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早期非剧情电影

2014-06-25史兴庆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摘 要: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重要类型——教育电影,当时的有识之士和进步人士,以教育电影为工具从事电影教育,推行教育救国。笔者根据史料,阐述了教育电影的出现和发展。

关键词:教育电影;萨尔迪;商业电影

教育电影,出现于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早期非剧情电影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被“科教片”所代替。所谓教育电影,是用当时新兴的电影作为工具来推行教育、普及文化知识的一种电影类型,它不以赚钱为目的,没有票房收入。

1 教育电影的诞生

1931年12月,意大利国立教育电影馆馆长、著名国际教育电影专家萨尔迪到中国考察,带来了很多教育电影,也促成了中国教育电影的诞生。萨尔迪带来的教育电影种类丰富,有记录自然风景的风光片,有讲述学校培训的职业训练片,有筑路、造船、修桥的实业片,也有预防诊治天花、疟疾、梅毒等传染病的卫生片,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这些电影在南京、上海等地放映后受到好评,从此,国人开始知道有一种电影叫教育电影。政府、学校和一些民间机构也开始拍摄这种教育电影,并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蔡元培、彭百川、郭有守等人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负责教育电影的推广;南京的金陵大学理学院也成立了教育电影部,由教员孙明经专职摄制教育电影。1942年,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在重庆成立,同金陵大学教育电影部、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三足鼎立,共同支撑起教育电影的格局,推动中国的教育电影事业发展到高峰。

2 教育电影出现的国际背景

中国的教育电影,是在世界教育电影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在国际上,电影诞生之后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的,一个发展成为商业电影,其代表是美国的好莱坞影片;另一个发展成教育电影。当时西方发达国家,诸如美、苏、意、法、英、日本等国,都特别重视用教育电影进行国民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日本,仅在1930年的上半年,就有4189部教育电影在中学放映。日本的教育电影不只针对中学生,而是针对全民族的,日本妇女战前的社会地位不高,教育电影也没有忽视她们,大阪就成立了妇女电影社,对社区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教育她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好好抚养小孩、照顾老人等等。而在美国,仅1934年,全国就有500多个摄制教育电影的公司和机构,而教育电影的放映处更是多达20万个,是放映商业电影的电影院的40倍。只在纽约一地,就有238万多学生受到教育电影的教育。

3 教育电影出现的国内背景

在教育电影出现之前,中国的电影市场被商业电影所占据,这些商业电影,有本土的,也有大量的西方电影。

本土电影主要是古装片和武侠片两种。最先兴起的是古装片:1926年到1927年,国内掀起了古装片热。古装片的原型多是《白蛇传》《孟姜女》这样的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民间故事,也有一些是改编自《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拍成电影后很有市场。当时上海的大电影公司,像天一、长城、神州等,都大量地拍摄古装片;这些古装片不仅在国内上映,还发行到南洋,打开了华侨市场。由于各大电影公司一窝蜂地拍古装片,粗制滥造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公司为了省钱,不请明星,也不用演员,随便找些长相漂亮的影迷就开始拍摄,而这些影迷为了过把戏瘾,也不在乎有没有片酬。有的公司拍《红楼梦》,竟然让林黛玉身着西式长裙,头扎白色蝴蝶结,还穿上高跟鞋,大有今天的“戏说”和“穿越”之意。影片的艺术质量无从谈起,对观众的负面影响很大。1927年古装片降温,武侠片又开始热闹起来。武侠片的负面影响大于古装片,不仅粗制滥造,而且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引起主流舆论的一片反对声。除了国产电影,当时在国内电影院放映最多的还是西方电影,西方电影的数量十分庞大,几乎垄断了国内市场。据统计,从1931年6月到1933年6月,国内准演的西方电影有5055部,其中,百分之八十是美国电影;而准演的国产影片只有609部,只占了西方电影的十分之一。这些西方电影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有的人甚至模仿其中的情节进行犯罪,如毕业于震旦大学的洋行買办阎瑞生,就受了美国侦探片的影响,在豪赌欠债之后,模仿片中情节,设计骗杀了妓女王莲英;此案轰动了上海滩。所以,当时的电影界,迫切需要一些正面的影片,来抵制国内外商业电影的不良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随着萨尔迪访华,教育电影应运而生。

4 教育电影认识的嬗变

教育电影出现之后,很多官方人士和专家学者希望她能引领国产电影的发展,甚至一统电影的“江湖”。所以,在给教育电影定性的时候,把电影院放映的商业电影也包含其中:只要有教育意义的都被称作教育电影;以此来壮大教育电影队伍,增强教育电影的社会影响力。这种意图也体现在一些电影评奖中。1933年和1934年,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举办的两届国产电影评奖中,《狂流》和《姊妹花》分获第一、二名。这两部影片都是左翼电影,但因为它们有教育意义,也被当作了教育电影。后来,很多人意识到教育电影的范围被扩大了,认识到尽管有些商业电影有教育意义,但娱乐性还是主要的,把它们归到教育电影里不伦不类;尤其是误把左翼电影当作教育电影评奖之后,明显有悖当局要求,所以教育电影开始迅速被“纯粹化”,最终,商业电影和左翼电影都被排除在教育电影之外。

5 教育电影的发展

教育电影一经诞生,就受到了普通百姓和社会有识之士的热烈欢迎,推广的力度很大。因为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很数人不识字,而教育电影无须识字也能看懂,还不用观众花钱,所以老百姓愿意看教育电影;而有识之士觉得用这种方式推行教育行之有效,所以给予大力支持。孙明经就曾经到大西南的康定、雅安一带放映过教育电影,每到一地,当地百姓几乎都是倾城而出,而地方政府也为教育电影的放映大开绿灯;那时候电力紧缺,而放映电影要用电,每次放映之前,全城都要停电几日,政府办公也不例外,储备足电力供放映之用。抗战爆发后,虽然战乱,教育电影发展依然有了很大发展,到1942年,中华教育电影厂成立,当年就出产影片30多部。此时的教育电影,已基本上形成了两大类别:学校教育电影和社会教育电影,前者旨在对在校学生进行教育,后者是针对社会大众的,其中大量是知识性的,但也不乏为保家卫国做动员的宣传片。除此之外,儿童电影还被单列出来作为一类。儿童电影本是在社会教育电影和学校教育电影里的,之所以被单列出来,源于当时教育界以及社会有识之士对“儿童与电影”问题的重视,他们认为“电影为制造恶少年的工具,也是制造好青年的工具”,所以在儿童时期,就要用好的教育电影,促其健康成长,帮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在20世纪30、4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商业电影,和以南京为中心的教育电影并驾齐驱,前者致力于电影工业,后者致力于电影教育,两者相互辉映,成为当年中国电影的双子星座。

参考文献:

[1] 郭有守.我国之教育电影运动[M].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5.

[2] 萨尔迪.电影与中国[M].彭百川,张培溁,等,译.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

[3] 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4] 谷剑尘.教育电影[M].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37.

[5] 朱剑,王朝光.民国影坛纪实[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史兴庆,电影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