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考新角度探析

2014-06-24牛民吉

地理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寒潮冷空气灾害

牛民吉

一、新闻材料

美国明尼苏达州当地时间2014年1月6日的最低气温降到零下48℃,寒潮席卷美国约50个城市,导致至少21人死亡,造成了大面积停电、交通瘫痪,4 300余架次航班被迫取消,经济损失约50亿美元。据报道,本次强大的北极冷空气席卷美国,从蒙大拿州到马里兰州绝大部分地区都将遭遇这股寒流,甚至创20年来最低气温。相比之下,南极和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的气温却为零下33℃左右。

二、原因解读

美国这次极端寒冷天气和“极地涡旋”与地形有很大关系。“极地涡旋”(polar vortex)是这次寒冷天气的罪魁祸首,它是冬季位于南北极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大规模、持久性高空冷性涡流气旋。一般情况下,北极涡旋将寒流锁定在北极及高纬度地区,而这次却南下袭击了中低纬度地区(上次极地涡旋出现在1985年1月21日美国的缅因州)。美国东西部地区有高大的南北纵向走势的山脉,中部却是广袤的大平原,北部更有著名的五大湖,寒流从北极一路南下直抵南端的墨西哥湾,其间没有遭遇任何地形阻挡,因此造成大幅度、大范围气温骤降现象(图1)。

三、备考透视

地理新课程改革强调的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于地形与气温而言,高考试题比较关注地势高低影响气温高低或山脉走势影响等温线弯曲等常规考点,但近几年命题方向在悄悄发生改变,比较贴近生活且更加关注地形与气温关系的实用性探究。如2013年福建卷“自然灾害”选做题(案例1)与美国的极端寒冷天气一样都属于“地形—冷—人类活动”的地理生活化探究性问题;2013年全国新课标试卷I第36题(案例2)则是关于“地形—热—人类活动”的一系列“同理不同象”的地理实用性探究性问题。

案例Ⅰ:图2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思路分析:本题属于“地形—冷—人类活动”模式,考查学生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对我国而言,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东西走向的山脉虽然能对寒潮南下起到很大的阻挡作用,但冬季冷空气往往在山体北侧大量堆积导致降温幅度大、灾害严重,而山体南侧由于阻挡作用和焚风效应则相对温暖,灾害不大。本题立意于此,第一问设计冷冻灾害的影响和成因,考查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区域性地理要素变因的分析能力。第二问涉及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防灾减灾的宣传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关注学生对冷冻灾害下人类合理活动的认识。

同类命题点有:冬季贵阳在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下的冷气团一侧,气温较低;我国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使得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上不去;四川盆地由于周围大山阻挡,寒潮很难侵入;冬季山东半岛北部的烟台比南部的青岛要寒冷等地理现象。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较低。(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和推广耐寒品种。

案例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3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3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

思路分析:本题属于“地形—热—人类活动”模式,也关注学生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具体而言冬季攀枝花北部的山地能够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加上攀枝花地处西北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致使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所以1月份气温较高。冬季,攀枝花地处相对闭塞的谷地,风速受山脉阻挡而减弱,因而1月份攀枝花风力较小,加上焚风效应使得气温偏高、天气较稳定、晴天较多;夏季,攀枝花就如我国四大火炉城市之一的重庆市,因为河谷地带的焚风效应加大其炎热程度。最后一问是人地关系的分析,考查学生攀枝花是否可以打造“避寒之都”的辨析能力(略)。

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它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四、跟进反思

高考试题往往对地理热点或生活常见的地理事象进行设计,通过文字材料、数据、表格或图幅创设新颖的地理情境,依据地理新课程理念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领学生高考备考时,切记不要把地理热点以新闻时事的形式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应带领学生像设计高考试题一样对其做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基本素养。

一、新闻材料

美国明尼苏达州当地时间2014年1月6日的最低气温降到零下48℃,寒潮席卷美国约50个城市,导致至少21人死亡,造成了大面积停电、交通瘫痪,4 300余架次航班被迫取消,经济损失约50亿美元。据报道,本次强大的北极冷空气席卷美国,从蒙大拿州到马里兰州绝大部分地区都将遭遇这股寒流,甚至创20年来最低气温。相比之下,南极和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的气温却为零下33℃左右。

二、原因解读

美国这次极端寒冷天气和“极地涡旋”与地形有很大关系。“极地涡旋”(polar vortex)是这次寒冷天气的罪魁祸首,它是冬季位于南北极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大规模、持久性高空冷性涡流气旋。一般情况下,北极涡旋将寒流锁定在北极及高纬度地区,而这次却南下袭击了中低纬度地区(上次极地涡旋出现在1985年1月21日美国的缅因州)。美国东西部地区有高大的南北纵向走势的山脉,中部却是广袤的大平原,北部更有著名的五大湖,寒流从北极一路南下直抵南端的墨西哥湾,其间没有遭遇任何地形阻挡,因此造成大幅度、大范围气温骤降现象(图1)。

三、备考透视

地理新课程改革强调的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于地形与气温而言,高考试题比较关注地势高低影响气温高低或山脉走势影响等温线弯曲等常规考点,但近几年命题方向在悄悄发生改变,比较贴近生活且更加关注地形与气温关系的实用性探究。如2013年福建卷“自然灾害”选做题(案例1)与美国的极端寒冷天气一样都属于“地形—冷—人类活动”的地理生活化探究性问题;2013年全国新课标试卷I第36题(案例2)则是关于“地形—热—人类活动”的一系列“同理不同象”的地理实用性探究性问题。

