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成为终生读者
2014-06-24孙康福
■孙康福
培养孩子成为终生读者
■孙康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30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包括朗读、默读、浏览等,也包括“高层次思维”形式,即分析、推断、综合、评估、概括和提取信息等。2011年,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组织对阅读能力的描述是∶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本中建构意义,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学校中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者群体,并进行娱乐。
立足语文课堂,提升阅读能力
课改至今,成就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从课内教学一条腿走路转变为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两条腿走路。笔者现就如何立足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见解。
课堂上,老师须不遗余力地“诱惑”孩子爱上书籍。多年实践证明,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令孩子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远比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唤起孩子对书籍的向往、热爱,就能培养孩子成为终生读者。《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学生读书的问题,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课堂上,须想尽所有的办法,令孩子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从而静心读书,成为终身的读者。于孩子而言,此时的快乐是第一位重要的。没有此刻忘我的快乐,一切教学举措都可能成为依靠压力才能维持的强制行为,形式上的维持尚且困难重重,遑论其内在效果了。教师须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语文课堂教学。课堂上具体的操作方法有∶
设置“图书漂流”。班上每位孩子从家里带上三五本喜欢读的书,写上名字,编上号码,集中放置于班级图书角。如此,既方便孩子,很容易地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更能充分地利用好这些书籍。其间可能会有书籍破损,甚至是丢失,但只要孩子们真正地读起来,并能做到坚持,这本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有家长提起,是否做读书笔记?也有老师担心,是否做出检查表,以此督促孩子每天的阅读。笔者认为,这些都有可能损害孩子们读书时此刻的快乐,阻碍其迷恋书籍的脚步。
每个星期的语文课,定期拿出一节,举行读书交流分享会。分享会上,孩子彼此分享本周所读过的书,发表感言,并朗读分享其中一两个精彩的片断。此做法,让班上孩子都相互明确∶谁在读什么书?书讲的是什么?接下来,应该跟班上哪位同学借一本书来读?如此,班级里,就一定会成为孩子们读书的天堂。
情境剧表演。搭建孩子们享受成就感的表演舞台。教师精心帮助学生将读过的精彩章节,编成情境剧,指导班上小演员排练之后,搬上班级甚至学校、社区的舞台,孩子读书的成就感,一定会在舞台上获得新的体验。雷夫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了自己班的上孩子,本来家庭条件与学习基础都很差,但却能够借助莎士比亚戏剧成长自己,并在巡回演出中,收获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从此永远地迷恋上雷夫老师的课堂,从而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得法于课内,实践并受益于课外
语文课堂,教孩子阅读的方法应一以贯之,养成良好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生活中,会产生这样的感悟∶一根绳子,再怎么用力推,绳子都是无法向前推进的。但是,如果你拉绳子,轻轻一拉,你到哪儿,它就到哪儿了。因此,做事须讲究方法,切忌一味地蛮干。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年段教学及文体教学,给出了这样的信息和定位∶低年段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为主;中年段主要对叙事性作品提出阅读理解方面的要求;高年段分文体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因此,须做到因年段施教,因文体施教。语文课堂上,身为老师,须按学生年段特点,所教文体的特点,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持之以恒,逐步养成习惯,提升能力。课堂上,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什么样的文本,面对什么样的孩子,应该如何开展教学,才能保证有效,高效。小学生以记叙,讲故事的文体居多,此时,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才能做到高效呢。让孩子掌握阅读的方法,再通过课外广泛阅读,提升阅读能力,这是语文教师殚精竭虑思考的事情。
记叙性,讲故事的文体,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教什么方法,训练些什么,现略举一二。比如,如何整体把握文本。方法应该包括列提纲,画脉络结构图等。重点段落的精读教学,课堂上老师须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品读内容与形式,边读边想象,学作批注,学会质疑等。对于不同年段,侧重点肯定是不同的。教材中同样是写人的单元,三至五年级均有涉及,但如何体现年段特点呢?教师可作以下尝试∶三年级重在抓重点段,理解人物个性特点,五年级则侧重在全篇的统筹兼顾,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表达样式,感悟人物个性特点等。教学中,教师教会孩子阅读的方法,令孩子得法于课内,然后兴致勃勃地在课外博览群书,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定会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口诵心惟,诵读积累
诵读基于朗读的基础之上。课堂上,老师巧加点拨,竭力让孩子们的朗读,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言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然后,给予充足的背诵时间,给足方法,充分地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将各种鲜活的言语样式完整地背诵下来,铭刻于心,天长日久,这些经典的言语样式,内化成能力,何愁孩子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关于诵读积累,无论是“课标”还是前人的智慧,均有表述。杜松柏在《功夫全从背诵来》中清晰地表述“一方面熟能生巧,由背诵烂熟之中得到法则;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书背熟了,辞汇自然成了,蕴藏亦一一点化,则能自成格调,不落前人窠臼,神而明之,便能达难达之情的地步了……看来,字词安顿的工夫,亦在背诵了。”由此可见,背诵的功夫,如果能在课堂内,教师肯花时间,教足方法,想足鼓励措施,让孩子亲近经典,朗读成诵,绝不是难事。这些经典的言语,日渐内化为其血肉的一部分,届时,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纵观中外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小学皆是一个人的启蒙期。小学生处于积累与储备的黄金期,最合适做的事是积累与储备,而不是本末倒置的成果展示。明末清初学者陆世仪说∶“凡人强调了十五岁以前,诵读提升个人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深,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即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于是乎,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放下了高举多年的“情智语文”大旗,打起了“重构小学语文”的攻坚战——在小学阶段,引领着孩子海量地亲近经典,诵读、积累。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悍将,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他们都是从私塾出来的饱读诗书之人,在童年的关键记忆期,诵读、积累了无数的经典,这些有血肉、鲜活的文字,不仅仅提升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更无异于精神营养品,滋养了他们的风骨,才有了他们后来大写的人生……
清代张潮《幽梦影》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在孩子的黄金记忆时期,能把经典的文字,烙于孩子的脑海,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意义深远,受益无穷。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坚守课堂,把一节节的语文课上好,努力做一名引导学生爱语文的老师,必能倾听到孩子们的生命拔节向上的声音,在教育教研路上,必是一路花香……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升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