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人体的第二心脏
2014-06-24闫炎
闫炎
无处不在的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主要发挥物质交换和血液调控的作用。微循环主要在毛细血管里进行,毛细血管遍布全身所有的组织和器官,其直径一般为6~9微米,而一个红细胞的直径约为8微米,恰好能容一个红细胞通过。由于毛细血管的管壁非常薄,这里是营养成分进行交换的重要场所,另外还可以通过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血液的容量。
我们都知道,人体各个器官所得到的血液是来自心脏收缩泵出的血液,但越到身体末端,血液的动能就越小,这个时候就需要靠微循环来推动血液的流动,将其运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所以,微循环通常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那么微循环的动力来自哪里呢?人体的血管有一个自律运动,也就是一种自发的运动,起到一种水泵的作用,这个主要靠血管管壁的平滑肌细胞收缩来实现。之前人们认为,毛细血管壁非常薄,它是没有平滑肌的,所以也不产生自律运动。但是后来研究发现毛细血管壁的外层有一种周细胞,它也有一定的收缩功能,可以促进血液流动。血液从微动脉进入密集的毛细血管网,在这一区域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营养成分进入各种组织细胞,人体代谢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经过物质交换之后的血液流入微静脉,再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微循环障碍”不是一种病
早期的微循环研究主要针对休克这一现象,比如失血性休克、感染性疾病导致的中毒性休克等。当人们休克的时候,手脚会变得冰凉,这就是因为这些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液量减少。这是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将血液运送到心脏、大脑等更加重要、更加需要血液的器官,从而实现调节血容量的功能。但是如果收缩的时间过长,则会导致收缩部位的器官功能受损甚至导致衰竭。所以就要通过输血或者药物扩张血管的方式来进行干预,改善局部的微循环,缓解症状。
随着对微循环研究的深入,人们慢慢意识到微循环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治疗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混淆视听的说法,比如许多保健品、营养品、护肤品的宣传语中都大张旗鼓地标明—本产品可以显着地改善微循环障碍。这种说法靠谱吗?
事实上,一个身体没有重大疾病的人,其微循环系统也基本是健康的。很多针对微循环的检测仪器的检测结果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非常大,经常是不准确的。微循环障碍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只是一种其他疾病所导致的症状。如果人体患有严重疾病的时候,可能会反映在微循环上。但是微循环障碍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只是疾病的一个表现的症状。如果单纯为了改善微循环,可以通过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来改善症状。但是原发的疾病因素如果不解除,只改善微循环障碍,对于疾病的治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我们不要迷信那些“神奇的”保健品或化妆品。一般来说,它们只是通过某种刺激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看起来是间接地改善了微循环,但是很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风险。比如某种护肤品通过药物成分来扩张血管,但这也会导致细胞间隙增大,引发面部皮肤感染等问题。
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改善微循环会使局部血液循环更好,血流量增加,局部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对于身体还是有一定好处的。既然那些保健品和营养品都不靠谱,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自身的微循环呢?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要血液流动起来,微循环的状况就会变好,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做运动。我们的身体在活动的时候会带动肌肉的运动,而肌肉与血管是交织在一起的,肌肉运动会推动血液循环加快,从而让毛细血管的血量更加充盈。比如多做一些伸展动作,针对手脚做一些局部的按摩等。
二是合理饮食。不要吃过多的油腻食品,否则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流速减慢,导致血液瘀滞。因为血管自身也需要营养成分以进行自我维护,如果血流长期瘀滞,会导致微循环内环境恶化,加重瘀滞的状况,进一步导致微循环障碍。
三是心理调节。好的心情和心态会带来良性的免疫的变化,人体的激素水平在不同的情绪之下是不同的,而激素会对血管进行调节。所以,好心情也有助于微循环的改善。
(摘自《知识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