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口袋里的社交阅读聚合平台
2014-06-22文/姜月
文/姜 月
微信作为移动终端即时通讯的免费应用,目前已经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除了基本的即时通讯功能之外,其带来的阅读价值也不容小觑。通过对比微信与社交阅读应用如Zaker、鲜果的应用特征,可以看出微信作为新型的社交阅读平台在数字时代的价值。
社交阅读已经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但业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基于社交网络的通过好友推荐内容或主动订阅的阅读形式。从国外的Flipboard到国内的Zaker、鲜果,短短几年的时间社交阅读应用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社交阅读软件通常都具有个性化的内容定制、自动生成内容、实时推荐等特征,同时与社交网站账户授权绑定之后,可以将内容与好友分享、交流。美国的《时代周刊》曾将Flipboard评为2012年的50大发明之一,认为其引发了一场社交风暴。事实上,这些简单的操作体现了一种重要趋势——改变传统网络的信息结构,将碎片化的内容重新整合起来,让用户迎来一个新的社交阅读时代。与上面所出现的几款社交应用相比,自推出便火爆至今的微信似乎是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微信作为移动客户端的即时通讯工具从未想过会成为一种阅读应用,但是事实上,它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发生了。
微信与Zaker等阅读应用的区别及价值
微信是阅读与社交双管齐下。与Zaker不同,毕竟微信的功能性定位还是一款即时通讯工具,关联手机号码、QQ号码造就了微信好友黏着度高于其他社交网站,而阅读似乎只是微信的副业。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已经有许多作家或者作家联盟注册了微信的公众账户,将目标瞄准了微信用户群。例如,微信昵称“NBC二当家的”从2012年开始写作国内首部微信小说《摇的是你,不是寂寞》,并通过公众账号连载,3个月左右累计发表15万字,关注人数达到5000人左右。在“NBC二当家的”发起的关于10元付费阅读的调查中,约有60%~70%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付费。
在社交应用推出之时,就有业内人士提出应把社交与阅读进行分割的需求。而二者中到底哪个更加重要,这就关系到产品从形式到内容的一整套设计。Facebook的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认为社交是一切的中心,而Tw itter联合创始人、前CEO埃文·威廉姆斯认为内容才是。从深层次看,这种分野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哲学命题:事物的定义源于内在还是外部关系?Zaker等社交应用重阅读轻社交,所以目前对社交方面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微信阅读依赖于社交,即使人们不再阅读也不会摒弃社交,毕竟社会的组成依赖于人际交往。
二者使用界面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这一方面,重阅读的应用似乎更胜一筹,Zaker、鲜果以类似于九宫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无论图片和文字,呈现出的都像是一本杂志的排版美感,比起曾风靡一时的“瀑布流”形式,整齐的方块看上去更加简洁。而微信在表现形式上更像是通讯录,内容以信息的形式传递过来,点开对方发送的信息过后呈现出来的是内容摘要,如果想进一步阅读的话再点击“查看全文”按钮,相对而言较为复杂又缺乏美感,这是微信亟待改进的一个方面。
微信能与内容提供方实时互动。这是微信的又一大特色,微信用户可以对其通讯录中的任何好友随时随地地发送不同形式的内容,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站外链接等。这种高效率的互动方式能够及时解决用户在阅读中所产生的问题,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而读者在使用Zaker、鲜果等以阅读为重的社交应用时,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的方式与内容创作者产生互动,但是这种互动是滞后的,弱化了社交情结,降低了用户与平台的关联性和黏着度,不易培养忠实用户。
用户主动寻找和平台主动推送。在微信推出公众账号之初往往采用主动推送的功能,以此让用户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内容,但是随着“病毒式”营销的侵入,某些公众账户肆意发送营销推广的信息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于是微信暂停了公众账号的推送。此举虽招来质疑,但是对于用户来讲,从被动盲目地接受到自己主动地输入关键词去寻找,内容价值因此放大,公众账号必须拥有自己优质的内容才能获得生存空间。
Zaker、鲜果省掉了用户主动搜索的时间,而是将不同的媒体信息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其实质则是平台的主动推送。比如鲜果阅读,其首页呈现的是已经订阅的媒体内容,如果需要更多的内容或者是退订可以进入订阅管理寻找。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微信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和价值,而来自于艾瑞咨询的《2013年微信商业化价值研究报告》的数据则更加证实了微信未来的市场:“从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微信的月度覆盖人数(即月度活跃用户)增长了135.4%,相比于全部APP以及即时通讯类APP总体的覆盖人数增长率均高出许多。用户量从1亿到3亿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至今仍以较高的速度继续增长,而如此之高的用户数量也使微信获得了‘移动互联网第一张船票’。”
