5 结语

虽然江淮大地上始终未能形成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浙江龙泉、湖南醴陵、福建德化那样成规模、成气候的大产区,加之现代陶艺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更多困难和问题。但最为重要的是,安徽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遗产、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有日益完善的创作平台和展示空间、有日渐形成的良好氛围和市场环境、更有一批热爱陶瓷艺术勇于创新和突破的创作队伍,相信安徽现代陶艺未来的发展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真正走上与中国甚至世界同步发展之路。就像白明秘书长在安徽陶瓷艺术双年展开幕式上说的那样:“我们不需要有太多的担忧,今天的陶瓷艺术,毕竟是在美术框架下的陶瓷艺术,不是一个大产区文化的陶瓷艺术,它需要各个艺术家的个体创作和介入。现在的原材料和设备已不是问题,可以很方便地购买到。接下来,就是所有的同仁们走出去,请进来,多交流,多展览,多学习,然后我们大家就会做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许怀喜.丹桂香中继开来——记安徽陶瓷艺术双年展[J].中国陶艺家,2012(3):70-79.

[2] 左正尧著.超越泥性——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状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2-23.

[3] 林洁.学院派陶艺在路上[J].艺术市场,2012(17):104-106.

[4] 吴从瑞.走出困境与依附——探寻时代背景下界首彩陶传承与发展之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6-29.

[5] 詹嘉,龚保家,等.中美高校陶艺教育的比较研究[J].2010(10):44-47.

作者简介:周光云(1976—),男,湖南衡阳人,硕士,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陶艺展览安徽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现代陶艺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培养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