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学习权”送给学生
2014-06-23祝长水闫翼明张禄胡光明
祝长水+闫翼明+张禄+胡光明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要求我们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新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改变为课堂学习,即“教室改变为学室,讲堂改变为学堂,听书改变为读书,教材改变为学材,教案改变为学案,教学目标改变为学习目标,教法改变为学法”。这“七个改变”实际上就是真正把课堂学习权送给学生。课堂学习权主要是指学生的“自主权”“探究权”“话语权”“独立权”“评价权”“质疑权”等权力。在新课堂中怎样做才能把课堂“学习权”送给学生呢?华阳中学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旨在改变传统课堂学生“学习权”被教师把持独揽的教学模式,通过“三维七段”教学实施,把课堂“学习权”送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所谓“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中的“三维”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三维”的教,学生要“三维”的学。“七段”是指学习引导、先学自研、互动探究、点拨讲解、训练内化、诊断反思、辅导提升;“单元”是指一节或一章或一个单元。
一、把课堂学习的“自主权”送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享有不可争辩的学习自主权。新课程改革要求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自主发展的人。为此,教师应当站在“学”的角度来设计课堂学习。“三维七段”中的“学习引导”和“先学自研”就是把课堂学习的“自主权”送给学生。
“三维七段”中的“学习引导”就是要使每个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情、教情、班情和课标、大纲、考纲,考虑所教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明确可操作的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目标提供给学生。我们知道,动力来自目标,压力来自任务,有了目标和任务,学习就有了责任。有责任才会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自主学习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这样,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自主学习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意识、态度和行为。把教学目标改变为可操作可检测的学习目标,我们是这样操作的(见上表):
1.表述内容。包括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习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词语)、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和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四项要素。
2.陈述方式。(1)行为主体学生化。就是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我们用“使学生……”“培养学生……”“引导学生……”行为主体更多的是教师而非学生。如果我们将上述行为动词改为“通过……学习,认识……”“通过……学习,养成……”等,显而易见行为主体就变成了学生而不是教师了。我们不要小看这小小的改动,这背后体现了教师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的课程理念。(2)行为动词具体化。尽可能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如,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比较、解决、设计、对比等。减少使用了解、掌握、运用等难以测量的行为动词,因为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这种行为动词是很难观察、很难测量的。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三维七段”中的“先学自研”是指通过学生预习课文自学新知,通过教师的自学指导(包括教师设计的预习提纲)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先学,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问题的解决过程。“先学自研”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师创设情景、设计问题时,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含有体现知识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学生如何理解,掌握的过程,交流互动、探索的流程;还包含知识的生活、社会情感、价值,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学习的态度及教师的调控方式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是养成习惯,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对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研理解、质疑的习惯以及自己检测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的习惯。
三是调整状态,注重实效。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畏难情绪、自主学习不能坚持、自主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低效的情况,适时地给予引导、指导和帮助。
把“自主权”送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消化,自主发展,自由飞翔。给学生一片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主发展,自主前进。
二、把课堂学习的“探究权”送给学生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让新知成为学生“探究”所得,“创造”所得,这样的学习才是生动鲜活的。“三维七段”中的“互动探究”就是把课堂学习的“探究权”送给学生。“互动探究”主要包括认知的互动、行为的互动和情感的互动。
1.多向互动,有效探究。针对教师设计的问题和学生自学过程出现的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实验式、对话式、交流式等探究活动。
2.角色互换,有效交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参与、指导学生的讨论,学生要走上讲台进行展示、交流和接受老师、同学的质疑。
3.问题是课堂学习的“心脏”。探究是因问题而产生的一种学习方式,问题引领学习的高度,决定着探究的深度,同时也影响着知识的广度。因此,问题是课堂学习的心脏,因心脏的搏动,思维才如同血液般运动,整个课堂才会变得灵活生动。问题从哪里来?从学习目标中来,从学习结论中来,从网络资源中来,从实验中来,从疑难中来……
