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区有机水稻生产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4-06-23杨道军
杨道军
摘 要:分析了宣州区目前有机水稻生产的有利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主要包括:加强对有机水稻种植科学研究及农民职业培训;打通流通环节、拓宽销售渠道、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奖励政策等。
关键词:有机水稻;现状;对策建议;宣州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9-51-03
宣州区地处安徽东南部,地貌特征南部少许山区、中部丘陵、平畈;北部绝大部分为圩田和星罗棋布的河湖和港汊。宣州区是典型的水稻种植大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6.67万hm2左右,区域内无工业污染,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尤其北部圩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非常高,水质达国家二级标准,大气环境条件达国家一级标准。优异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发展有机水稻。2012年宣州区政府成立有机水稻生产工作组,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为组长,农业、财政、发改委等多部门协同参与,在宣州区狸桥镇昝村开展有机稻米的首次试种。现笔者对宣州区有机水稻种植现状作简要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1 发展有机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
1.1 优越的农业资源和生态区域环境 宣州区常年种植水稻6.67万hm2,北部圩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非常高,河道纵横、水源丰富,水质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土地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气候特点:温和湿润,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梅雨显著,伏秋多旱,全年光照时数2 111.8h,年辐射总量为493.9kJ/cm2。年平均气温15.6℃,积温4 954.4℃,全年无霜期239d,全年降水量1 500mm,其中处于作物生长季节的4~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70%。优越的环境条件为生产优质健康大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优势。
1.2 良好的无公害、绿色食品稻米生产基础 目前,全区已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单位1家计有机农产品1种;绿色食品认证单位12家计31种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单位12家计13种产品。这些数量基础将是有机水稻种植的重要生产基础,并有力提升和带动其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同样讲求全程质量管理,讲求认证程序。这些质量控制基础为发展有机水稻并更加严密的质量控制和追踪体系的建立健全打下了良好基础。
1.3 雄厚的水稻种植技术力量的支撑 宣州区农技推广中心是宣州区有机水稻生产主要技术力量,现中心有研究员6名,高级农艺师14名,近2a又有一批研究生加入。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水稻产区广大稻农,在充分认识有机水稻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在生产实践和科技攻关中,总结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技术精华,积累并创新了许多有利于有机水稻生产的新型配套技术。在对病虫草害持续控制的技术方式主要有:新型的生物农药推广与应用;种养结合的“稻鸭共育”等生产技术运用;昆虫性诱器、频振式杀虫灯等的普及与利用等。土壤肥力持续支持的技术方式主要有:农家肥的沤制利用;商品有机肥的推广与应用;稻草、秸杆还田的普及;有机生产方式下的作物轮作及套作技术的运用,以及农田的有序休耕休种方式等。这些生产配套技术,为各地生产者及科技工作者提供技术积累的平台,并以此为基础不断研究和创新技术,为支撑有机水稻的更大发展奠定了相应的技术基础。
1.4 百姓生活质量提高拉动了有机稻米的需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推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大米的选择已从求“价低量多”变为“质高健康”。部分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居民,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专销店非常看中,并成为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在未来的3~5a中,预测城市和较大城镇的普通工薪阶层中有20%左右也将会选购有机大米。这种百姓的新需求对有机稻米生产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1.5 政府重视及政策推动 由于有机农业是重要的生态农业表现形式,符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有机食品是21世纪世界追踪的健康安全食品,有利于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支持鼓励发展有机农业,包括有机稻米。2010年宣州区政府顺应社会需求成立有机水稻生产工作组,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为组长,农业、财政、发改委等多部门协同参战。同时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对于获得有机认证的产品,每个产品政府给予10万元的奖励。
2 存在问题
2.1 起步迟、生产规模小 宣州区有机水稻生产始于2012年4月,由宣州区农委牵头,宣城市狸桥镇姜家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这也是宣州区有机稻首次试种。2012年首批有机水稻种植规模33.33hm2。2013年种植有机水稻46.67hm2,并将其建设成高标准的有机水稻种植示范区。2014年计划种植有机水稻66.67hm2。
2.2 种植技术有待提高 宣州区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大县,常规水稻种植技术较强,但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中,对付病虫害的能力还比较弱,有效的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符合有机生产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目前,宣州区的有机水稻生产主要技术有水稻健身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这些技术是常规水稻种植技术具体运用和提炼,用于有机水稻生产还有待完善提高。
2.3 有机肥源缺乏 目前宣州区常规水稻种植所需的肥料100%用化学肥,种植企业仅搞种植,没有养殖业;而养殖企业也不愿处理畜禽粪便,畜禽粪便露天乱堆乱放,任雨水冲淋,造成周边环境严重污染。据调查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生产1t商品有机肥成本630元,而目前市场销售价580元。养殖企业之所以上马有机肥车间,主要迫于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上车间应付上级检查,能持续正常生产没有。所以,宣州区有机水稻种植有机肥源非常缺乏。
2.4 销售网络单一,售价过高 2012年宣城市狸桥镇姜家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宣垦”有机大米主要销售渠道依靠本市部分单位购买有机米作为职工福利,还有一个非常小的渠道宣城极少数会馆购买。2013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单位购买有机大米渠道彻底断绝,以前的那些会馆购买量也大大减。2014年初,合作社尝试进南京市区苏果超市,定价36元/kg。可能由于渠道单一加上价格太高,销售业绩不乐观。endprint
