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做一个有特点的教师
2014-06-23王兆平
王兆平
新时期以来,我们学校继承历史传统,逐步形成了“我能”的教风。其意表明我们的教师有更大的能力去教学、去行事,激励大家能者居之,能者为之,践行“能者为师”的思想,追求“能者无双”的境界。“我能”的具体指向就是每一位教师要努力挖掘潜能、具有特点,进而发挥自己的潜能、特点,培养学生的特长,丰富学校的特色,赢得更多的精彩,更好的成功。
一、能者居之——起点高,才能至更高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只要不断学习与研究,实践与历练,就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可能评不上特级教师、成为不了名教师,但完全可以做一个有特点的教师。据此,我们想方设法促进教师努力以“能者”居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教有思想,教有所长。
建设高的目标平台,引领教师有特点的发展。设立一个高目标,就等于实现了目标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教师“最近发展区”目标就是成为合格教师的基础上,努力做一个有特点的教师。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用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管理目标,引领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岗位目标,进一步调整个人发展目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确定近期的目标、发展的目标和期待的目标,引领教师积极向上,着力前行,从有特点地发展走向专业发展。于是,我们学校总体拟订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计划》,教师也每三年制订一个周期的个人成长计划,并与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
打造实的专业平台,为教师发挥特点提供动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我们根据学校自有的教师结构情况,把教师分为首席教师、骨干教师和合格教师三种团队,分模块管理,分梯次引领,分能级推进。建设学科课程基地,成立“名师工作室”,推行“首席教师制”,实施“青蓝工程”,期望教师专业上或能形成技能熟练模式,或能形成反思性实践模式,长处更加突出,特点更为鲜明。并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推动各个层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平台,鼓励教师更高水平有特点地发展。教师的发展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对其评价也应该是动态的、多元化的、发展性的。新时期的评价机制核心内容为考核和鼓励,从评价方式、评价方法以及评价主体等多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重点指向发展性评价和合作性评价。即重在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重在与同事、与学生、与学校合力共进、合作共赢等诸多方面。例如,就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设计和使用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和《课堂教学观察检核表》。就是供大家听课用的笔记,栏目也设计为“教与学特色过程”“听课随想”和“总体评价意见”等。
蔡元培先生说过,有特点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我们所说的“能者居之”,就是要求教师教育理念新、教学水平高和教研能力强,有担当的高素质和真本领,为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发展而有特点地发展,以至更多教师的“能者”形成合力,更多“能者”型教师形成团队,彰显“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赢得更广泛的发展和成功。
二、能者多劳——有所能,尽其所有能
能者多劳,其意为能干的人多劳累一些,常用来劝勉或赞赏能力强的人多承担工作。诚然,长期以来我们正是重视形成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给能干的教师以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并且凸现过程中的按劳分配、终端性的优绩优酬,促进他们领跑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研,使学校整体加快步伐向前发展。
量化出中层干部、班主任,努力践行“班之为战”的教育思想。就是各个教学班级为基层组织,一个班级的任课教师由班主任牵头,集体运行,共同担当。年级则是“块”上的整体调控,协调管理。其中的班主任、年级主任,每学年都得接受学校多维度的“表式”量化,这就是既看起点,又比进步;既看竞争中的合作度,又看合作中的竞争力;既看过程管理的一招一式,又看最终结果的一屏一幕。这样以三年一届学生为一个周期,不断量化考核,不断优胜劣汰,由班级到年级再到学校,不仅涌现出更多的“能者”,而且“能者”的层次和水平又在“多劳”中不断攀升。
考评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认真落实“科之为战”的教学策略。学校教学有十多门必修和选修学科,三个年级的备课组是其基本单位,又由学科备课组形成整体学科教研组。学校坚持分年级、分学科而有能级、有重点地进行目标设计,着力个性化、团体中的“捆绑”考核。特别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更加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的“近距离”榜样引领作用。先后评选出16位首席教师,在给予他们荣誉、经济待遇的同时,提出相关的教学调研、教学指导、教学质量监控和科学研究示范等“多劳”的要求,参加学校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平时则是让他们坚守在教学第一线,重点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经常性地上好指导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等。
