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力”提升学生材料分析题得分能力

2014-06-24马翠敏

地理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五力荆州木材

马翠敏

一、看图说话,提升“图文转换力”

发挥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功能和作用,除常见的区域地图外,高考试题中还会出现很多不同类型图形,绝大多数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图例所反映的动态变化去解题,在试题训练中形象地称之为“看图说话”。而许多学生在做该类题目时,受传统题目所限,往往从自己大脑中已沉淀和积累的知识体系中去寻找答案,但做出的答案却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高考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试题形式?是为摆脱死记硬背的陈旧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导向,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从所给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组织语言、归纳演绎标准答案,即就题论题。

例1:拉萨河下游河谷地带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地带,目前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图1表示拉萨河下游河谷地带土地利用状况。

问题:拉萨河下游河谷地带中,面积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什么?1998—2009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什么?导致其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做这一类题目,首先应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放过每一个图例所表达的动态变化,从图中可很容易读出,面积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导致其增加的原因主要受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影响,可以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可看到,农田面积、城镇工矿用地扩大,草地面积缩小,而林地、水域、难利用和未利用地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导致其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田面积、草地面积、城镇工矿用地的变化,因此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城镇工矿用地扩大,城市化工业化的速度加快,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这些答案的得出都是通过对比图中柱状提取信息再加工和描述得出。

二、有的放矢,提炼“知识迁移力”

日常训练中要求学生审题时一方面不要漏掉信息,因为题目呈现的每一个信息设定都会成为解题关键;另一方面也不要画蛇添足添加额外信息,避免答题的错误导向,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答案。同时还要对每项信息进行知识构建,在自己大脑内存里寻找与之匹配的知识体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甄别和删选,实行知识迁移转换,排除与所给条件不匹配的选项,就能得到准确答案。做题时还要避免理解偏差而误解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明确题目设置中“问什么”,从而找到问题的结点,对症下药,做出与标准答案最相符的答案,避免答非所问。

例2:读 “中纬度某地某日河流、晨线、风向、等值线的组合图”图2,回答(1)~(2)题。

(1)该地区:

A.位于南半球 B.该日昼长夜短

C.图示河段无凌汛现象 D.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2)此时,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中国中山站出现极昼现象

B.法国马赛海滨浴场游客很少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遭遇强台风袭击

D.巴西首都四周草原一片葱绿

解析:通过题目阅读可得到信息有指向标、中纬度、河流、晨线、风向、等压线、等温线,它们是通过阅读获取的。首先通过大脑内存中“主干知识”和“知识网络”选取需要的知识体系与题目要求建立联系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图中指向标告诉图示方向;等高线虽然只有一条,但有河流流经该地区,按常理河流在地势较低的山谷中,而山谷中等高线凸向地势高处,从而结合指向标判断河流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图中等压线和风向是获得的又一个地理信息,根据风向可以判断此处气压西高东低,因为近地面风向首先决定从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气压梯度力,由于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还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因此本来的正西风偏转成西北风,这时就要提取关于地转偏向力的信息——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从而判断出此区域处于北半球中纬度;进而根据晨线的倾斜方向判断,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北半球冬半年;冬半年最冷月 0℃等温线信息说明该地区为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植被类型分别为亚热带常绿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题目解读过程分析完毕后,得出的判断结论是:第1小题选择C选项;第2小题选择C选项。

三、学以致用,提升“生活理解力”

新课程一直倡导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联系生活实际立意成为考查学以致用能力的意图。依托某一区域或某一背景,考查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特色。因此,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的学习,都需要立足生活,在生活中观察,通过视觉和思维的对接理解并解决问题。

例3:根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欧森林广布,木材资源丰富。早期木材运输有两种方法:一是浮运,主要依靠河水浮运(浮运从春季开始直至夏末,借助河流漂浮木材);二是陆运,冬季用马拉木材在积雪上滑行。