2.5 生产者质量控制到位程度普遍欠完善 从目前宣州区有机水稻的生产企业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质量管理文字记录不全,或束之高阁。这种质量控制体系、可追溯体系实施到位的程度普遍欠缺,严重影响有机稻米产品的可信度和企业的诚信度。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有机水稻种植科学研究,加强及农民的职业培训 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不同于传统农业。只有应用现代育种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生物肥料技术等,才能为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建议宣州区农业部门应加强与周边省级农科院的联系,到上海等有机稻生产搞得好地区实地学习,提高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的科研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宣州有机水稻生产。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丰富农民有机农业生产知识;加大培训力度,使农民熟练掌握有机水稻生产的操作规程,努力提高农民自觉按标准要求从事有机水稻生产和管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消费氛围,全面推动有机水稻标准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3.2 打通销售环节,拓宽销售渠道
3.2.1 建立科学、合理的有机产品营销网络体系 有机食品消费市场大多集中在大城市,流通环节多,流通线路长,流通参与人员复杂。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有机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可以通过创建专销网点、专卖店,在各大超市、农贸市场开设专柜或发展连锁店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方便有机大米进入市场,还能保证有机大米能及时销售出去。
3.2.2 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精品品牌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人们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品牌已成为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内容,农产品市场进入了品牌化时代,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宣州区有机水稻的生产必须走品牌之路。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有机水稻产业发展。一般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具备品牌建设所需要的规模效应,政府可以对地方农户进行整合,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统一管理,示范带动,逐步推广。培育一批技术实力雄厚,市场影响力大,能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对于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涉农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的倾斜扶持,使其从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发挥带动作用,以期促进宣州区有机稻米产业健康发展。
3.3 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奖励政策 有机水稻的生产对技术、管理及周围环境的要求较严格,其投入的劳动力、技术、认证、营销成本也比普通水稻要高得多。虽说有机大米有利于人类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改善。但是,如果定价过高,消费者承受不了也不会购买。为此,政府应加大对有机水稻产业初始阶段支持的力度,尽快落实扶持有机水稻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补贴、税收、认证费用减免等财政方面的产业政策,采用灵活的经济手段,保证有机农业产业的有序、良性、健康发展。
3.4 切实加强可追溯系统的建设,保障有机食品的健康发展 可追溯系统能够连接生产和消费,让消费者了解生产、流通过程,提高消费者消费信心。目前,消费者对追溯系统还不熟悉,不习惯以至于不信任等原因只看产品外观质量,不关心溯源信息。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追溯机制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宣州区有机水稻发展必经之路。政府起撬动市场的作用,企业主导市场。
3.5 加强有机稻米的市场监管 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认证农产品的生命线。有机食品的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如果产品质量出问题,市场秩序不规范,不仅影响到整个行业形象,甚至动摇有机产品认证的根基。目前,宣州区政府监管模式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这种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出现问题则互相推诿,所以必须改变。
3.6 广开门路,拓宽有机肥源 有机水稻生产不能使用化学合成肥料,有机肥料施用水平是保证有机水稻产量的关键,有机肥料投入也是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从目前宣州区有机水稻种植情况看,种植基地养殖业很不发达,肥料投入主要是商品有机肥,既增加了生产成本,也与有机农业追求内部物质循环的宗旨不一致。建议:(1)加强稻鸭混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鸭粪既能肥田,又有利于虫害和杂草的防治,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降低有机水稻的种植成本。(2)延长有机水稻种植生物链,引进绿萍。水稻未封行前,绿萍覆盖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稻鸭进田后,绿萍是稻田养鸭很好的青饲料,绿萍经过鸭消化排泄增加了有机肥。另外,绿萍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能增加有机稻田土壤的含氮量。(3)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规模养殖场。利用畜禽粪便产生沼气,解决有机肥料和能源问题,特别鼓励养殖之外的企业参与养殖畜禽粪便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4)合理轮作,冬闲种植紫云英等绿肥。(5)政府应制订出台有机肥发展管理方面的文件,强化商品有机肥的市场监管,营造商品有机肥生产与应用环境。加大对商品有机肥的资金支持力度,促使企业生产、农户使用有机肥。
参考文献
[1]何旭平,曹爱兵,孙玲玲.有机稻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兴龙,史纪锁.有机稻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稻米,2005(6):47-48.
[3]戴建宏,王啟苗,袁邦友.有机水稻高产高效种植关键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
[4]张晓凤,金起文,等.绿色农产品的“柠檬效应“及其营销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18-15919.
(责编:徐焕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