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CT的PID换挡控制策略与仿真
2014-06-22杨修吾余卓平熊璐
杨修吾 余卓平 熊璐
(同济大学)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CT)是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它既有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结构简单及传动效率高等特点,又具有液力自动变速器(AT)传动冲击小及无动力中断等优点,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汽车的动力性和舒适性。因此,近年来,DCT 在乘用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基于DCT 开环换挡控制策略,结合PID 控制理论,以换挡冲击和离合器滑摩功为评价标准,确立了DCT 的PID 换挡控制策略,并以Matlab/Simulink 软件进行了DCT换挡过程的建模与仿真。
1 换挡评价标准
1.1 冲击度
换挡冲击是通过冲击度来评价的,冲击度即汽车加速度的变化率。冲击度(j/(g/s))定义如下:
式中:a——汽车加速度,g;
t——时间,s。
人对j 比较敏感,过大的j 会给乘客带来不适,也会给汽车带来过大动载,从而损伤部件。因此,换挡j越小越好。
1.2 滑摩功
因为离合器在接合过程中两端速度不同,会产生滑动摩擦功,滑摩功(w/J)定义如下:
式中:t1,t2——离合器接合开始、结束时间,s;
Te——发动机力矩,N·m;
ωe,ωc——发动机、离合器角速度,rad/s。
w 最终会转化为热量,从而导致离合器片温度上升,过高的温度会减少离合器使用寿命。因此,w 越小越好。
2 DCT换挡控制策略
根据换挡时的动力情况,DCT换挡控制策略分为4 种类型[1]:动力条件下升挡及动力条件下降挡;无动力条件下升挡及无动力条件下降挡。其中无动力条件下升挡控制策略与动力条件下降挡类似,无动力条件下降挡与动力条件下升挡类似。故文章只讨论动力条件下升挡和降挡控制策略。
DCT简化模型图,如图1所示。
图1 中有2 个转动惯量。一个是发动机转动惯量Je,另一个是汽车等效转动惯量Jv。i1和i2分别为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传动比。iEA为变速箱输出轴到车轮之间的传动比。
Te由输入轴传入,并通过离合器1 和离合器2 分别传给各自齿轮组。由于各齿轮组传动比不同,从而实现传递力矩的改变。改变后的力矩最终在输出轴汇合,并传给车轮[2]。
2.1 动力条件下升挡
动力条件下升挡控制策略分为力矩相和速度相。在力矩相,2 个离合器同时传递力矩,并完成力矩的交换;在速度相,结合离合器完成与发动机的转速匹配,从而实现离合器锁止,完成换挡。图2 示出动力条件下升挡转速转矩变化图[3]。
图2 中t2至t3为力矩相,t3至t4为转速相。由图1可得:
式中:Tc1,Tc2——离合器1,2 力矩,N·m;
Je——发动机转动惯量,kg·m2;
αe——发动机角加速度,rad/s2。
从图2b 可以看出离合器1 开启,Tc1下降,根据式(3),发动机转速随之升高,为了避免因发动机转速急剧升高,而产生飞车现象,在转矩相需要控制发动机和初始挡位转速之间的滑差。此时离合器2 开始闭合,Tc2开始升高,发动机转速不再急剧增加。当Tc1+Tc2保持不变时,整个力矩相始终保持微小滑差,直到2 个离合器完成力矩交换。这里Tc2上升斜率是关键因素。Tc1是以一定的斜率下降的,如果Tc2上升过慢,会导致发动机产生飞车现象;如果Tc2上升过快,会导致发动机与初始挡位转速之间滑差消失,发生同时挂双挡情况,会对汽车产生很大冲击。
当Tc1=0 时,转矩相结束,速度相开始。此时发动机需从初始挡位转速降至目标挡位转速。如果发动机过快降速,虽然换挡时间可以缩短,但是会在与目标挡位转速同步点产生转速突变,形成过大的冲击。如果发动机缓慢降速,虽然会减少冲击,但是会造成换挡时间过长。所以较为理想的发动机转速曲线是:远离目标挡位转速时快速降速;接近目标挡位转速时,缓慢降速。因此离合器2 力矩变化比较复杂,可以从图2b 看出,此时Tc2是非线性变化。速度相开始时,Tc2增加,超过Te,αe为负,转速迅速下降。当接近目标挡位转速时,Tc2下降,αe逐渐上升,转速下降减缓。当发动机转速与目标挡位转速基本一致时,离合器油压升高,离合器锁止,完成换挡。
2.2 动力条件下降挡
动力条件下降挡也有转矩相和速度相2 个过程,与升挡相反,降挡过程中速度相在前,其后是转矩相。其目的在于先通过速度相使发动机转速上升至略高于目标挡位转速,然后进行接合。接合时,发动机对汽车做正功。如果先进行力矩相,后进行转速相会使得发动机从低于目标挡位转速处与目标挡位接合,从而发动机会对汽车做负功,这是需要避免的。图3 示出动力条件下降挡的转速转矩变化图。