案例Ⅰ:图2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思路分析:本题属于“地形—冷—人类活动”模式,考查学生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对我国而言,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东西走向的山脉虽然能对寒潮南下起到很大的阻挡作用,但冬季冷空气往往在山体北侧大量堆积导致降温幅度大、灾害严重,而山体南侧由于阻挡作用和焚风效应则相对温暖,灾害不大。本题立意于此,第一问设计冷冻灾害的影响和成因,考查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区域性地理要素变因的分析能力。第二问涉及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防灾减灾的宣传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关注学生对冷冻灾害下人类合理活动的认识。

同类命题点有:冬季贵阳在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下的冷气团一侧,气温较低;我国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使得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上不去;四川盆地由于周围大山阻挡,寒潮很难侵入;冬季山东半岛北部的烟台比南部的青岛要寒冷等地理现象。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较低。(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和推广耐寒品种。

案例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3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3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

思路分析:本题属于“地形—热—人类活动”模式,也关注学生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具体而言冬季攀枝花北部的山地能够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加上攀枝花地处西北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致使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所以1月份气温较高。冬季,攀枝花地处相对闭塞的谷地,风速受山脉阻挡而减弱,因而1月份攀枝花风力较小,加上焚风效应使得气温偏高、天气较稳定、晴天较多;夏季,攀枝花就如我国四大火炉城市之一的重庆市,因为河谷地带的焚风效应加大其炎热程度。最后一问是人地关系的分析,考查学生攀枝花是否可以打造“避寒之都”的辨析能力(略)。

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它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四、跟进反思

高考试题往往对地理热点或生活常见的地理事象进行设计,通过文字材料、数据、表格或图幅创设新颖的地理情境,依据地理新课程理念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领学生高考备考时,切记不要把地理热点以新闻时事的形式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应带领学生像设计高考试题一样对其做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基本素养。

一、新闻材料

美国明尼苏达州当地时间2014年1月6日的最低气温降到零下48℃,寒潮席卷美国约50个城市,导致至少21人死亡,造成了大面积停电、交通瘫痪,4 300余架次航班被迫取消,经济损失约50亿美元。据报道,本次强大的北极冷空气席卷美国,从蒙大拿州到马里兰州绝大部分地区都将遭遇这股寒流,甚至创20年来最低气温。相比之下,南极和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的气温却为零下33℃左右。

二、原因解读

美国这次极端寒冷天气和“极地涡旋”与地形有很大关系。“极地涡旋”(polar vortex)是这次寒冷天气的罪魁祸首,它是冬季位于南北极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大规模、持久性高空冷性涡流气旋。一般情况下,北极涡旋将寒流锁定在北极及高纬度地区,而这次却南下袭击了中低纬度地区(上次极地涡旋出现在1985年1月21日美国的缅因州)。美国东西部地区有高大的南北纵向走势的山脉,中部却是广袤的大平原,北部更有著名的五大湖,寒流从北极一路南下直抵南端的墨西哥湾,其间没有遭遇任何地形阻挡,因此造成大幅度、大范围气温骤降现象(图1)。

三、备考透视

地理新课程改革强调的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于地形与气温而言,高考试题比较关注地势高低影响气温高低或山脉走势影响等温线弯曲等常规考点,但近几年命题方向在悄悄发生改变,比较贴近生活且更加关注地形与气温关系的实用性探究。如2013年福建卷“自然灾害”选做题(案例1)与美国的极端寒冷天气一样都属于“地形—冷—人类活动”的地理生活化探究性问题;2013年全国新课标试卷I第36题(案例2)则是关于“地形—热—人类活动”的一系列“同理不同象”的地理实用性探究性问题。

案例Ⅰ:图2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思路分析:本题属于“地形—冷—人类活动”模式,考查学生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对我国而言,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东西走向的山脉虽然能对寒潮南下起到很大的阻挡作用,但冬季冷空气往往在山体北侧大量堆积导致降温幅度大、灾害严重,而山体南侧由于阻挡作用和焚风效应则相对温暖,灾害不大。本题立意于此,第一问设计冷冻灾害的影响和成因,考查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区域性地理要素变因的分析能力。第二问涉及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防灾减灾的宣传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关注学生对冷冻灾害下人类合理活动的认识。

同类命题点有:冬季贵阳在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下的冷气团一侧,气温较低;我国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使得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上不去;四川盆地由于周围大山阻挡,寒潮很难侵入;冬季山东半岛北部的烟台比南部的青岛要寒冷等地理现象。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较低。(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和推广耐寒品种。

案例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3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3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

思路分析:本题属于“地形—热—人类活动”模式,也关注学生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具体而言冬季攀枝花北部的山地能够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加上攀枝花地处西北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致使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所以1月份气温较高。冬季,攀枝花地处相对闭塞的谷地,风速受山脉阻挡而减弱,因而1月份攀枝花风力较小,加上焚风效应使得气温偏高、天气较稳定、晴天较多;夏季,攀枝花就如我国四大火炉城市之一的重庆市,因为河谷地带的焚风效应加大其炎热程度。最后一问是人地关系的分析,考查学生攀枝花是否可以打造“避寒之都”的辨析能力(略)。

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它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四、跟进反思

高考试题往往对地理热点或生活常见的地理事象进行设计,通过文字材料、数据、表格或图幅创设新颖的地理情境,依据地理新课程理念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领学生高考备考时,切记不要把地理热点以新闻时事的形式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应带领学生像设计高考试题一样对其做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基本素养。

猜你喜欢

寒潮冷空气灾害
简述寒潮
超级秀场 寒潮来袭
盼 归
冷空气小怪兽来了
关于冷空气的八个真相
冷空气从何而来
灾害肆虐
冬日暖暖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2016年寒潮来袭,湿冻模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