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成就德国制造

2014-06-22陈颖华

决策 2014年8期
关键词:职教德国职业

■陈颖华

牛气十足的制造业是德国抵御欧债危机的铜墙铁壁,而大批高素质蓝领为德国发达的制造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潮流所向,大势所趋。在欧美发达国家,重视和扶持职业教育,已成为其人才战略、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科技竞争愈演愈烈。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职业工人、高技能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德国却风景独好。为何德国模式能够胜出?除了德国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外,牛气十足的制造业是其抵御欧债危机的铜墙铁壁。而大批高素质蓝领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蓝领文化

在德国,许多青年喜欢当蓝领。据相关资料显示,德国只有25%的初中毕业生通过高中进入大学深造,而多达65%的初中毕业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他们拿高工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待遇和社会地位都很高。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欧元区深陷衰退泥沼,高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高失业率,成为欧元区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相比其他国家,德国25岁以下年轻人失业率仅为7.6%,在欧盟国家中最低。

职业教育在欧盟各国享有声誉,尤其在德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崇尚技艺而不鄙薄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社会风尚,德国有一句谚语“不教会青年人手艺就等于让他们去偷”。德国人总是教育子女学习技艺立足社会。在德国大众心目中,接受职业教育并非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主动的追求。德国许多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士均以曾当过学徒为荣,而从事职教管理和职教研究的人员中,上至校长,下至教师,大多数都有接受职业教育的背景,并且谈起这些学习经历时,都是一脸的自豪和自信。

德国所创设的教育体制,适合各种个性特长、学识水平的学生选择分流,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成长链。企业注重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自觉地遵守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自觉地在人才培训上投入,使得职业教育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的后劲。作为学生和家长也比较实际,选择怎样的教育,完全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个体情况,比较理性,并不盲目地随大流。

在德国,成为一名职校教师极其不易。要成为一名职校教师除了具有学历和资历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经过2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由于职业学校对于专职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较严,因此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都较强,如西门子技术学院要求教师每年定期去企业挂职训练,或不定期去企业学习、了解生产情况,因此教师熟知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德国的职校教师大多一专多能,工作量也很重,其中理论课教师每周课时要达24学时,实训课甚至高达35学时。

双元制职教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学生一半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的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不仅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而且有效弥补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足。据统计,德国60%的年轻人在“双元制”体系中接受职业培训。这些学徒逐渐成长为工业、手工业等各行业的专业人才。

“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大获成功,除了职业技能培训在德国有广泛社会基础和优良传统之外,德国联邦政府亲手抓职业教育也是重要原因。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教育主要由各联邦州政府分管,但只有职业教育是惟一例外,由联邦政府直接领导和协调。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明确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个人、企业、学校和政府各级机构的权利与义务,从法律上保障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和顺利运转。

为了调动在职业教育中承担主要责任的企业的积极性,联邦政府在政策上予以企业一定的优惠,如规定企业的职教费用可计入生产成本,可减免税收,可计入产品价格,在产品售出后收回等等。此外,还拨专款,与州政府和工商联合会等部门联合,设立了“跨企业培训中心”,支持中小企业和特殊行业的职业培训。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欧盟以及企业、工会、行业协会、私立机构等共同承担,其中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较大部分开支。

此外,德国的高等教育也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形成双元制大学。这种模式把高等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完成实践部分的学习。按照规定,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每3个月会轮换一次。这种大学培养模式相比德国普通高等院校,具有学制短、实践性强、专业性高的特点。近几年,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入学人数每年以15%的比例增加,2011年入学人数达到61000人,占德国大学生总人数的2.6%。同时,双元制大学所开设课程种类也逐渐增加。2011年,课程总数达929门,涵盖经济、工程、信息技术等众多专业领域。

双元制大学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由巴登符腾堡州多个著名的工业企业倡议建立起来的。借助这种培养后备力量的方式,使参与双元制的企业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和机会,并为企业自身将来的发展提前储备了专业人才和领导人才。目前,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和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大学已经将这一办学模式引入中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成功,有其历史传统、社会观念、国家体制、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原因,而且这种体制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中德合作

6月23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随后,德国《世界报》网站7月1日发表题为《中国复制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文章。值得关注的是,除广为媒体报道的中德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合作外,中国近期提升职业教育的动向十分显著,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所起的借鉴作用将日益突出。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7月初访华期间在成都短暂停留,参观大众汽车工厂。成都希望通过新方式促进职业教育并使之变得更具竞争力,其中也包括国际合作:大众汽车公司与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建立培训中心;巴斯夫公司2013年9月也与成都市达成协议,为专业漆工修建一座大型培训中心。

重新规划职业教育的不仅有急需专业技工的成都和其他大都市,北京也准备实施根本转折。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历程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2011年10月12日,中德双方在京启动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中国教育部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及5大汽车制造商,将在中国5所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项目试点。德国工业最具竞争力的是汽车制造业,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在华投资的德国车企急需符合德国标准和要求的技术工人,中国也有培训汽车技术工人的需求。

首批确定的5所高职院校为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项目指导委员会由中德双方各6名代表组成,德方6名成员包括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和宝马、戴姆勒、保时捷、大众、奥迪等5家汽车公司各一人。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迅猛,但运用大量电子设备的高档汽车在维护和维修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建立符合现代汽车维修和维护行业需求的汽车机电人才培训培养体系,成为迫切要求。教育部表示,通过该项目既有利于借鉴德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先进经验,培养国内一流的汽车专业人才,也有望借此深化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4月27日,中德职教合作基地落户青岛,这是两国教育部继在上海、重庆之后设立的第三个职教合作示范基地。下一步中德将在建立友好学校、联合办学、专业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并推广“双元制”办学模式和经验,3年内建成10个项目工作站。

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成立后,青岛市将学习、引进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教学模式、质量标准以及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成立“中德职教研究所”,开展中德职教比较研究;探索在德国建立青岛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猜你喜欢

职教德国职业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