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忠信
2014-06-23刘思禾
刘思禾
孔子认为忠信是做人的根本。忠,就是做事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信就是待人坚守承诺,取信于人。在古代,忠多指官员对君主忠诚,信一般意味着平等的人际关系,是维系交往的纽带。古代中国有三种主要的关系,即家庭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其中,孝悌是讲家庭关系的,信是讲社会关系的,忠是讲政治关系的。在家里要孝悌,在外边要诚信,做事要忠诚。这三种规范确立了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
1.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罕》)
【注释】毋,不要。惮,怕。
【解说】这里孔子讲到做人的一般原则,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和品行太低的人交往,自己有了错不要怕改正。孔子多次讲过主忠信。主忠信,就是做人要以忠信为根本。曾子说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对孔子的继承。一个人在社会上,无论是做人做事,都要有基本的原则。古人认为,忠信就是这样的原则。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
【注释】子夏,孔子的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
【解说】子夏说,要尊重贤者,远离美色。孝敬父母要尽力,事君要尽职,对朋友要有信。这些做到了,就是真的学到了。事君,能致其身,这是对忠的解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是对信的解释。孝亲,信友,忠君,从内向外逐步实现,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这是孔门的共识。
3.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
【注释】定公,即鲁定公,鲁国君主。
【解说】鲁定公问孔子,君臣之间是不是就是君役使臣,臣服事君呢?如果是这样,那么君臣就是一种单向的关系,君只有权利,没有义务;臣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孔子回答说,恐怕不是这样。君主可以役使臣子,但是要依礼而行;臣子则要以忠诚之心来服事君主。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君和臣都是一种角色,要各尽其职。臣子要忠于君,君也要行君道。君臣这种政治关系,最终还是要由道义来规范。
4.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宪问》)
【注释】犯,冒犯。
【解说】儒家讲臣子对君主要有原则,不能逢君之恶。所以子路问事君之道的时候,孔子告诉他,不要欺瞒上级,但是上级有错的时候,要敢于冒犯他,去指出错误。这才是真正的忠。古代有很多诤臣,比如商代的比干,明代的海瑞。这些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社会的良心。他们能够坚守道义原则,批评君主的过失,这是臣子的楷模。
5.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注释】子张,孔子的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解说】子张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回答说:处理日常事务不要倦怠,有所行动则要尽忠职守。这是一个好官员的标准。楚国有一个高官,叫做子文。他几次任职,又遭撤职,每次交代业务都尽职尽责,毫无怨言。孔子说这就是忠。现代人除了作公务员,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无论是做什么,尽职尽责都是起码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说,忠在今天依然需要坚持。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
【注释】輗,音ní。軏,音yuè。这两个都是古代大车上的关键部件,没有了就无法行驶。
【解说】信,简单说就是说话算数。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像家庭成员或者上下级关系,双方的信任建立在是否坚守承诺上。这看起来细小,实际非常关键。我们不再相信一个人,就是因为这个人说了话却不兑现。父母对孩子这样,孩子就不再相信父母;老师对学生这样,学生就不会相信老师;政府对民众这样,民众就不会相信政府。反过来,也是一样。所以孔子说,守信是做人的关键,不能轻忽。
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
【解说】这一章节里子贡问为政,孔子做了全面的回答。经济上要富足,军事力量要发展,民众对政府要有信心,这是良好政治的内涵。那么三者中哪一条最根本呢?孔子说,军事力量次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次于民众信任。因为,主政者做到信,民众才会信任政府。
【总结】
做人的根本在于忠信,这是儒家的信条,也是中国社会的共識,得到普遍尊重。五四运动以来,一些学者批评儒家伦理,反对忠。从《论语》来看,忠的本意就是尽心做事,这在什么时候都不错。即使是今天,对于官员和军人,忠于国家也是基本的要求。至于一般的人,所谓忠,就是要敬业。至于信,就是做人要守信,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要靠信赖维护。忠信,是古人经过长时间积淀总结出来的道德法则,值得今天的人细细体会。
【国学人物志】
主政者守信
一
周成王小的时候,拿了一个桐树叶,跟弟弟说:我封你为君。这事被周公知道了,成王就说,我这是开玩笑呢。周公说:“天子无戏言,否则就会失信。”最终,成王真的封了弟弟做唐君。
二
晋文公曾攻打一座城池,他和部下约定十天为限。可马上快到十天了,还没有攻下,他就告诉部下明天撤退。晚上探子跑来,说城里的人准备投降了,大家就劝晋文公再等几天。晋文公说:“既然约定了十天,就要守信。”第二天还是撤兵了。晋文公最终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成就了霸业。
【讨论吧】你听过古代忠臣的故事吗?你怎么评价他们呢?你有没有失信的时候呢?如果失信于人,该如何弥补呢?
(作者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典文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