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起来”,让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不再单调

2014-06-24廖书庆

地理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动起来答题课本

廖书庆

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的常态课,上好讲评课对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地理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至关重要,对提高地理作业的有效性和复习效率有很大影响。要提高地理复习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效率,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动起来”,使高三试卷讲评课不再成为教师表演的“独角戏”。

一、师生一起做题,厘清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试卷讲评的目的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答题对或错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其了解同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的目标。但如果讲评课只有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则没有深刻的印象,效果并不显著,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升能力成为试卷讲评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达此目标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 “动起来”,尝试师生一起重新做要讲评的“典型”试题,共同对试题进行思考、解析和答题,展示教师的思考过程和对试题有效信息点的“采集”方法,同时也让学生说出其思考过程,暴露其做题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以迅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寻找解题捷径,提高解题速度,优化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寻找“题眼”或“突破口”的能力。

试卷讲评课不能因为时间紧和容量大而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给他们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当然,不同难度的地理试题也要确定学生不同的“参与度”,教师应根据问题的类型和讲评目标,采取适当的讲评方式。教师单方面的讲评适合于具有一定深广度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此法用时少、见效快,学生“适当参与”,但要注重启发和训练学生思维;师生双方共同讲评适合于难度适中且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试题,可以让学生讲教师评,学生“重点参与”;学生独立讲评的方式常用于解题中有独到见解的问题,如“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等,学生可“深度参与”,通过现身说法,既解决问题又很好地教育全体学生;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展开有意义的讨论,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而使学生“全程参与”。

二、师生一同回归课本,确立复习“切入点”

高三中后期复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已达到一定程度,对课本的熟悉程度已得到初步提高,学生往往不太重视对课本内容的复习,导致一些源于课本知识点和地理图表的试题答题错误率上升。教师在试卷讲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共同寻找并展示试题所对应的课本知识点,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才能有“根”可抓,了解答题的“切入点”,知道如何复习课本知识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例如,大洋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与洋流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生答题的易错之处,讲评时只纠正试卷上的错误,学生在以后考试中仍易出错,应引导学生重新回顾课本中洋流的知识点和分布图,了解不再出错的复习方法,明确复习课本的正确“切入点”。切不可脱离课本,任意拔高拓宽,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往往造成学生应对基础题的能力不足。临近高考阶段,更应防止出现知识“返生”现象,对有些地理原理及概念理解不透、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掌握不准、对地理规律掌握不牢的地方,都可作为回归课本的“切入点”,再通过读课本知识点和地理图表加以巩固,避免考试中基础题失分的现象。

三、师生共同寻找重难点,确定学习深广度

试卷讲评课一要注意突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错误面大的题目、分值大而得分率低的题目、新情境新题型的题目、思维难度较高的题目应成为讲评的重点和难点。讲评前要进行详细的错误率和得分率统计,做到心中有数。二要注意将错误原因分析和运用基础知识解答结合起来,用精练的拓展例题起到强化巩固重难点知识、增加学习深广度的作用。试卷讲评时,分析单个试题的错误率是一项既常规又重要的环节,它是课堂教学重点讲解的内容,也是下一阶段复习时将要重点突出的教学内容。

在如何对待试卷讲评的备课上,为达到上述目标,教师首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错误情况,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多发点。讲评前可先让学生写出本次试卷答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加以统计,找出地理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对重难点把握能力出现的偏差,总结学生共性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而确定讲评课的重难点。例如,一次考试中笔者统计有62%的学生对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掌握出现混淆,在与学生课堂交流中也发现他们对这个知识点理解出现较大偏差,因此,教师课堂教学对此作重点讲解,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其次,教师还应结合师生共同寻找对重难点掌握方面的问题试题,确定讲评思路、课堂步骤和讲评方法。此种做法可避免讲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避免平均用力,使复习的深广度切合学生实际,也使试卷讲评课有的放矢。

四、师生互动总结规律,寻找地理问题答题规范

高三地理复习的后期阶段,复习所剩时间不多,已不大可能花太多时间去做大量习题,而应关注练习质量和讲评效率,关注审题的准确度和解题速度。教师试卷讲评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做题中提炼出答题的一般规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总结尤其重要,通过学生“动起来”的说和做,可以发现自己在记忆和理解地理知识点方面出现的遗漏及缺陷,并逐步建立起解答同类地理问题的一般规律,提高今后学生对问题回答的速度和全面性。例如,分析一个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需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进行回答,并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展开分析,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尽量做到全面和规范答题。

但需注意总结答题的一般规律并非“通用公式”,在具体回答某道试题时,还应结合该题所提供的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回答。例如,分析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时,四川盆地应突出其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优势,塔里木盆地则要重点说明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才会更加切合题意,与答案吻合,提高得分率,达到“因题制宜”之目的。这样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拓展思路、融会贯通,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之目标,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摆脱“题海战术”的束缚。

五、师生共同关注审题过程,提升获取有效信息点的能力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叙述中迅速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及定量的信息,在隐性和显性的信息中迅速发现“题眼”,是试卷讲评课的重要内容。关注审题能力的培养,就地理学科而言,读图能力是关键,良好的图表分析能力可使学生在做题时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等,是准确答题的关键。例如,对试卷中各类型区域图审题的一般思路是:首先读图名理解其含义,弄清楚思考的方向;其次是看图例,包括比例尺大小和方向,弄清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第三是将图例准确地运用到区域中,审视区域图中的具体内容,观察地理事物分布、找出其规律和相互关系,由表面化的显性信息到深入挖掘其隐性信息;第四是“因图制宜”地对已获得区域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和解读,并用笔把重点信息圈起来以引起关注,帮助审题和答题。审图还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图文结合、图表互换、图图转换、运用信息等。

教师试卷讲评时与学生一起关注审题过程,可先让学生说明对试题的审题思路,教师再对其思路进行分析和纠正;也可由教师向学生展示审题过程,并说明这样审题的原因,这对提升学生答题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避免在审题中出现较大的偏差。▲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起来答题课本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冠心病人如何“动起来”
未来城市交通如何“动起来”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