材料二: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3)。

问题:在未修公路、铁路前,M国高纬度森林的木材运往河口加工厂采用浮运,试从河流角度分析其原因。

解析:根据题目提供信息可知,北欧早期木材运输在春夏季节依靠河水进行浮运,根据生活经验可知,木材浮运的方向必须与河流流向一致才能既省力,又自流运输,问题中提到木材运输的方向是由砍伐地运输到河口,而砍伐地在高纬度,正好在河流的上中游,因此运输方向和河流流向一致。其次作为生活常识应该知道,木材不能在水中长时间浸泡,否则会虚腐,因此运输时间不能太长,河流流速要快、流程要短,中途不能受河岸河床等外界阻力;河流要平直,浮运木材需要众多河流联盟作业;河流密度要大,木材在河流中漂浮需要较强的搬运能力和浮力;河流流量要大,而且春夏浮运,是河流的汛期,符合题意。以上答案得出是从四方面多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学生做题时可能写了很多点,只是就问题的一两个方面描述,这是训练需要强调的,避免学生漏写答案。

四、丰富材料,提升“语言转述力”

在材料题目解答过程中,命题人已经给学生设置了限定的区间和范围进行试题解答。因此学生进行试题解答,不宜自己随意拓展,需要认真阅读材料,适当时甚至需要把材料中信息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转述,寻找试题解答的得分点。在目前的高考网上阅卷时,为公平客观,需要对高考参考答案进行解答和细化,一些材料语言的转述往往成为试题答案。

例4:(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问题:读古荆州部分地区示意图(图4),据图分析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

解析:题目选取《隆中对》中的一段文字作为背景材料,考查交通区位知识点,通过知识反馈可知,常见的交通联系方式主要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和管道等运输。紧扣材料落实到题目,三国时期交通方式落后,主要表现为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而我国古代的交通方式也有南船北马之说,古荆州位于长江沿岸,长江流向为东西方向,因此语言转述为,水运主要联系东西,成为吴蜀东西相连的要冲;从材料可知诸葛亮提出取荆州,再夺西蜀,可知荆州在蜀国之东,而蜀国自古以来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是由于蜀国位于山区,因此荆州扼西部山区东出口,从图中信息可知西部的山地与东部的湖沼阻碍了南北的联系,使荆州成为南北交通要道,而南北方向主要是陆路交通,因此成为一个交通枢纽和节点及军事要塞。在2009年甘肃省高考阅卷中,由于学生语言转述能力差,这道题目相对得分较低,把材料中的“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作为答案进行给分。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圈点关键词,转述语言,避免答案常规条框,才能写出既与题目要求相符,又比较丰满的答案,保证高得分率。

本文系张掖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成果之一。

一、看图说话,提升“图文转换力”

发挥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功能和作用,除常见的区域地图外,高考试题中还会出现很多不同类型图形,绝大多数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图例所反映的动态变化去解题,在试题训练中形象地称之为“看图说话”。而许多学生在做该类题目时,受传统题目所限,往往从自己大脑中已沉淀和积累的知识体系中去寻找答案,但做出的答案却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高考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试题形式?是为摆脱死记硬背的陈旧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导向,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从所给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组织语言、归纳演绎标准答案,即就题论题。

例1:拉萨河下游河谷地带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地带,目前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图1表示拉萨河下游河谷地带土地利用状况。

问题:拉萨河下游河谷地带中,面积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什么?1998—2009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什么?导致其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做这一类题目,首先应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放过每一个图例所表达的动态变化,从图中可很容易读出,面积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导致其增加的原因主要受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影响,可以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可看到,农田面积、城镇工矿用地扩大,草地面积缩小,而林地、水域、难利用和未利用地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导致其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田面积、草地面积、城镇工矿用地的变化,因此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城镇工矿用地扩大,城市化工业化的速度加快,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这些答案的得出都是通过对比图中柱状提取信息再加工和描述得出。

二、有的放矢,提炼“知识迁移力”