4.明确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的价值。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琼·梅克教授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把问题解决情景分为五级。endprint
应该说,我们课堂学习绝大多数是处于第一级、第二级,极少出现第三级,真正有价值探究应该在第三级和第三级以上的问题。即复制型、记忆型、操作型的问题占主要,这属于布鲁姆的目标理论中的“识记、理解”这一类。如果把目标分类理论用“山”来形容的话,我们课堂学习才从山底起步,连“运用”“分析”这“山”的中部都还未到达,还不用说达到“综合”“评价”这“山”峰了。简单说,知识型的问题多,方法型、思维型的问题少;封闭型的问题多,开放型的问题少,再现型的问题多,创造型的问题少……教师没给学生“问”与提问的良好范例,学生对此也就知之不深,解之不透了,更不用说探究。
把“探究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增长素质。探究是学生创新的基石,更是学生发明的摇篮。
三、把课堂学习的“话语权”送给学生
教学实践表明,“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有“听”的义务,而没有“说”的权利。话语权是学生神圣的天赋之权。
学生话语权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中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态度、情感、价值和见解等权力,主要包含口头权力和书面权力。“三维七段”中“点拨讲解”的过程,是一个启迪学生思维和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同频共振的过程,更是把话语权送给学生的过程。学生话语权主要有:
1.学生与老师对话权。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教师要以学定教,以学定讲,换位思考。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基础确定与学生对话的重点、难点;针对不同的学情确定与学生对话的起点、宽度和深度。
2.学生与学生对话权。通过互动探究,先是学生在小组交流对话,然后是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其他学生给予点拨补充。教师在此时既是倾听者,参与者,更是指导者。
把话语权送给学生我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同学之间的真诚交往。让我们来看繁体字“學”字的上部,其中间的两个X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一个X表示祖先的灵,也就是和文化遗产交往。下面的一个X表示学生之间的交往的样子,那包着X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看着表示大人想尽办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就是“學”的上部结构。这一字体显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交往支持。课堂学习交往的方式有讨论式、问答式、争辩式等,无论以哪种方式交往老师都要给予引导,让同学之间真诚交往。特别关注边缘生,力争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或全班的交往中都要有话语权。
二是师生之间的耐心对话。师生之间对话有七级水平:第一级是简单地回绝问题,这样的对话方式将直接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第二级是简单地重复问题,这样的对话属于敷衍,没有交给学生有价值的信息。第三级是老师承认自己无知,这种对话可以部分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使他们自信。第四级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第五级是提供可能的解答。第六级是鼓励学生可能的答案评估。第七级是鼓励学生在评估答案的基础上,对可能的答案一一验证,进一步探究其可能性。
把话语权送给学生,不但要让学生说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而且还要让学生说发现、说收获、说体会。把话语权送给学生,教师做到能不说的不说,能不讲的不讲,能不参与的不参与,能不指导的不指导,使学生在敢说、能说、会说、善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四、把课堂学习的“独立权”送给学生
学生拥有独立处理学习中的一切事务,享有不受别人支配或干涉的权力。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代替学生考试,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分析,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思考。“三维七段”中的“训练内化”就是把课堂学习的“独立权”送给学生。
“训练内化”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提升心理素质的过程。主要有:
1.巩固运用。分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检测反馈。检测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计划。
3.体现“三维”。知识技能训练:重点知识,重点的推理思维,重点的解题方法,重点的运算过程等要纳入其中。过程与方法训练:如记忆训练,思维训练,审题、解题训练,同学交流互动、探索的方式或流程等。心理训练:学习是艰苦的,学习就是攀登科学的高峰,学习中肯定有困难存在,有困难就有心理问题,就要解决心理问题。
把“独立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
五、把课堂学习的“评价权”送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新课程中学生将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发展。开放的评价要求我们应该把“评价权”送给学生。学生不但评价自己,而且还拥有评价老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班级、评价学校等权力。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三维七段”中的“诊断反思”就是把课堂学习的“评价权”送给学生。
诊断反思不是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主要有学生学习自我反思,教师教学自我反思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反思。诊断反思包括分析、综合和评价。它既是教师专业提升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高级思维的过程。
1.通过练习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不仅局限于结果,还包括反思知识点、考点的了解、理解、掌握情况,知识的模糊点、错误点、丢失点等,反思有利于查漏补缺;反思解题方法、思维的形成过程,对提升能力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反思本节知识的情感因素,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心理反应,学生是否有激情的学习,是否乐于学习;反思本节课和本单元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对学生人生发展的价值所在。
