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创业人
2014-06-24唐颖岑
唐颖岑
2013年的初夏,巴黎照旧是温暖舒爽的斯堪的纳维亚气候,街头熙熙攘攘,市区大街小巷商业街周日照例关张,悠闲的节奏在游客们看来,一切都是浪漫不紊。而我正忙于自己的创业项目:团队、培训、各种大会小会……与我同样忙碌的还有张、万俊和姜志安,我们的相遇是从“全法学人创新创业大赛”开始的。
那天下午是一场“全法学人创新创业大赛”的赛前培训,午后雨前的空气稍显闷热,在Chatelet附近的中餐馆,二楼的一个大包间被改成了会议室,40多个观众席位把屋子挤得满满当当,报名的、没报名的创业者陆续签到,屋子只剩下边上的走道可以活动。屋内没有空调,李天伦打开了窗户,街上的车流声立刻窜了进来,他只好把窗户关小些。李天伦是法国海外留学人员创业者协会会长,“全法学人创新创业大赛”是法国海外留学人员创业者协会每年举办的活动,这已经是他第2年主持赛前培训,也是“全法学人创新创业大赛”举行的第5个年头。这次培训邀请到了律师、工程师、咨询师等资深行业评审向参赛者介绍项目管理、知识产权和财务技术。立柱电扇不断摆头吹着室内的50多人,空气里弥漫着激情和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向往。
姜志安原本是一名电信工程师,是华中科技大学与巴黎十一大合作项目的第一批交流生,毕业后在法国顺利找到了工作,从巴黎去了雷恩上班2年,然而他逐渐厌倦优渥的办公环境,天性的使命感驱使他回到巴黎做自己喜欢的事——茶文化的创业。每次跟他聊天,无论在电话里,在地铁站,还是网上邮件,最后他都将各种话题切换到钟爱的茶文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2013年从春天到冬天,我参加或者偶遇了他办的几次活动,活动合作人员有法国科学院的大教授、茶叶店的美丽老板娘、会说中文的法国人、MBA职业经理……令人不得不惊叹于他的团队组织能力。“我要把茶文化做成法国的酒文化!”志安常常这样说。也许,这就是他保持创业精力充沛的源动力。1855年,法国在波尔多开始形成一套极其完善的分级制度,体现了红酒产地的历史渊源、红酒贸易和酒庄发展脉络,当地人甚至誓死抗争分级制度的某些不合理条款,促进了红酒分级制度的有序发展。志安讲到这些,想到中国的茶叶,想到茶圣陆羽,想到国际茶商在中国的成功经营,往往变得激情澎湃:“为什么中国就没有自己的国际茶叶品牌呢?”他往来中国内地和欧美,拜访茶农、茶加工企业,福建武夷山、杭州西湖和安徽茶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美国看到满大街的星巴克,他沉思“茶巴克”的可能;巴黎的图书馆里,有关红酒文化和品牌管理的资料,成了他最好的精神食粮,废寝忘食……
万俊的项目叫“巴黎宠物自助导航导游器”。初闻万俊是在“全法学人创新创业大赛”的复赛名单上,心想这名字背后说不定是个爱好移动电玩的科技新贵高富帅,见了真人,原来是个说话温婉的上海女生,常常见她在开会间隙捧着电脑,细心思索或规划着项目细节。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万俊在建筑设计所干了2年,又在巴黎的CREAPOLE高等艺术设计及管理学校念完产业工业设计的硕士。硕士毕业设计的内容是开发一款移动的电子导航设备,带她做设计的导师来了3个,都是学校和工业界的前辈,对万俊的毕业设计项目赞不绝口,多个评价指标都给了优秀,最后万俊顺理成章地拿了优秀毕业设计大奖。毕业后的几年,万俊的设计事业发展得稳稳当当,结婚生子,按部就班。转眼到了2013年,看到有“全法学人创新创业大赛”和“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的心愿又浮上心来,就将当年的毕业设计作品做了深度优化,组团队,写程序,开发市场客户,一路挺进创业大赛复赛;年底回到广州参加“春晖杯”创业大赛的3天活动,就遇上了同行业的天使投资人来谈合作。跟万俊聊天,只感觉一切都是波澜不惊,水到渠成,背后持之以恒的努力都化为默默的耕作,勤奋的劲头已是过眼笔墨,刻上心头,不经意间成了创业历程的种种点缀。
见到张,是在认识他的团队合伙人朱琪之后的事情。朱琪是巴黎学生组织AFCP协会的主席,我们在上海交大和巴黎九大都是校友,也就接触得多起来。朱琪做过IT咨询,自己创过业,最终加入张的“博艺咨询公司”参与文博艺术的项目开发。俗话说:善将将者,王者也。对于能将朱琪者,我好生好奇,特地到“博艺”的办公室一探究竟。办公室在巴黎一所200多年历史的展馆5楼,大楼红门高墙,外观古典得不行,进门却是高端大气的电梯和刷了抽象线条的白墙,还有乒乓球桌——现代和古典结合得天衣无缝,就像“博艺”给我的感觉:纵横古今,跨越中西。在5楼的办公室里,我又遇到团队的第3名合伙人朱元锴。3个男生互相开着玩笑,张老成,朱琪周密,还有朱元锴的机智。聊了一会儿才知道,朱元锴也并非文博行业科班出身。朱琪和元锴两个自称“文盲”的人在一次头脑风暴之后与团队另外5个人共同决定放弃自己的项目,追随张的理想,因为只有“他的想法挑不出刺儿”。朱元锴将此归结为“两个B型血与一个O型血的互补组合”——O型血的人适合做领导,B型血有着充沛的执行力。而张看中的是其他2位合伙人在他们各自领域积累的经验,这能为不同行业背景的客户开发更多附加值,“不看重他们所学的专业背景”。
张到法国8年,在巴黎十三大拿了“艺术史”和“策展”2个专业的硕士,并且从学生时代起就以自由职业人的形式在文博行业中翱翔。与其说“博艺”是一个创业项目,更不如说这是张实践多年的一项事业。顺应国内经济大背景的升腾,文博行业逐渐发展为“展览”、“教育培训”、“文化商务咨询”等多个细分市场,张在其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最近几年由单枪匹马转向团队作战,他将此称为“不同发展阶段实现不同层次的执行力。在不同的时间点转化出不同的服务,把‘博艺打造成迎合中法两地市场需求的艺术及其衍生品的平台”。在他看来,文博行业是“过于个性化的行业”,朱琪的到来为“博艺”带来咨询公司的经验,将文化服务的过程产品化,实现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文博产业顺应市场的发展,为文化服务的形式带来无限新的可能,这时候如果将整个服务体系化,多角度去迎合客户的综合需求,可以有服务形式的创新,取得更多市场。现在,“博艺”的口碑已经在客户间口耳相传,获得认可,这为“博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更大舞台。
在张的言语间,我看到的是一张缜密规划的创业蓝图和对时代、对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坚定信念。又想到万俊的“巴黎宠物”和姜志安的茶文化梦想,巴黎于我而言不再仅仅是一座浪漫的城市,这里承载着中国留法学人的梦想,有我们对现实生活、对未来人生的憧憬。我们在这里创业,以踏实的脚步,踩出一条勇气和毅力的道路,一路撒下灿烂的音符,共享彼此人生的喜悦与收获。(作者系AECEE中欧环境科技创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2012年毕业于巴黎第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