日常训练中要求学生审题时一方面不要漏掉信息,因为题目呈现的每一个信息设定都会成为解题关键;另一方面也不要画蛇添足添加额外信息,避免答题的错误导向,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答案。同时还要对每项信息进行知识构建,在自己大脑内存里寻找与之匹配的知识体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甄别和删选,实行知识迁移转换,排除与所给条件不匹配的选项,就能得到准确答案。做题时还要避免理解偏差而误解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明确题目设置中“问什么”,从而找到问题的结点,对症下药,做出与标准答案最相符的答案,避免答非所问。

例2:读 “中纬度某地某日河流、晨线、风向、等值线的组合图”图2,回答(1)~(2)题。

(1)该地区:

A.位于南半球 B.该日昼长夜短

C.图示河段无凌汛现象 D.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2)此时,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中国中山站出现极昼现象

B.法国马赛海滨浴场游客很少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遭遇强台风袭击

D.巴西首都四周草原一片葱绿

解析:通过题目阅读可得到信息有指向标、中纬度、河流、晨线、风向、等压线、等温线,它们是通过阅读获取的。首先通过大脑内存中“主干知识”和“知识网络”选取需要的知识体系与题目要求建立联系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图中指向标告诉图示方向;等高线虽然只有一条,但有河流流经该地区,按常理河流在地势较低的山谷中,而山谷中等高线凸向地势高处,从而结合指向标判断河流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图中等压线和风向是获得的又一个地理信息,根据风向可以判断此处气压西高东低,因为近地面风向首先决定从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气压梯度力,由于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还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因此本来的正西风偏转成西北风,这时就要提取关于地转偏向力的信息——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从而判断出此区域处于北半球中纬度;进而根据晨线的倾斜方向判断,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北半球冬半年;冬半年最冷月 0℃等温线信息说明该地区为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植被类型分别为亚热带常绿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题目解读过程分析完毕后,得出的判断结论是:第1小题选择C选项;第2小题选择C选项。

三、学以致用,提升“生活理解力”

新课程一直倡导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联系生活实际立意成为考查学以致用能力的意图。依托某一区域或某一背景,考查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特色。因此,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的学习,都需要立足生活,在生活中观察,通过视觉和思维的对接理解并解决问题。

例3:根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欧森林广布,木材资源丰富。早期木材运输有两种方法:一是浮运,主要依靠河水浮运(浮运从春季开始直至夏末,借助河流漂浮木材);二是陆运,冬季用马拉木材在积雪上滑行。

材料二: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3)。

问题:在未修公路、铁路前,M国高纬度森林的木材运往河口加工厂采用浮运,试从河流角度分析其原因。

解析:根据题目提供信息可知,北欧早期木材运输在春夏季节依靠河水进行浮运,根据生活经验可知,木材浮运的方向必须与河流流向一致才能既省力,又自流运输,问题中提到木材运输的方向是由砍伐地运输到河口,而砍伐地在高纬度,正好在河流的上中游,因此运输方向和河流流向一致。其次作为生活常识应该知道,木材不能在水中长时间浸泡,否则会虚腐,因此运输时间不能太长,河流流速要快、流程要短,中途不能受河岸河床等外界阻力;河流要平直,浮运木材需要众多河流联盟作业;河流密度要大,木材在河流中漂浮需要较强的搬运能力和浮力;河流流量要大,而且春夏浮运,是河流的汛期,符合题意。以上答案得出是从四方面多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学生做题时可能写了很多点,只是就问题的一两个方面描述,这是训练需要强调的,避免学生漏写答案。

四、丰富材料,提升“语言转述力”

在材料题目解答过程中,命题人已经给学生设置了限定的区间和范围进行试题解答。因此学生进行试题解答,不宜自己随意拓展,需要认真阅读材料,适当时甚至需要把材料中信息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转述,寻找试题解答的得分点。在目前的高考网上阅卷时,为公平客观,需要对高考参考答案进行解答和细化,一些材料语言的转述往往成为试题答案。