微信作为社交阅读聚合平台所存在的弊病
微信与其他的网络阅读平台如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等不同,后者出现时间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营体系和盈利模式,拥有大量的优质内容和完善的生态链,受众基数大、覆盖面广,按照章节付费的形式已存在多年。对于微信来说,一切都只是个开始。就目前来说,以微信为平台的阅读形式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内容粗糙杂乱,缺乏整合。作为一个阅读聚合平台,在提供更多内容的同时也需要保证内容的质量,信息重合度高意味着占用了太多的网络空间,造成了大量的信息冗余,影响了用户的阅读舒适度。自微信平台开通公众账号以来,一时间涌入了大批的公众平台,目前微信的公众账户约为200万,每天信息交互数过亿。微信5.0做出了公众账户折叠的改版,经过调查统计,一部分公众账号的打开率明显降低,同时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质量较高的内容点击率变得更高,反之则更低,由此内容的价值则更加凸显。只有追求更高质量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自媒体时代,需要重提内容为王。
阅读盈利模式不明朗,商业气息渐浓。目前存在于微信上的公众账号往往是免费提供内容给用户阅读,长此以往公众账号缺少利益支撑便难以为继,对于平台和用户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的损失。同时,腾讯CEO马化腾和微信负责人张小龙为了避免微信向“媒体工具”倾斜,所以避免其过度的商业化。但是随着微信打通易迅并且推出微信支付后,微信的电商生态圈将渐次成型,难免会引发社交忧虑,如果商业化程度过高则会弱化微信原有的功能,即社交、即时通讯等。
版权保护问题。微信作为自媒体平台,是知识与信息传播的载体,在自我表达以及社交沟通的情况下,却往往忽视了版权保护的问题。中国的版权保护一直处在困境之中,尤其是在数字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侵权现象也愈发严重,内容复制的易操作性以及严重的“盗链”现象,也使得P2P技术条件下侵权及最终用户责任的认定陷入困境。版权保护问题应当引起平台的注意,版权保护是对著作权人权益的尊重,也是行业良性发展的保证。
其他方面。如前文中所指出的,与Zaker、鲜果相比,微信阅读相对缺乏美观,操作复杂,阅读的表现形式目前亟待改进。另外,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微信收费事件表现出了微信和移动运营商之间的矛盾所在,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微信的稳定发展,“信令风暴”所造成的问题确实值得思考。
对于消除微信阅读弊病的思考
首先,内容的阅读对于移动平台而言是硬性需求,目前微信平台上的公众账号同质化以及内容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对于内容的加工整理应当秉承精选整合制原则,为信息“瘦身”,保证送到用户“嘴里”的是营养美味又百吃不厌的食物。内容需要内容提供方的精心制作,在与同类的竞争中只有以出色的内容和良好的阅读体验才能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其次,微信供需链条明显,不可避免地会朝着商业化方向发展。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了微信的几大商业化方向,比如游戏平台、付费阅读、O2O、广告与流量的引导等。目前微信与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联合于5.0版本开通了支付功能,为付费阅读提供了技术支持。
再次,学习社交阅读聚合应用,如Zaker、鲜果等。鲜果作为在阅读行业打拼了6年的“老公司”,一直注重于兴趣类的订阅市场,注重差异化和市场细分,深耕细作,不但提高了内容的质量同时也使得目标受众更加明确。微信虽然有腾讯企业的强大支撑,但是如此更容易偏离阅读价值,正如Zaker副总裁屈辰晨所说,巨头并不具备天然优势,大家其实站在一个起跑线上,考验的是未来产品的设计能力和产品团队的想法和行动能力。
最后,由于微信全天候在线,会源源不断地向基站发送信令,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容易造成“信令风暴”,进而形成移动通讯的瘫痪,为此运营商对腾讯公司表示不满,一度表明要向腾讯公司收费。虽然马化腾出面平息了收费风波,但是不难看出微信和运营商之间的矛盾。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加剧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的矛盾,与其争斗个你死我活,不如加深两类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双方努力寻找到一个全新的合作形式来打破如今这种僵持的局面,对于未来双方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总之,通过与其他移动阅读产品的比较和对微信目前所存在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微信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从基于微信平台的产品架构着手,不断对平台进行完善,对阅读内容的加工处理进行把关,从与其他企业合作等方面入手以提高内容的质量,增加增值业务,提高产品价值,优化操作形式,提高平台对于信息的处理效率等。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能否在移动阅读领域出类拔萃还需要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