2.通过教与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师的诊断反思和学生的诊断反思。不仅反思结果,还要反思过程。把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方法的总结、学习问题的诊断结合起来。把教学理念、目标、内容、过程、行为及效果结合起来。寻找课堂教与学的亮点和缺陷,挖掘教与学得失原因所在。过程和经历都很重要,失败和成功都是收获。目的是对教与学的规律进一步的认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把“评价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我成长,在评价中自我发展,在评价中自我完善。
六、把课堂学习的“质疑权”送给学生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起点。“三维七段”中的“辅导提升”就是把课堂学习的“质疑权”送给学生。
辅导提升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学适应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质疑包括知识、方法和心理,并且在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质疑给予辅导。主要有:
1.知识质疑的辅导。弥补知识缺陷、纠正知识错误、整理归纳知识等。
2.方法质疑的辅导。记忆方法、阅读方法、复习方法、交流方法、探究方法、反思方法、考试方法、诊断方法,实验方法指导以及审题、解题方法等指导。
3.心理质疑的辅导。感知不准确、不清晰和不敏感。如粗心、注意狭窄、没看清楚、没有注意隐含的条件导致审题失误等。思维混乱、条理不清、逻辑性不强导致表达不准确等,通过师生的沟通交流,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把“质疑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在质疑中提升,在质疑中探索,在质疑中创新,在质疑中前进。
学生的学习权力是多方面的,不但有我们综上所述的权力,而且还包含学生学习的想象权、主动权、动手权等诸多权力,它们既有独立性,又有重叠性。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在新课程改革的伟大洪流中,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生命”,育人育心,把学习权送给学生,我们深信,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也会破茧成蝶,化鱼成龙。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研究专项课题《人本教育的“育心”文化研究》(课题批准号:GHA093082,课题负责人:祝长水)子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双流县华阳中学)endprint
应该说,我们课堂学习绝大多数是处于第一级、第二级,极少出现第三级,真正有价值探究应该在第三级和第三级以上的问题。即复制型、记忆型、操作型的问题占主要,这属于布鲁姆的目标理论中的“识记、理解”这一类。如果把目标分类理论用“山”来形容的话,我们课堂学习才从山底起步,连“运用”“分析”这“山”的中部都还未到达,还不用说达到“综合”“评价”这“山”峰了。简单说,知识型的问题多,方法型、思维型的问题少;封闭型的问题多,开放型的问题少,再现型的问题多,创造型的问题少……教师没给学生“问”与提问的良好范例,学生对此也就知之不深,解之不透了,更不用说探究。
把“探究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增长素质。探究是学生创新的基石,更是学生发明的摇篮。
三、把课堂学习的“话语权”送给学生
教学实践表明,“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有“听”的义务,而没有“说”的权利。话语权是学生神圣的天赋之权。
学生话语权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中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态度、情感、价值和见解等权力,主要包含口头权力和书面权力。“三维七段”中“点拨讲解”的过程,是一个启迪学生思维和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同频共振的过程,更是把话语权送给学生的过程。学生话语权主要有:
1.学生与老师对话权。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教师要以学定教,以学定讲,换位思考。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基础确定与学生对话的重点、难点;针对不同的学情确定与学生对话的起点、宽度和深度。
2.学生与学生对话权。通过互动探究,先是学生在小组交流对话,然后是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其他学生给予点拨补充。教师在此时既是倾听者,参与者,更是指导者。
把话语权送给学生我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同学之间的真诚交往。让我们来看繁体字“學”字的上部,其中间的两个X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一个X表示祖先的灵,也就是和文化遗产交往。下面的一个X表示学生之间的交往的样子,那包着X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看着表示大人想尽办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就是“學”的上部结构。这一字体显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交往支持。课堂学习交往的方式有讨论式、问答式、争辩式等,无论以哪种方式交往老师都要给予引导,让同学之间真诚交往。特别关注边缘生,力争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或全班的交往中都要有话语权。
二是师生之间的耐心对话。师生之间对话有七级水平:第一级是简单地回绝问题,这样的对话方式将直接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第二级是简单地重复问题,这样的对话属于敷衍,没有交给学生有价值的信息。第三级是老师承认自己无知,这种对话可以部分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使他们自信。第四级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第五级是提供可能的解答。第六级是鼓励学生可能的答案评估。第七级是鼓励学生在评估答案的基础上,对可能的答案一一验证,进一步探究其可能性。
把话语权送给学生,不但要让学生说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而且还要让学生说发现、说收获、说体会。把话语权送给学生,教师做到能不说的不说,能不讲的不讲,能不参与的不参与,能不指导的不指导,使学生在敢说、能说、会说、善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四、把课堂学习的“独立权”送给学生
学生拥有独立处理学习中的一切事务,享有不受别人支配或干涉的权力。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代替学生考试,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分析,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思考。“三维七段”中的“训练内化”就是把课堂学习的“独立权”送给学生。
“训练内化”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提升心理素质的过程。主要有:
1.巩固运用。分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检测反馈。检测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计划。
