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不要让公共政策缺位

2014-06-23翟宝辉

经济 2014年6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城镇城镇化

翟宝辉

目前,城镇化存在着误读,有人说城镇化就是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就意味着投资建设。但笔者认为,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城镇化也并不意味着投资建设。

首先,“土地城镇化”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大家都明白城镇化是人的事儿,和土地有关系,但肯定没有拿土地面积计算城镇化的逻辑。如果有时间读读《法国城市规划40年》,你一定会理解城市综合开发是全球城市建设的唯一选择。城市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低价土地资源才会大大增值,再通过设施平台上的各类活动的收益回补基础设施的投入。最近我去地方调研,跟一些中等城市领导算了一笔账,大约一平方公里需要投入10亿元人民币才能变成建成区。如果算上地铁的投入,这个数字要冲向20亿元,因此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熟化成本应在20亿元以上。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算账,是否应该对中国特殊的土地征用制度另眼相看了呢?

我们总说中国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就业,总共有2.5亿农民从事非农产业。而这些都是由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平台的城市来支撑的。但是各个地方政府不欢迎2.5亿农民定居落户。其深层次矛盾不是城镇化本身所致,而是公共政策缺位使然。户籍是所有公共政策的基础,换句话说,每个中国人的身份信息是否唯一可识别是推出各项公共政策的基础,社保需要它,买房需要它,驾照需要它,就业需要它,创业需要它,走出去也需要它,这难道不足以构成城镇化的基础?与此相应的地籍呢?土地流转、宅基地置换、土地交易、开发权奖励、房屋交易都需要它。没有这些基础,各个地方政府想欢迎2.5亿农民定居落户都无从下手。

其次,城镇化不等于投资建设。在现行政绩观的指引下,几乎所有地方政府都把城镇化看作加快城市建设的大好时机,所以才出现了“新大洋奇”,就是见了旧的就拆、千方百计求大、凡是中国的都换、不怪不要,这就出现了不仅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还拆了民国的、晚清的,不仅有了亚洲第一长大桥,还有了亚洲第一高佛像,不仅搬进了西方教堂,还拆了旧政府盖五角大楼,不仅有了大裤衩,还有了裤裆楼、水煮蛋。实际上这样的快速建设与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

城镇化既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逐步转移的过程,也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的过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认为城镇化就是加快城市建设的过程是正确的。但仅仅基于政绩的城市建设必然偏离正确的轨道。所以城镇化是否等于投资建设要看投资方向,在大规模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了、完善了,城镇化进程就会加快。而一些城市盲目照搬照抄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模式,出现了大广场、大马路、摩天大楼、会展中心、大中心公园绿地和景观工程,造成产业基础薄弱、财政入不敷出,甚至不惜举债铺摊子,这就值得高层反思。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城镇城镇化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