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尚简节用的传统精神探求材料循环再造的现实意义

2014-06-25查方兴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民间营造传统中尚简节用、返璞归真的精神进行阐释,结合明代文人室内外设计物料选择,以及当代实验建筑中的旧材新作举例,探求材料循环再造的精神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传统材料;竹头木屑;循环再造

0 引言

“风俗之靡,日甚一日。究其日甚之故,则以喜新而尚异也。新异不轨于法,但须新之有道,异之有方。”(清,李渔,《闲情偶寄·凡例·一期规正风俗》)在生活富足的太平之世,崇富炫丽的攀比之风,必然会使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的问题层出不穷,此论古今不异。而从根源上扶正风俗、升华精神,才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途径。

1 尚简节用的传统——利益民生

“祸莫大于无足,福莫厚于知止。抱盈居冲者,必全之算也。宴安盛满者,难保之危也。”(《抱朴子.外篇.知止卷第四十九》)在我们今日大规模的混凝土建造体系中,框架结构深入地下,破坏了土层,一旦失用,整栋就全部拆毁,无丝毫替换余地。如果说这种建造体系是社会时代环境无可改变的趋势,那相对私人领域的室内装潢和园林营造,是否可以更加具有节用而素朴的意识?实际情况是,空虚的拜金主义泛滥,导致装潢风格日趋繁丽,审美倾向蔽于五花八门的模式化风格,人心不知所止。布景术似地贴面作法,也使得材料失去天真质朴的原状,造成极大的浪费而又不得其性分而用。

2 返璞归真的精神——崇尚素雅

在我国悠久的物质文化历史中,有一类与士大夫文化息息相关的美学思想,则不仅是出于利民之善,而是关于更加超越的安居自然的审美观念。在山水画和园林中,文人士大夫们玩索如何在自然中栖居,并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途径。与官家富贾崇尚豪奢富丽的风尚相对,他们更追求冲虚抱朴,返璞归真的自然境界。陶渊明在《和郭主簿二首之一》中吟道:“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道出了文人幽居的简淡和节用意识。而在家居器用方面,以简淡古雅著称的明代家具达到了中国物质文化艺术的顶峰,更可贵的是,在明代,这种古雅简远的造物艺术在理论上得到了多方面的总结。其中以明末的计成所著《园冶》、李渔的《闲情偶寄》、文震亨的著作《长物志》为代表。《長物志》的作者文震亨,是晚明典型的士族之后,曾祖为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整部《长物志》仅‘删繁去奢一言即足以序之。”(《长物志》沈春泽序言)

3 简而生巧的发明——师法先辈

精炼而适宜,简约而必别出心裁,是明代工艺的特色。《园冶·屋宇篇》总论:“时遵雅朴,古摘端方。画彩虽佳,木色加之青绿;雕镂易俗,花空嵌似仙禽……探奇合志,常套俱裁。”计成在追求简素的格调同时,提出了“探奇合志,常套俱裁”的创新要求。而与之约同出于明末的文人李渔,在其为今人盛传的《闲情偶寄》中,则对于“简而奇”的材料循环意识,有了更实际的发明可供我们参考。李渔在《凡例》中已明确提出:“创立新制,最忌导人以奢。奢则贫者难行。”试举《窗栏》卷为例。“便面”:李渔曾居西湖,游湖时创“便面”之制。四面皆实,只以扇形窗虚其两面,这样游湖如观天然图画。而从外观内,又是一幅扇面人物。同一山水,同是游湖,之前只是游湖,而一有“便面”则人人都作图画观。扇形窗洞,又可加直棂,辅以枝干,则又可以挡风雨。

4 废料新用在园林——回顾经典

江南现存古典园林,是古代知识分子寻求入世与隐居之间的平衡,从而充分体现其生命意识与审美格调的私人领域。其在艺术和思想上的价值值得今人充分讨论。例如,园林中铺地砖石,各种花样,形色变化无穷,细看则是碎砖瓦砾,皆信手拈来的造园余物。有将碎砖竖砌作骨,以碎石块和碎缸片填心,不加灰浆,铺成一片则细腻雅致如席纹,其实不过三种建筑剩余的废料。更妙的是将白瓷片和红缸片嵌在立砌作骨的云纹瓦片内,便在地上形成了“青海波”。还有树池,用青瓦横切而砌成曲线形边缘,薄而轻盈,柔软地与院里细腻的仄砖铺地交接,显得自然雅称。又有潮湿处的仄砖碎石铺地,因不加灰浆,铺地下面的土地可以呼吸,久之形成地衣苔藓,也深合园居野趣。

5 民间营造的启示——反诸生活

其实在现代中国的民间,还保存着不少循环利用建筑材料的好传统,如我曾走访过的浙江东部和中部地区。在仍存在自发营造的乡村,瓦砾、碎砖、倾颓的大木,都能被重新纳入新的营造系统。堆放在墙边的余瓦、碎石随处可见,用碎瓦叠砌的院墙、碎石搭起的杂物台,甚至五分钱硬币做编织竹纱门的垫片,仿佛这些物件随时可以被转换成任何需要的构筑零件。也许这里并没有文人园林里材料替换的情趣,但从中不难看到一种信手拈来的轻松态度,和珍惜自然赐予的感恩意识。乡村空间中私人领域的自由营造,或许可以启发城市中的我们:瓦砾堆也许并不代表废墟,垃圾与可用之材的界限也没有我们下意识中那么清晰。

6 当代材料循环利用及创新举例

在直接从民间营造和古典园林吸取营养的过程中,以及古代文人尚简与求巧的风尚影响下,当代建筑与环境营造中,已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如何用平淡无奇的“竹头木屑”造成佳境。上海旧房子改造成的“新天地”商业区,入口处使用原本用于屋顶的青瓦,和不锈钢材料的结合。作为入口标识性装置,它以简洁的造型,着重表现了青瓦自身纹理的凹凸特性,且用的是层层立砌的手法,不同于青瓦的原始用法。这个装置设计,没有用刻意造型的公共雕塑形式,而用可回收的材料进行创新,挖掘与新材料结合的方法,在新的场所,以新的视觉美感呈现出来,达到了简洁而新奇的目的。最近竣工的杭州中山中路步行街改造设计,是由中国美术学院王澍教授领导完成的一项老街改造项目。在骑楼系统的设计中,也出现了大量使用废旧材料的设计。例如,混凝土墙体上,以红色的旧缸片密砌填心作法,使厚实的混凝土结构与细腻的缸片纹理形成强烈对比。更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设计中,甚至搜集了民间拆毁中剩余的大量材料——总计700万片砖、瓦、石,用于校园的屋檐、墙和铺地上)。在学院中大规模利用民间回收材料进行创新,是在新与旧、熟悉与陌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中善待造物之德、和抱朴存真之美,又体现了现代观念中的创新意识。

7 结束语

天道载物,一草一木有其性命之正。人之格物,应抱知足守敬之念,以珍惜之心相待。而当今流于浮华、不知所止的风俗甚靡,众多能源面临枯竭,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呼声此起彼伏。除了强行节源的方法之外,精神上更应该倡导崇尚精简、素朴的生活和雅称的审美格调,以及去伪存真的勇气。因为只有精神上得到了升华和提高,个人品性和社会风俗才能得到根本上的引导,节省能源、循环创造的理念才能深入人心,从而为现实情况带来真正的改观。

作者简介:查方兴(1984—),女,安徽合肥人,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室内外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