3.体现“三维”。知识技能训练:重点知识,重点的推理思维,重点的解题方法,重点的运算过程等要纳入其中。过程与方法训练:如记忆训练,思维训练,审题、解题训练,同学交流互动、探索的方式或流程等。心理训练:学习是艰苦的,学习就是攀登科学的高峰,学习中肯定有困难存在,有困难就有心理问题,就要解决心理问题。
把“独立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
五、把课堂学习的“评价权”送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新课程中学生将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发展。开放的评价要求我们应该把“评价权”送给学生。学生不但评价自己,而且还拥有评价老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班级、评价学校等权力。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三维七段”中的“诊断反思”就是把课堂学习的“评价权”送给学生。
诊断反思不是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主要有学生学习自我反思,教师教学自我反思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反思。诊断反思包括分析、综合和评价。它既是教师专业提升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高级思维的过程。
1.通过练习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不仅局限于结果,还包括反思知识点、考点的了解、理解、掌握情况,知识的模糊点、错误点、丢失点等,反思有利于查漏补缺;反思解题方法、思维的形成过程,对提升能力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反思本节知识的情感因素,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心理反应,学生是否有激情的学习,是否乐于学习;反思本节课和本单元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对学生人生发展的价值所在。
2.通过教与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师的诊断反思和学生的诊断反思。不仅反思结果,还要反思过程。把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方法的总结、学习问题的诊断结合起来。把教学理念、目标、内容、过程、行为及效果结合起来。寻找课堂教与学的亮点和缺陷,挖掘教与学得失原因所在。过程和经历都很重要,失败和成功都是收获。目的是对教与学的规律进一步的认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把“评价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我成长,在评价中自我发展,在评价中自我完善。
六、把课堂学习的“质疑权”送给学生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起点。“三维七段”中的“辅导提升”就是把课堂学习的“质疑权”送给学生。
辅导提升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学适应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质疑包括知识、方法和心理,并且在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质疑给予辅导。主要有:
1.知识质疑的辅导。弥补知识缺陷、纠正知识错误、整理归纳知识等。
2.方法质疑的辅导。记忆方法、阅读方法、复习方法、交流方法、探究方法、反思方法、考试方法、诊断方法,实验方法指导以及审题、解题方法等指导。
3.心理质疑的辅导。感知不准确、不清晰和不敏感。如粗心、注意狭窄、没看清楚、没有注意隐含的条件导致审题失误等。思维混乱、条理不清、逻辑性不强导致表达不准确等,通过师生的沟通交流,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把“质疑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在质疑中提升,在质疑中探索,在质疑中创新,在质疑中前进。
学生的学习权力是多方面的,不但有我们综上所述的权力,而且还包含学生学习的想象权、主动权、动手权等诸多权力,它们既有独立性,又有重叠性。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在新课程改革的伟大洪流中,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生命”,育人育心,把学习权送给学生,我们深信,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也会破茧成蝶,化鱼成龙。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研究专项课题《人本教育的“育心”文化研究》(课题批准号:GHA093082,课题负责人:祝长水)子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双流县华阳中学)endprint
应该说,我们课堂学习绝大多数是处于第一级、第二级,极少出现第三级,真正有价值探究应该在第三级和第三级以上的问题。即复制型、记忆型、操作型的问题占主要,这属于布鲁姆的目标理论中的“识记、理解”这一类。如果把目标分类理论用“山”来形容的话,我们课堂学习才从山底起步,连“运用”“分析”这“山”的中部都还未到达,还不用说达到“综合”“评价”这“山”峰了。简单说,知识型的问题多,方法型、思维型的问题少;封闭型的问题多,开放型的问题少,再现型的问题多,创造型的问题少……教师没给学生“问”与提问的良好范例,学生对此也就知之不深,解之不透了,更不用说探究。
把“探究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增长素质。探究是学生创新的基石,更是学生发明的摇篮。
三、把课堂学习的“话语权”送给学生
教学实践表明,“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有“听”的义务,而没有“说”的权利。话语权是学生神圣的天赋之权。
学生话语权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中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态度、情感、价值和见解等权力,主要包含口头权力和书面权力。“三维七段”中“点拨讲解”的过程,是一个启迪学生思维和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同频共振的过程,更是把话语权送给学生的过程。学生话语权主要有:
1.学生与老师对话权。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教师要以学定教,以学定讲,换位思考。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基础确定与学生对话的重点、难点;针对不同的学情确定与学生对话的起点、宽度和深度。
2.学生与学生对话权。通过互动探究,先是学生在小组交流对话,然后是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其他学生给予点拨补充。教师在此时既是倾听者,参与者,更是指导者。
