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笔先,思接象外——2014年陕西高考作文立意及构思评析
2014-06-21闫永强
文/闫永强
毫无疑问,2014年的陕西高考作文题甫一曝出,即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甚至连不少“围观者”也技痒难搔,赤膊上阵,形成了“全民网络写作”的狂欢。语文的影响力能及于此,着实令人心喜。但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仍有诸多应予重视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仅就高考写作中考生立意与构思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谈一些看法,以期引起教师和学生们的注意。
一、立意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有待提高
1.2014年陕西考生高考作文立意情况概述。
从考生写作的实际情况看,多数学生目光都聚集在了“合作”、“共赢”或是“双赢”上。还有些学生提出了“打破规则”、“不墨守成规”等观点。他们看到了两组同学(或曰竞争对手)之间协调关系,双双目的实现、愿望达成的一面。这样的立意显然是没有多少问题的,属于“中规中矩、把握核心立意”的层次,然而却不能称得上是很好的立意。因为他们很可能忽视了命题人在材料最后面所加的一句话“这种做法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其实,这才是此次作文命题中的“神来之笔”,余音袅袅,意味无穷——由此我们或许可以认识到更多问题:比如既然是竞赛,如果大家都是这样相互抱持,转身通过,队员皆大欢喜,然则此比赛还有何意义?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打破规则”,总是努力试图挣脱规则的束缚,视规则为累赘羁绊,必欲脱之而后快,然则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又从何谈起?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去深入思考,提出观点,自然属一等立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能达此境者,人数仍然极少。说明学生全面审题、“高端”立意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训练提高。
阅卷过程中较为引人注目的另一个问题,则是考生审题中的“偏题”现象。笔者分析后,发现有以下表现:
(1)关键词提取不准。例不少学生在作文中选择以“团结”立意,如“团结才能成功”、“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取得双赢”……而从他们写作内容来分析,这些学生本来是要表现“合作”这个主题的,但可能是因为对关键词的提炼能力不强,对词义的差异认识不清,才导致了关键词的误用。而事实上,“团结”一词的使用范围是同一团体内部之间,而“合作”却适用于不同的团体,甚至竞争对手之间。因而,从本次作文所给材料来看,以“团结”立意显然是不恰当的。
(2)立意范围大而无当。这一点表现在有些考生可能没有认真审题,而是搬来一些“万金油”式的关键词来立意,以至于文章立意似是而非,或是大而无当,空洞无味,与材料关联不够紧密。部分考生以“和谐”为主题,如“追求和谐”、“共创和谐社会”、“校园盛开和谐花”……还有些考生则推崇“智慧”,比如“人生需要智慧”、“智慧点亮人生”、“狭路相逢智者胜”等。此外,“包容”、“勇气”、“创新”之类也属于此种情况。
(3)边缘立意。一个材料,它所能给予人的启发和思考必然是多方面的,我们所能提取出的关键词或论断也绝不可能只有一个。材料越长,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可供立意的角度越多。然而,对高考作文来说,它必然会有“核心立意”与“边缘立意”之分。“核心立意”不必多讲,“边缘立意”即是指与材料有关联但并非焦点论断或主要论断的立意。在本次高考中,仍有不少考生“剑走偏锋”,选择了“边缘立意”。其初衷或许是为“标新立异”,凸显个性,结果却是偏离正轨,铩羽而归。这一点不能不引为后学者戒。
闫永强,陕西陇县人,高中语文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日常教学秉持“文化语文”理念,致力于“诗意语文”课堂建设,谋求在语文的功利性与非功利之间求得调合和突围。在阅读教学、诗词鉴赏、写作指导等方面进行了大量个性化探索并积极形诸文字。撰写的论文及教育随笔获各级各类奖励十余次。
典型例子:有些考生瞄准了材料第一句中“传统”这个词,就信手拈来,以此立意,如“要敢于打破传统”、“传统不能丢弃”、“冲破传统的束缚”……有的考生注意到了材料中“转身换位”这个词,立即联想到了“换位思考”,一时间“学会换位思考”、“换位,使社会更和谐”、“换位思考,开辟新天地”……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还有些考生盯住了材料后面“激烈争论”这个词,如获至宝,写出了“真理愈辩愈明”、“在争论中进步”这样的文章,只能让阅卷老师发出“盲人摸象,不见全体”之慨叹。
2.学生立意乱象对写作训练的启示。
(1)平时审题时,一定要进行关键词提取的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关键词含义及用法的辨析。比如“创意”与“创造”、“包容”与“宽容”、“执著”与“坚强”等词,从表面来看较为接近,仔细审查,大有区别。这都需要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察感悟。