例4:(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问题:读古荆州部分地区示意图(图4),据图分析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

解析:题目选取《隆中对》中的一段文字作为背景材料,考查交通区位知识点,通过知识反馈可知,常见的交通联系方式主要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和管道等运输。紧扣材料落实到题目,三国时期交通方式落后,主要表现为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而我国古代的交通方式也有南船北马之说,古荆州位于长江沿岸,长江流向为东西方向,因此语言转述为,水运主要联系东西,成为吴蜀东西相连的要冲;从材料可知诸葛亮提出取荆州,再夺西蜀,可知荆州在蜀国之东,而蜀国自古以来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是由于蜀国位于山区,因此荆州扼西部山区东出口,从图中信息可知西部的山地与东部的湖沼阻碍了南北的联系,使荆州成为南北交通要道,而南北方向主要是陆路交通,因此成为一个交通枢纽和节点及军事要塞。在2009年甘肃省高考阅卷中,由于学生语言转述能力差,这道题目相对得分较低,把材料中的“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作为答案进行给分。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圈点关键词,转述语言,避免答案常规条框,才能写出既与题目要求相符,又比较丰满的答案,保证高得分率。

本文系张掖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成果之一。

一、看图说话,提升“图文转换力”

发挥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功能和作用,除常见的区域地图外,高考试题中还会出现很多不同类型图形,绝大多数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图例所反映的动态变化去解题,在试题训练中形象地称之为“看图说话”。而许多学生在做该类题目时,受传统题目所限,往往从自己大脑中已沉淀和积累的知识体系中去寻找答案,但做出的答案却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高考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试题形式?是为摆脱死记硬背的陈旧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导向,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从所给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组织语言、归纳演绎标准答案,即就题论题。

例1:拉萨河下游河谷地带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地带,目前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图1表示拉萨河下游河谷地带土地利用状况。

问题:拉萨河下游河谷地带中,面积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什么?1998—2009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什么?导致其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做这一类题目,首先应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放过每一个图例所表达的动态变化,从图中可很容易读出,面积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导致其增加的原因主要受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影响,可以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可看到,农田面积、城镇工矿用地扩大,草地面积缩小,而林地、水域、难利用和未利用地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导致其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田面积、草地面积、城镇工矿用地的变化,因此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城镇工矿用地扩大,城市化工业化的速度加快,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这些答案的得出都是通过对比图中柱状提取信息再加工和描述得出。

二、有的放矢,提炼“知识迁移力”

日常训练中要求学生审题时一方面不要漏掉信息,因为题目呈现的每一个信息设定都会成为解题关键;另一方面也不要画蛇添足添加额外信息,避免答题的错误导向,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答案。同时还要对每项信息进行知识构建,在自己大脑内存里寻找与之匹配的知识体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甄别和删选,实行知识迁移转换,排除与所给条件不匹配的选项,就能得到准确答案。做题时还要避免理解偏差而误解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明确题目设置中“问什么”,从而找到问题的结点,对症下药,做出与标准答案最相符的答案,避免答非所问。

例2:读 “中纬度某地某日河流、晨线、风向、等值线的组合图”图2,回答(1)~(2)题。

(1)该地区:

A.位于南半球 B.该日昼长夜短

C.图示河段无凌汛现象 D.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2)此时,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中国中山站出现极昼现象

B.法国马赛海滨浴场游客很少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遭遇强台风袭击

D.巴西首都四周草原一片葱绿

解析:通过题目阅读可得到信息有指向标、中纬度、河流、晨线、风向、等压线、等温线,它们是通过阅读获取的。首先通过大脑内存中“主干知识”和“知识网络”选取需要的知识体系与题目要求建立联系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图中指向标告诉图示方向;等高线虽然只有一条,但有河流流经该地区,按常理河流在地势较低的山谷中,而山谷中等高线凸向地势高处,从而结合指向标判断河流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图中等压线和风向是获得的又一个地理信息,根据风向可以判断此处气压西高东低,因为近地面风向首先决定从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气压梯度力,由于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还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因此本来的正西风偏转成西北风,这时就要提取关于地转偏向力的信息——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从而判断出此区域处于北半球中纬度;进而根据晨线的倾斜方向判断,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北半球冬半年;冬半年最冷月 0℃等温线信息说明该地区为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植被类型分别为亚热带常绿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题目解读过程分析完毕后,得出的判断结论是:第1小题选择C选项;第2小题选择C选项。

