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之不似
2014-06-25杨帆
摘 要: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画面基本面貌是在画面人物的形象的塑造上与现实人物形象最为肖似,所以常被称为“像真的人”,或者画面最为“真实”。然而,画作不是照片,照片也未必就是真实。本文立足中国现代工笔人物画概况,分析在西画准确的人体解剖科学影响下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多重真实性表现,并试图重构工笔人物画在当下的文化生态中的地位,为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真实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而工笔人物画与水墨、泼墨人物相比在现象上与现实人物形象最为肖似。虽然绘画的面貌各不相同并存在技法、材料和风格上的差异,但在当代工笔画坛上有诸多优秀的工笔人物画家,都是在以这份“真”面对世界、面对内心,并以这份真挚的热情在从事创作。“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前者的“似”是外表的“像”,是光线由这个人物身上反射到观者的视网膜上成的像,此为科学的真实,客观而准确;后者的“似”是“真”,而“真”是有多重含义的:形象的真实、本质的真实与创作主体的主观真实对于一幅优秀画作而言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并有所侧重。
1 现象的真实
艺术以形象反映世界,而形象,尤其是人物形象必然是来自于现实生活,是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然而人的精神面貌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很鲜明地表象在可视的外形上的,典型的性格特征常常是稍纵即逝。如果对所描绘的对象缺乏深刻的认识,仅孜孜于外表细枝末节的描绘,不厌其烦地描绘繁冗细节,其结果也只能如张彦远所说的“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由于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现象的真实当中包含了各种美和丑的元素,即便画家在作画过程中只是再现和记录下这份“美”,这份美丽也是经过创作主体的眼睛和心灵双重过滤过的,是画家自身的品行修养、对审美理想的积极追求及价值取向。工笔绘画由于其细腻写实常给人以“似”的感觉,殊不知“似”向来就不是中国绘画的最高追求,中国画是重意境、求神似等审美观与笔墨同时构筑形成作品的艺术,其意识结构是以中国传统儒道精神为内涵,讲究心物交融、虚实相生,追求画面韵味和诗意的思想境界美。现象的真实不是物之表象的“似”,而是其表象所呈现出的规律,它偏向于视觉,是事物外在精神和外在美。画家只是尽心去写,把现象之美之情表现到了极致,如北宋张择端的人物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都城汴梁郊外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的景致,其众多人物形象生动而典型,车水马龙繁华热闹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2 本质的真实
本质真实是指事物的生长规律与物象之内在精神、内在美。放在工笔人物画上说即是画面人物形貌以外的性格特征、精神气韵以及内心情感等等各方面的因素,是画面中的人物被所属时代所赋予的、受其成长历程中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因素影响的、与其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在所有真切描绘出人物本质真实的优秀画作中,画中形象比本人照片和倒影都要更像,因为“伟大的画家把隐藏在这个人内部、也许构成这个人的秘密的一切东西都非常明确地揭示了出来”。
任何一个人物形象的本质真实都是包含海量的真实信息的,这个不容易,或者说是不可能的,所以艺术形象的表现又具有其典型的真实,是有选择的。有选择,就要取舍,其表象的“似”则必然会与其本质的真实有许多偏差,在画家的心中、笔下就会“不似”。“不似”是艺术本质真实、现象真实与眼之所见的差别之处,即中国绘画艺术的“象”与现实物象的差别,创作主体根据自身的审美理想对描绘对象的精神特质进行的画面加工和艺术创造。例如,唐代张萱的名作《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画面中没有开放的繁花、没有飘动的柳枝,更没有成千上万的随行队伍,只描绘了九个鞍马人物形象,只用了红、绿、赭、黑、白五种颜色,就把一个柳绿花开、鸟鸣莺啼的春日美景和华丽而浩荡的宫廷春游表现的清丽明快、情景毕现。
3 创作主体的主观真实
无论是现象真实还是本质真实,都是要通过一个创作主体,即画家本人来进行表现的,那画家个人的思想精神和境界情怀也是有真假之分的。一件艺术作品要感人,那他必然是真的、善的、美的。美是艺术的本质追求,是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再结合,善则是对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思想的要求。画作所表现的是画家内心的情感与审美理想,而这个形象与现象中的形象常存在一定区别。例如,明代变形主义的代表画家陈洪绶,其作品常常变幻夸张、饶富装饰意趣,人物形象并不与现象的真实完全符合,而是更多地偏重主观意趣的表达,这正是他“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道路与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
“词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能写真景物、有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任何艺术作品都凝聚着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感情,是他的主体意识的表现,同时也是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表现。而优秀的美术作品,其视觉形象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家的思想认识和个性特征一定是真实的,他的精神情感一定是真挚的,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一定是真诚的。例如,著名的工笔人物画家蒋采苹、何家英等,无不在践行着中国绘画的传统笔墨精神和审美真实。
何家英的代表作之一《秋暝》,从其严谨的造型和构图就可以看出画家对现象真实的高度精确的把握。画面中这种秋高气爽的心境和明净高洁的思绪犹如叮咚泉水般缓缓流淌着诗意和情怀,这是画家把本质真实和自身情感真实完美结合的表现,这不是把一个女孩的外貌一丝不苟照抄下来就能表现出的,可见“似”之“不似”的高妙。画家要表现的毕竟不是某一个人物模特,而是画家内心的情感与审美理想,模特只是一个参照、一个表达画家自我的工具和途径。
4 结语
所有优秀的工笔人物画都不是“像”,而是“真”,而且所有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以“真”作为其艺术的生命。这份“真”是现象的真实、本质的真实以及艺术家心灵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三者或有偏重,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似”只是眼之所见的外形的相像,与科学技术相关却无关艺术本质;而“不似”是工笔人物画画面中人物形象与现实人物外形的差别所在,是对人物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完美结合,是透过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对描绘对象的审美特质而进行的真实的艺术创造。优秀的艺术家都需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把握好工筆人物画的真实性,才能做到心物交融,创作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创造出更美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黄宾虹.中华美术丛书[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2]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 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 包兆会.中国美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杨帆(1989—),女,烟台人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国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