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2014-06-23幽篁弹筝
幽篁弹筝
“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透过这句铁骨铮铮的话,人们不难想到写出这样句子的人,必定是一个铁血硬汉的形象。
而在电影《搏击俱乐部》中,当杰克问泰勒,如果可能你最想跟谁打架?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泰勒毫不犹豫地说:“我想跟海明威打架!”
为何想跟海明威打架?也许是因为无论从他的作品还是他本人传奇的一生来看,都是一座无法企及、棱角分明、难以征服的山峰吧。这一期,就让我们涉足这座山峰的顶端,去感受那凛冽壮美的风景。
——编者按
童年·优美如诗
海明威曾说:“训练一个作家的最好方式——不幸的童年。”然而縱观他的童年,却是在湖泊森林的滋养中,露营垂钓的闲适中,以及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愉快而丰盈地度过的。
海明威的父亲克莱伦斯充满着野性,醉心于打猎垂钓,狂热于硬币收藏与集邮,还喜欢炮制鸟兽蛇类将它们做成标本,浸泡在密封的酒精玻璃罐中;而海明威的母亲葛瑞丝则是一位钟情于文学艺术,拥有曼妙声线的女低音歌唱家。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为海明威性格的底色上晕染出斑斓多彩的质地。
童年时代的海明威,大部分的时光都在密歇根瓦隆湖畔度过,他们住在海明威外祖父所建的一所拥有六个卧室的维多利亚式房子里,并新建了一间以葛瑞丝英国故居温德米尔湖命名的温德米尔农舍。
文艺温馨的家庭氛围,阔绰悠闲的童年时光,漫长得像是一首优美的长诗。而孩童时代的海明威,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开始阅读各种图画书和动物漫画,还爱模仿故事中的人物。读累了,就把身体置身于美好的大自然,去森林中聆听动物们的声音。这种对自然的倾心一直贯穿了海明威的一生,到了暮年,他更为了融入大自然而远走杳无人烟之地。
青年·铁血硬汉
优美如诗的童年倏忽即逝,很快海明威已成长为铁血硬汉的青年。
在奥克帕克及河畔森林高中接受教育时,海明威就显露出天赋异禀的才华,他不仅学业优越,英语在班中百里挑一;在体育上也擅长拳击和足球。还在初中时,他就曾为两家文学报社撰写文章,升入高中后,更成为学报的编辑。
然而高中毕业后,海明威却拒绝入读大学,并以年仅18岁之龄跻身于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当记者。
这家报社云集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记者,而所有的记者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便是写小说。尽管海明威仅仅在《星报》工作了6个月,可是他却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萌发了写小说的念头,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年轻的海明威工作平稳,文学之路也刚有起色,然而随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怀着要亲临战场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不顾父亲的劝阻,毅然辞去工作,投身到残酷血腥的战场。
一心想要入伍征战的海明威,身材魁梧健壮,却由于视力的缺陷未能如愿,阴差阳错地分配到红十字会救伤队。在前往意大利前线的途中,他逗留在德国炮火轰炸下的巴黎。面对极端险恶的环境,海明威无一丝胆怯,没有选择在安全的旅馆停留,反而视死如归地奔向战火纷飞的战场。
海明威和他的朋友泰德租了一辆出租车,一听到炮弹爆炸声,就尽快驱车前往,但刚一离开没多久,就听到了另一声轰鸣在耳边炸响……恐怖的战争像是一场噩梦,使得原本宁静的人间变成了弥漫着血腥味的地狱,无数条鲜活的生命在爆炸声中变为横陈荒野的尸体。身处红十字队的海明威就在这样战火纷飞的地方抢救回一条条的生命。
1919年,身负重伤的海明威带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创伤回到了美国,意大利政府授予了这个硬汉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以及代表军功的中尉军衔。然而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他身上取出的237个弹片,而那些没取出的碎片就如同一战带给他的噩梦一样永远地深埋在他的记忆中。
康复后的海明威在巴黎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那真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黄金时代。画家、诗人、芭蕾舞家、作家……各种社会名流集聚在巴黎。而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常驻巴黎记者的海明威,一边做记者一边写作,并常常与这些大师们探讨文学和艺术。
而作为连接这些名人的一个重要纽带,则不得不提一位美国女作家——斯坦因。斯坦因是当时著名的艺术家,她热衷开Party、举办文艺沙龙,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法国作家纪德、英国诗人艾略特都是她的座上宾,而海明威在困窘的时刻更时常去斯坦因家蹭饭。
斯坦因就像是文艺界教母一般,她不仅热心地让海明威广结文艺界名流,更以实际行动鼓励他写作,帮他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和出版小说。同时,斯坦因也曾一针见血地指责海明威萎靡不振、不思进取,“你们这些在战争中当过兵的年轻人是一样的,你们全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也是个倔脾气,曾毫不服气地当场就跟斯坦因争辩,不过很快这句“你们全都是迷惘的一代”就以题词的形式出现在他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海明威也成为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而《永别了,武器》则是海明威“迷惘的一代”中最好的作品。
一战的战火还未熄灭多久,二战又随之爆发了。海明威再次投身到战场。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仅凭这一点就足够传奇了。
暮年·磅礴悲怆
1961年7月2日,在海明威62岁生日前3个星期,一生惨烈的枪声突然响起在他位于爱达荷州克川市的家中。
海明威的最后一任妻子玛丽听到枪声,飞快地跑到楼下,然而迎接她的是一张面目全非的脸。就这样,这位身上被赋予传奇色彩的硬汉作家海明威,用一把双管猎枪结束了他磅礴而悲怆的暮年,留下一个众说纷纭却永远神秘的死因之谜,以及一声令人扼腕的叹息。
也许在另一个世界,海明威正如带给他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老人与海》中那个顽强坚毅的渔夫一样,继续同命运搏斗着,书写着另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