把话语权送给学生我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同学之间的真诚交往。让我们来看繁体字“學”字的上部,其中间的两个X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一个X表示祖先的灵,也就是和文化遗产交往。下面的一个X表示学生之间的交往的样子,那包着X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看着表示大人想尽办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就是“學”的上部结构。这一字体显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交往支持。课堂学习交往的方式有讨论式、问答式、争辩式等,无论以哪种方式交往老师都要给予引导,让同学之间真诚交往。特别关注边缘生,力争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或全班的交往中都要有话语权。
二是师生之间的耐心对话。师生之间对话有七级水平:第一级是简单地回绝问题,这样的对话方式将直接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第二级是简单地重复问题,这样的对话属于敷衍,没有交给学生有价值的信息。第三级是老师承认自己无知,这种对话可以部分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使他们自信。第四级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第五级是提供可能的解答。第六级是鼓励学生可能的答案评估。第七级是鼓励学生在评估答案的基础上,对可能的答案一一验证,进一步探究其可能性。
把话语权送给学生,不但要让学生说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而且还要让学生说发现、说收获、说体会。把话语权送给学生,教师做到能不说的不说,能不讲的不讲,能不参与的不参与,能不指导的不指导,使学生在敢说、能说、会说、善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四、把课堂学习的“独立权”送给学生
学生拥有独立处理学习中的一切事务,享有不受别人支配或干涉的权力。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代替学生考试,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分析,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思考。“三维七段”中的“训练内化”就是把课堂学习的“独立权”送给学生。
“训练内化”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提升心理素质的过程。主要有:
1.巩固运用。分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检测反馈。检测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计划。
3.体现“三维”。知识技能训练:重点知识,重点的推理思维,重点的解题方法,重点的运算过程等要纳入其中。过程与方法训练:如记忆训练,思维训练,审题、解题训练,同学交流互动、探索的方式或流程等。心理训练:学习是艰苦的,学习就是攀登科学的高峰,学习中肯定有困难存在,有困难就有心理问题,就要解决心理问题。
把“独立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
五、把课堂学习的“评价权”送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新课程中学生将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发展。开放的评价要求我们应该把“评价权”送给学生。学生不但评价自己,而且还拥有评价老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班级、评价学校等权力。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三维七段”中的“诊断反思”就是把课堂学习的“评价权”送给学生。
诊断反思不是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主要有学生学习自我反思,教师教学自我反思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反思。诊断反思包括分析、综合和评价。它既是教师专业提升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高级思维的过程。
1.通过练习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不仅局限于结果,还包括反思知识点、考点的了解、理解、掌握情况,知识的模糊点、错误点、丢失点等,反思有利于查漏补缺;反思解题方法、思维的形成过程,对提升能力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反思本节知识的情感因素,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心理反应,学生是否有激情的学习,是否乐于学习;反思本节课和本单元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对学生人生发展的价值所在。
2.通过教与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师的诊断反思和学生的诊断反思。不仅反思结果,还要反思过程。把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方法的总结、学习问题的诊断结合起来。把教学理念、目标、内容、过程、行为及效果结合起来。寻找课堂教与学的亮点和缺陷,挖掘教与学得失原因所在。过程和经历都很重要,失败和成功都是收获。目的是对教与学的规律进一步的认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把“评价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我成长,在评价中自我发展,在评价中自我完善。
六、把课堂学习的“质疑权”送给学生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起点。“三维七段”中的“辅导提升”就是把课堂学习的“质疑权”送给学生。
辅导提升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学适应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质疑包括知识、方法和心理,并且在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质疑给予辅导。主要有:
1.知识质疑的辅导。弥补知识缺陷、纠正知识错误、整理归纳知识等。
2.方法质疑的辅导。记忆方法、阅读方法、复习方法、交流方法、探究方法、反思方法、考试方法、诊断方法,实验方法指导以及审题、解题方法等指导。
3.心理质疑的辅导。感知不准确、不清晰和不敏感。如粗心、注意狭窄、没看清楚、没有注意隐含的条件导致审题失误等。思维混乱、条理不清、逻辑性不强导致表达不准确等,通过师生的沟通交流,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把“质疑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在质疑中提升,在质疑中探索,在质疑中创新,在质疑中前进。
学生的学习权力是多方面的,不但有我们综上所述的权力,而且还包含学生学习的想象权、主动权、动手权等诸多权力,它们既有独立性,又有重叠性。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在新课程改革的伟大洪流中,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生命”,育人育心,把学习权送给学生,我们深信,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也会破茧成蝶,化鱼成龙。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研究专项课题《人本教育的“育心”文化研究》(课题批准号:GHA093082,课题负责人:祝长水)子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双流县华阳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