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边外交研究需要创新

2014-06-25王逸舟

国际展望 2014年2期
关键词:难题外交

王逸舟

不可否认,最近几年间,中国的外部环境出现意料不到的难题,我们的周边外交遇到前所未有的麻烦和挑战。比如,原本与中国关系发展顺畅的东南亚国家群体,出现了一些疑虑的态度和抵触性的杂音;围绕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主张同中国抗衡叫板的日本右翼势力,似乎在日本国内得到不小比例的支持、在国际上也没有遭遇太大阻力;朝鲜仿佛铁定认为中国对这个传统盟友只会支持或默许、不会批评或抗议,各种鲁莽失措的言行频繁不断,造成我方不时的尴尬被动;以阿富汗危机为焦点,西部邻国(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诸国)的战略性动荡和不确定性,折射出我周边存在的战略规划盲区。这些不如人意情形的出现,与美国的“重返亚洲”,与少数邻国的刻意制衡,与多数国家对中国意图的不了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另一方面,我们自身的缺失同样有一定责任。若把视野放大到更加广阔的邻边范围,面对东南亚、东北亚、中亚及南亚正在出现的各国国内政治变动调整和对外关系重新定位的大趋势,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军费开支国,除了个别有价值的安排与设计,如朝核问题六方机制或上合组织,整体上缺乏长远的亚洲构建蓝图,缺乏统筹有效、富有亲和力的引导方式,缺乏世界大国通常具备的宽厚与整合力。

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必须做到该硬时真正硬,需要软时足够软。所谓“硬”,指的是实力雄厚、手段强大、出击迅猛、威慑有效,它更多反映在器物层面的能力建设,如海空军的高科技发展、工业化的科技改造、基础设施的全方位打造等,总之能保障民族国家不受威胁地和平发展;所谓“软”,指的是一国让他国及国际社会心服口服的本事,如重大制度和价值观的吸引力、对外交往方式的亲善温润、说服人打动人的柔软细腻、提供公共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能力等。以此衡量,我们现在的周边外交乃至战略运筹过程,多沿袭了惯有的做法与传统,有点以不变应万变的味道。这种体制与思维满足了过去一段时间的需求,却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其主要弱点之一,就是比较注重“硬”的一头,常常忽略“软”的一面。例如,我们有效推进了三沙市及三沙警备区的建立、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宣示、国防军事现代化的各种重大改进、海洋强国目标的分阶段实施,却没有及时有效去除东盟国家内部的疑惑,没有积极主动对国际海洋法适用性加以创造性转化,没能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对冲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消极后果,没有向周边国家提供让人心悦诚服的难题安置方案(譬如在海洋边界争端领域)。

承认缺点不是没有痛苦的,但它是民族坦荡精神和国家与时俱进的表现。危机并非绝对的坏事,处理得当它能转寰化异、兴危中之机。本期[国际展望]杂志约请刊发的一组文章,本着创造性的态度,探讨了多个重大难题,为世人展示了新一代中国周边外交研究工作者的精神气质。对此我表示由衷赞赏,也期待读者和同行大力跟进,令中国周边外交出现新思路、新气象。

记于2014年新春之际

猜你喜欢

难题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难题大作战
画“树”解难题
巧解难题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
外交学会接待楼装修设计
术后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