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昱鲲:中国人的幸福解决方案

2014-06-25张慧娟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 2014年6期
关键词:心流幸福快乐好事

张慧娟

人物名片:

赵昱鲲,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幸福中心副主任,在全国推广幸福教育、幸福企业,用积极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开发出一套适合中国人的幸福方案,是中国积极心理学应用的领头人之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师从“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博士,参与创建了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并任副主席,著有《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

心理标签:

幸福不是你未来的目标,而是你当下的状态;幸福是你内心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不是你要到达的终点。

组过乐队,得过文学奖,参加过反对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草根政治活动,“文艺青年”赵昱鲲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读的却是化学和计算机硕士。难怪当他辞去纽约金融公司的工作,去读积极心理学硕士的时候,班里的同学都疑惑不解:这个“满脑子数学、一肚子逻辑”的“书呆子”来这里干什么?

赵昱鲲说,他是追着人生意义、问着幸福是什么而去的。他发现,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幸福以及意义、成就、爱的学科,是研究“什么使人生值得度过的”。他不仅自己爱上了这门学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明白: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幸福的责任和能力;当幸福成为自己内心的选择时,我们才找对了地方,才能进入到正确的幸福区域。

幸福真的是“猫吃鱼、狗吃肉,

奥特曼打小怪兽”

你可以选择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也可以选择悲观绝望地度过一生,但如果幸福快乐有很多好处,又为什么选择“不幸福”呢?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幸福快乐的人更有创造力、思维更全面,更容易找到人生意义,与他人的关系更好,能够体会到更多的爱和感恩。

可幸福在哪里?

赵昱鲲认为,追问“幸福在哪里”本身就是个错误的问题,因为幸福不是在哪个具体的地方,而是在生活中的每分每秒;幸福不是你未来的目标,而是你当下的状态;幸福是你内心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不是你要到达的终点。执著于“幸福在哪里”,就相当于把幸福变成了一道选择题或者是填空题,比如结婚生子,比如升官发财。可真的实现了这些愿望之后,你就真的幸福了吗?

说到幸福,曾经流行过一句话: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几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调查显示:许多人都认为“赚到钱才能幸福”,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支持了“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可有了钱,就真的一定会幸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在2011年就被《福布斯》估计身家达到34亿元,但他却得了抑郁症。他在接受访谈时说:“以前我曾经认为,越有钱、越有名气,就越幸福。但是经过这两年的闭关,我认为钱多不是幸福的保证,钱多少跟幸福没关系。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越有钱、越成功,如果没有管理好自己,往往越容易让自己陷入精神的痛苦之中。”

既然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不停地追求外在目标呢?赵昱鲲说,原因很简单,外在因素更容易观测,比内心因素更明显、更容易衡量,所以人们往往高估了这些外在因素,也就更倾心于对它们的追逐。

赵昱鲲听过一个笑话,讲的是一个人在晚上丢了把钥匙,他不停地到路灯下寻找。有人问他,你的钥匙是丢在这里吗?他说,不是,但只有这里能看得见。当然这只是个笑话,但赵昱鲲觉得,很多人对于幸福的认识也犯了这样的错,他们以为幸福就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名利,却疏忽了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心态、想法、接人待物的方式。

包括金钱在内的这些外在因素,对我们的幸福而言,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不然为什么经济发展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无提高。当然,对于经济状况非常不好的人来说,金钱是能够迅速提升幸福的,但并不能长久提升幸福感。而且科学研究表明,把钱看得越重的人,越不幸福。

那些毁掉幸福快乐的东西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快乐,但很多东西却毁了我们的幸福快乐,比如攀比、面子、过度追求成就等。

赵昱鲲用了一种奇特的物种来形容,那就是“别人家的小孩”。我们在生活中也许不难听到这样的话:“别人家的小孩从来不玩游戏,天天只知道学习;别人家的小孩长得好看又听话;别人家的小孩次次都是年级第一……”这奇特“物种”就是随着人们的比较和攀比孕育而生的。

不少人认为,幸福就是盖过别人、比别人过得好,可盖过别人就真的会幸福吗?