从图3 中可以看出,t1至t2为转速相,t2至t3为力矩相。转速相中首先Tc1先降至Te以下,使发动机转速接近并略超过目标挡位转速,为力矩相做准备。在发动机转速接近目标挡位转速时,Tc1开始上升,减缓发动机转速上升幅度,使发动机以较缓和的角加速度进入力矩相,便于力矩相滑差的控制。
当换挡过程进入力矩相后,Tc1下降,离合器2 开始接合,Tc2开始上升,发动机保持小滑差。在此期间,离合器1 和离合器2 完成力矩交换。最后,离合器2 油压持续上升至最大值,完成接合。发动机转速也与目标挡位转速同步。
3 DCT换挡过程建模
3.1 发动机模型
根据试验测得的发动机外特性曲线,利用式(2)可以得到一定油门开度下的发动机输出力矩:
式中:Ttrag——发动机倒拖力矩,N·m;
x——油门开度,%;
Tmax——发动机最大输出力矩,N·m;
n——发动机转速,r/min。
3.2 离合器模型
为了简化离合器闭合过程中动静摩擦转化,根据目前汽车离合器使用的纸基材料的摩擦系数特性曲线,文章全部使用动摩擦系数。摩擦系数的变化只与离合器滑动率相关,并随着滑动率的增大而增大。离合器力矩公式为:
式中:Tslid——离合器滑动摩擦力矩,N·m;
μ——滑动摩擦系数;
p——油压,Pa;
Ap——活塞面积,m2;
z——摩擦面数量,个;
Rin,Rout——摩擦片内外径,m。
3.3 阻力模型
根据图1 可得出DCT 输出端动力学方程:
式中:i1,i2——初始、目标挡位传动比;
iEA——减速器传动比;
Jv——汽车等效转动惯量,kg·m2;
αv——车轮角加速度,rad/s2;
TL——阻力矩,N·m;
δ——旋转质量换算系数;
m——汽车质量,kg;
r——轮胎半径,m;
FR,FL,FS——汽车滚动、空气、爬坡阻力,N。
3.4 控制系统模型
使用工程上常用的PID 控制法进行换挡控制,与普通开环控制相比,其结构简单且效果稳定,可以省去大量的标定工作。其由比例(P)、积分(I)和微分(D)3 个方面控制,公式为:
式中:y,e——输出、误差信号;
KP,KI,K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系数。
在力矩相,控制目标为滑差;在速度相,控制目标为目标转速曲线。文章使用余弦函数曲线作为目标转速曲线。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4 所示[4]。
4 仿真结果
根据上述DCT换挡过程动力学模型和控制逻辑,基于Matlab/Simulink 软件平台建立了DCT 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
4.1 动力条件下升挡
动力条件下升挡主要工况为起步工况,油门75%开度下,1 挡至2挡仿真结果,如图5~8 所示。
从图5 可以看出,经过PID 控制,发动机转速可以很好的跟随目标转速。图6 中的离合器油压曲线也基本符合理论曲线。图7 中,离合器最大滑摩功在17 kJ左右,属于合理范围,其中离合器1 滑摩功非常小。图8 中,汽车冲击最大处在力矩相和速度相转换处,小于1 g/s,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在1.5 s 发动机与目标挡位转速同步点处,冲击非常小,离合器基本平顺接合。
4.2 动力条件下降挡
动力条件下降挡主要工况为爬坡工况,油门100%开度下,4 挡至3挡仿真结果,如图9~12 所示。
图9 中,发动机转速仍然较好的跟随目标转速,图10中离合器油压也与理论曲线相似。图11 中最大滑摩功为离合器1,最大值小于18 kJ,处于合理范围。在力矩相离合器2 滑摩功略有增加。图12 中,有两处冲击较大,分别为力矩相和速度相交接处,以及发动机与目标挡位同步点。但是,两处冲击均小于1.5 g/s,属于可承受范围之内。
5 结论
根据DCT 基本结构,阐述了换挡控制策略,并分析了换挡过程可能产生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确立了理想换挡目标曲线。通过Matlab/Simulink 软件平台建立了DCT换挡过程仿真模型,并利用PID 控制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利用PID 控制法可以很好地跟随理想换挡目标曲线,有效控制DCT换挡过程中的冲击,使汽车在换挡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平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