三、学以致用,提升“生活理解力”

新课程一直倡导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联系生活实际立意成为考查学以致用能力的意图。依托某一区域或某一背景,考查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特色。因此,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的学习,都需要立足生活,在生活中观察,通过视觉和思维的对接理解并解决问题。

例3:根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欧森林广布,木材资源丰富。早期木材运输有两种方法:一是浮运,主要依靠河水浮运(浮运从春季开始直至夏末,借助河流漂浮木材);二是陆运,冬季用马拉木材在积雪上滑行。

材料二: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3)。

问题:在未修公路、铁路前,M国高纬度森林的木材运往河口加工厂采用浮运,试从河流角度分析其原因。

解析:根据题目提供信息可知,北欧早期木材运输在春夏季节依靠河水进行浮运,根据生活经验可知,木材浮运的方向必须与河流流向一致才能既省力,又自流运输,问题中提到木材运输的方向是由砍伐地运输到河口,而砍伐地在高纬度,正好在河流的上中游,因此运输方向和河流流向一致。其次作为生活常识应该知道,木材不能在水中长时间浸泡,否则会虚腐,因此运输时间不能太长,河流流速要快、流程要短,中途不能受河岸河床等外界阻力;河流要平直,浮运木材需要众多河流联盟作业;河流密度要大,木材在河流中漂浮需要较强的搬运能力和浮力;河流流量要大,而且春夏浮运,是河流的汛期,符合题意。以上答案得出是从四方面多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学生做题时可能写了很多点,只是就问题的一两个方面描述,这是训练需要强调的,避免学生漏写答案。

四、丰富材料,提升“语言转述力”

在材料题目解答过程中,命题人已经给学生设置了限定的区间和范围进行试题解答。因此学生进行试题解答,不宜自己随意拓展,需要认真阅读材料,适当时甚至需要把材料中信息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转述,寻找试题解答的得分点。在目前的高考网上阅卷时,为公平客观,需要对高考参考答案进行解答和细化,一些材料语言的转述往往成为试题答案。

例4:(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问题:读古荆州部分地区示意图(图4),据图分析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

解析:题目选取《隆中对》中的一段文字作为背景材料,考查交通区位知识点,通过知识反馈可知,常见的交通联系方式主要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和管道等运输。紧扣材料落实到题目,三国时期交通方式落后,主要表现为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而我国古代的交通方式也有南船北马之说,古荆州位于长江沿岸,长江流向为东西方向,因此语言转述为,水运主要联系东西,成为吴蜀东西相连的要冲;从材料可知诸葛亮提出取荆州,再夺西蜀,可知荆州在蜀国之东,而蜀国自古以来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是由于蜀国位于山区,因此荆州扼西部山区东出口,从图中信息可知西部的山地与东部的湖沼阻碍了南北的联系,使荆州成为南北交通要道,而南北方向主要是陆路交通,因此成为一个交通枢纽和节点及军事要塞。在2009年甘肃省高考阅卷中,由于学生语言转述能力差,这道题目相对得分较低,把材料中的“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作为答案进行给分。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圈点关键词,转述语言,避免答案常规条框,才能写出既与题目要求相符,又比较丰满的答案,保证高得分率。

本文系张掖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五力荆州木材
优秀的教师应有“五力”
数字说
盖房子
国际热带木材市场
基层干部要着力提高“五力”
彰显“五力”,提升课题研究质量
筋骨强 腰身壮
以“五力”提升强基层基础
易中天为刘备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