“攀比心能让你在盖过别人的时候稍稍幸福一下,但这个幸福很短暂,因为你会继续习惯性地与人比较和攀比。如此循环下来,你就会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中,然后就会像一个疯狂老鼠一样,在拼命奔跑。也许这样的奔跑会让你取得一些物质成就,但你却在幸福的感受上一无所获,你甚至感受到的是痛苦。”赵昱鲲认为,攀比心不但不会让我们幸福,反而会把我们推向不幸;攀比心越强的人越不幸福,而越幸福的人越少跟人攀比。

可攀比又似乎无法完全避免,赵昱鲲认为,也许我们无法做到一点儿都不攀比,但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不要拿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来攀比,比如,自己的出身等。

常常会有些人怨恨自己的出身,感叹自己的父母为什么非富非官?赵昱鲲自己也小有体会,他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普通人,有时候看别人像坐缆车一样直达山顶,自己却在盘山公路上一圈又一圈费力地向上走,心中也会小小感慨一下。

“如果这个时候,你只一味沉浸在攀比、对比中,内心自然会越来越失衡。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勇于接受自己的过去,或者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这样不至于‘一根筋,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比如,在工作上多一些努力、对家人多一些关心等等,这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是可以给人带来更多幸福的。”

第二,如果实在要跟人比,那就在跟人比的过程中,看看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

比如,父母给你留下1000元钱的资本,你通过努力,把它变成100万;别人的父母给他留下10万块钱的资本,他把它变成1000万。从绝对数目上看,好像他比你厉害,但从过程来看,其实你比他牛。

赵昱鲲把跟人攀比比作是“把自己的幸福拱手让人”。“怎么能做到最好的自己,是你能控制的;但怎么能做到全世界最好、比别人好,却不是你能决定的。幸福的人是用内心的标准来评判自己,但不幸福的人却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达到最好的自己。”

与攀比关联的是面子和虚荣。面子虽然能带来一时之快,但如果过度膨胀,必然会妨碍我们感受真正的快乐。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所追求的大多是别人艳羡的目光,那么就要警惕被面子心理劫持了。“我们需要把注意力从别人的眼光中转移到自己的身上,真正放下别人眼光的同时,就可以去享受和追求真正的幸福了。”

怎么把注意力从别人的眼光中转移到自己身上?关键是要找到自我,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而不是按照别人的评价体系去过活。当你明白,自己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过着独一无二的人生时,你也许就不是那么在乎别人的眼光了。当然,这也许并不容易,你首先要接受自己,才有勇气面对自己,坦然面对别人的眼光。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认为,人生福祉有5个成分:快乐、成就、投入、人际关系和人生意义。由此可见,成就也是幸福的重要来源之一,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生存和繁衍的优势。但过度追求的话,不但感受不到幸福,还会让很多人遭遇不幸,他们会为挣不到钱苦恼,会为爬不到更高的位置而焦虑,甚至会不择手段地去获取这些。

赵昱鲲说,他反对过度追求成就,但也反对完全放弃对成就的追求,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平衡。“一个人如果一点儿成就都没有,只想懒散地享受、不肯奋斗,力量就会萎缩,心理也会变得空虚不安。所以人必须有所成就,只是别陷入过度追求就好;而且要把‘成就的范围扩大,并不局限在金钱、地位等方面,让成就变成自己的一个爱好或者特长。”塞利格曼用了一个更准确的词语来表达这种平衡,那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时,你不仅能获得成就,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高质量的幸福来源。

投入也是一种幸福

赵昱鲲说,有一种东西叫“心流”,就是你忘记周围、时间和自己,完全投入到当前事情中的一种状态,常体验心流的人会更幸福。

一项调查显示:那些有爱好的人,无论这爱好是运动、是学习,还是其他,经常能体验到心流。经常体验到心流的人,在幸福测试中的得分远远超过不常体验到心流的人。

心流为什么能提升幸福感?因为心流能建构未来的心理资本。在心流体验中,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有意思的事中,就会不再注意自己的感受,心流能有效地减少抑郁;第二,快乐的感觉能让我们的心理得到满足,让心理得到成长。

正因为如此,国外有专家建议,我们应该投入地去工作,从而获得“心流”,而不是敷衍应付。有很多人没有从工作中收获心流,反倒在消耗自己的精力应付工作,把工作当成负担,这样的人肯定是无法获得幸福的。

赵昱鲲说,获得心流体验,首先要发掘自己的优势和美德。优势和美德不仅能让人体验到更多的心流、收获更多的成就、产生更多的快乐,还能让你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融洽。

其次,要想获得心流,就要培育内在的动机。同样一份工作,有些人只当成挣钱的工具,但有些人却从中感受到了乐趣。

某机械厂有一位工人,他的工作是电焊工,有时候还会修一下坏了的机器。他们工厂的环境很恶劣,夏天热得像烤箱,冬天冷得像冰柜。其他同事上班的时候总是愁眉苦脸,甚至怨声载道,但他却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因为他喜欢机械,在他看来,自己不是在修机器,而是在探险,每一次检查机器的过程就是一次探险,其中的乐趣只有他自己知道。而其他同事也许只是把这份工作当成了谋生的手段,所以他们会厌恶。可他却在其中体会到了乐趣,感受到了“心流”。还有什么比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又能挣到钱更快乐呢?