推荐出先“富”起来的科研型教师,带动大多数教师教学、教研两手都能硬。这些年我们更加认识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要持续高位运行,唯有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于是,适时提出了“站稳讲台,写好文章”双向要求,着力解决学校现实中相当多教师“述而不作”的问题。出台多层次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多撰写文章、多发表文章。每学年举办学术研究节,围绕诸如“与新课程同行”“做一个有特点的教师”“培养有特长的学生”等主题,开展“教学论坛”“教育论坛”,其中的组织者、主持者,多为有一定专长的甘愿“多劳”的普通教师。在此基础上,请校内的“专家”“学者”,修改、润饰有一定质量的文稿,学校组织推介到报刊发表。近些年,学校教师年文章发表数量逐步上升,质量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当然,能者多劳是我们办学过程中外部竞争的适时需求,也是我们努力攀升高水平教学质量的举措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又不仅仅在此,还在于通过现有的“能者”,引领更多的教师强行入轨,尽快进步,主动发展,也成为“多劳”的“能者”,成为特点鲜明的教师,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更大动力。endprint
三、能者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唐朝韩愈在《师说》中表达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师道观”,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相比较于在竞争机制下的“能者多劳”,“能者为师”则需强调合作中的“扬长”与“取长”。学校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教师都要努力珍视自己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作用,又能善于“转益多师是吾师”,吸取他人优点,丰富和增值自身长处。
学科间优势互补,尝试分教学模块、教学单元或学科知识点进行合作教学。我们学校一个年级学科备课组多至十几人,少则三五个,每学年都得经过全校的整体选配,优化组合。基础年级曾在理科班级、毕业年级多在文科组合运行了大学的教学模式。各人根据自己学科优点、擅长分工合作教学,即一人备课,多班上课,共同批阅作业,集体落实责任。例如,高三年级语文组按照“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等四大板块,甚至细分到知识点的各个能级上,进行几人一组的复习教学。高一年级数学组则粗线条就“几何”“三角”两块教学内容,进行一组两人的切块教学。这些合作都在课堂实践中,凸显了有效、增效以至高效。
跨学科强强联手,“打通”学科,文理渗透,实现多科综合提速增效。这些年我们促进教师们与新课程同行,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精力更多放在课程资源开发和课题研究协作上,期望“人人都是实践者,人人都是受益者”。课程研究方面,拥有了包括“海盐文化”“学科:名人风流,学子足迹”等在内的上百门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方面,“十五”期间完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推进学校创新教育的研究”等六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十一五”期间,形成了多层次的课题研究结构,承担着八项国家级和省市级课题研究。研究人员毫无疑问都来自于校内的多学科多职级的“能者”教师,有些通过牵头者点将,有些通过学科组推荐,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申请。
多层面“长处”叠加,开展有数量的质量和有质量的数量教学研究活动。其活动有以学科为主的三个年级全部教师参加的,有以年级为主的多门学科全体教师开展的。近些年诸如开展了“讲自己的教学故事”“教学问题会诊”“教学案例分析”“同课导构”“微格教学”等活动,其主题源于教学实际,来自教师内需,力求将教师们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和集体研讨中展现自我,碰撞思维。必要时我们还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外校同行甚或我们自己的学生参加活动,请他们给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评点、指向,进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多层面的“长处”叠加活动中,引领自身成长、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实践表明,做一个有特点的教师,学习和发展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尤其是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有境界地启发和促进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领悟教育真谛,拓宽教学视野,抬高发展标杆,努力、认真和用心践行“我能”的教风,敢于以“能者”居之、为之,善于以“能者”多劳、先行,以期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走向教育的大家名师。
(作者单位:江苏东台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