还有一位老妇人,当别人问她最喜欢做什么时,她会毫不犹豫地说:“放牛、挤奶、修剪果树。”有人问她:等你有钱了,你会喜欢做什么?她的答案还是“放牛、挤奶、修剪果树”。她已经80岁了,却精神矍铄,她已经从那些单调的工作中获得了强大的“心流”。

当你做事变成一种“自觉”,而不是为了外在的报酬,换句话说,“当事情本身就是目的”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幸福和快乐。但如果你太在意外在动机,比如报酬、地位、面子等,你就很难从一件事情或者工作中体验到心流,也就很难在一件事或者工作中感到幸福和快乐。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份多么无聊的工作,都会有人从中找到乐趣。这大概就是幸福和不幸福之间的区别吧。”

“三件好事”和“感恩拜访”

几乎每次有人问赵昱鲲怎样才能幸福的时候,他第一推荐的就是 “三件好事”(当然你可以有更多)。

“三件好事”让我们更多地关注正面信息,从一些负面信息中转移视线。这些好事不一定是升职、加薪,而可以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比如,吃了什么好吃的、读了什么好书、遇上谁帮了自己等等。如果你确实没有记录的习惯,那么你可以选择每天晚上跟自己的家人说说今天发生了什么好事,但这样做的坏处是,将来不能再翻看,好处是,多了和家人一起分享的过程。

赵昱鲲清楚地记得,自己开始记“三件好事”的过程。

2008年生日的那天,赵昱鲲和太太王婉,手拉着手走在哈得逊河边。哈得逊河是一条非常美丽的河,河对面就是纽约,两个人一边走,一边看着河边的美景。走着走着,他们来到王婉所工作的小镇。小镇上有一家书店,王婉拉着赵昱鲲走了进去,她买了一个漂亮的笔记本递到赵昱鲲手里,希望他开始记录“三件好事”。接过笔记本,赵昱鲲非常高兴,因为那段时间,他刚学完“三件好事”,正准备实践。

从那天起,赵昱鲲每天睡觉前,都会记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有时候不止是3件,甚至更多。半年后,赵昱鲲停止了记录,他发现自己已经养成了注意身边好事的习惯,不必再用这样的记录形式了。

与“三件好事”要同时提的就是“感恩拜访”。一项研究表明:与幸福最息息相关的3种优势之一便是感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能体会到这一点儿,一个充满感激、对过往的经历感到幸运的人,和一个经常唉声叹气、对周围的人充满抱怨的人比较,哪个更幸福?答案自然是前者。懂得感恩的人,痛苦回忆会比较少、程度也比较弱,是一种有效应对压力和创伤的方法。感恩和幸福的关系是双向的,感恩的人更幸福,而幸福的人也更懂得感恩。

“不管你现在的感恩能力如何,只要做一些感恩练习,你会变得更懂得感恩,也会变得更幸福。”赵昱鲲所说的感恩练习,就是“感恩拜访”:写一封信给一个你一直想感谢的人,然后去拜访他,并把信念给他听。

“感恩拜访”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所以有人把“感恩拜访”称为“幸福强心剂”。

赵昱鲲给妻子王婉写感恩信的那天是个温暖的日子。赵昱鲲写完信,本想当面读给王婉听,但想来想去,最后还是放弃了。他在信封上认真写下“王婉收”3个字,就投进自家的邮箱里了。下午的时候,赵昱鲲借口说自己“腾不出空来”,让王婉去取信。王婉没有多想,就去了。

好久,王婉都没有回来,赵昱鲲知道,她一定是看了那封信。王婉进来的时候,眼睛红红的。“你看过了是吗?”赵昱鲲问。王婉羞涩地点点头,说自己很感动,随后两个人轻轻地拥抱在一起……

感恩信和“三件好事”让赵昱鲲更懂得关注美好的事情,也更懂得感恩,他在其中体会到更多的幸福。

赵昱鲲说:“活在当下,侵蚀我们幸福的因素有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获得幸福。一个人如何获得幸福、如何过积极的人生,主要取决于内心,而非外在的因素。也就是说,你幸福的责任不在于其他人,而在于你自己。

你可以选择为自己的心灵汲取哪种养分,也可以选择如何认识和面对这个世界,并最终选择自己的人生意义。你能通过自己的选择而改变的幸福,才是真正与你有关的幸福。”

猜你喜欢

心流幸福快乐好事
基于心流PAT模型的界面设计策略研究
心流理论下公共健身服务设施设计评估研究
跃入心流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成绩稳定
音乐迪斯尼·欢天喜地过大年
Broaden your horizon and enjoy life positively
让幸福快乐找到你
为什么好事不好办?
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