(2)对学生出现的“大而空”的立意,应当组织学生细审材料,认真玩味,深入体会,并提取出准确得当的关键词或论断。必要时,将“大”(指上文中提到的“大而空”的立意)与“小”(指具体而得当的立意)进行对照辨析,培养学生深入文本准确立意的能力。
(3)提高学生“核心立意”的敏锐性和把握能力。对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可引导学生全面“发掘”材料多方面的立意。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辨析“核心立意”与“边缘立意”的区别,从而避免学生立意过偏。
(4)鼓励创新,激活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育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敏锐度。应当注重学生多元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一旦变得灵活,新的风景自然也会扑面而来。那种“人云亦云”的“四平八稳”的思维僵局就会打破,文章立意也必然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构思的创新意识仍有待提高
立意一旦确定,接下来就是构思,即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从近年来学生高考作文的实际情况来看,议论文“一统天下”,属于“压倒性多数”的文体,今年也不例外。粗略估计,那种“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应占作文数的90%左右。其他文体,如诗歌、微型小说、散文、剧本以及一些创新性文体如“药方体”、“日记体”等仍寥寥,为数甚少。这种情形的出现,固然与高中阶段更加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洁、严密等方面的要求有关,但从根本而言,也与当前语文教学导向上的平庸、刻板化倾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在写作形式上的“八股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开篇必有题记。
“题记”泛滥,已成为高考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考生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考虑文章体裁、文章风格,仅仅是“为题记而题记”、“为醒目而题记”。题记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引用名人名言的,有选用诗句的,有解读题意的,甚或还有仅题记就多达一两百字者……对此,我的看法是:“题记”犹如美人之痣,善用之可为丽人增色,不善用之或不分青红皂白一概用之则可能反使“花容失色”,甚至增“毁容”之忧。使用之时,可不慎欤?
2.正文的套路化。
不少考生作文都是“开头点题——中间举例论证(正反各一)——结尾强调深化”的模式或套路。从议论文的角度来看,这种“套子”没有大的问题。但在写作中,却出现了事例堆砌,有“肉”而无“骨”的弊病。文章缺乏层次性,其“深刻性”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加之千篇一律,令阅卷老师也感到乏味无聊,评分自然不会很高。
3.首尾的“精心包装”。
给人印象非常强烈的一个现象是:今年的高考作文,刻意在开头和结尾上“狠下功夫”的文章特别多。最突出的就是排比、比喻、呼告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而且从内容来看,不少“华美”的句子属于前文所述的“万金油”,即似乎在哪类文章中只要改头换面都可使用,而这显系考生提前备好的。这种问题较大范围的出现,究其实质,不过是社会上流传的所谓“阅卷老师时间仓促,只重首尾,不管中间”传言影响下的一种“应对宝典”而已。但这样反而造成了考生文章首尾华而不实、滥情当中议论“夹心”使得文体“四不像”,以及首尾内容与中间部分“两张皮”等问题凸显。这样的作文,非但无益于提高成绩,有很多反而弄巧成拙,降低了文章等次。
上述问题的出现,盖在于平时作文训练中舍“本”而逐“末”的心态:投机取巧,千方百计探求评卷老师心理。岂不知文章优劣,仅为几句巧言所可遮掩?或胶柱鼓瑟,认定高考作文非议论文不可,又议论文中,非名人事例、名言警句不可,否则便是“异端邪路”、“不走正道”。以至于考生技穷之下,伪造名言,编排警句。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失去了青春少年应有的活力与锐气。
我们并不倡导所有的学生都成为“文学青年”,不希望看到所有的高考作文都满口“文艺腔”。但不管怎样讲,写作尽管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它也是一门艺术——语言表达的艺术。它必然也应该体现艺术的基本特点:求新、求变、求美。因而,在作文几乎被这种“少年老成”的“八股式”议论文所垄断的困局中,新的形式如前面我所提到的诗歌、微型小说、童话、剧本等文体的出现,自然会引起阅卷老师的瞩目,从而产生评分心理上的倾斜。毕竟对文章而言,“体有万殊,物无一量”;千江之水,皆可映月。为什么一定要固守一端,不能求变呢?因此,在今后的写作训练中,希望师生能够树立起以下三种意识,以提升考场作文构思层次:
1.创新形式,营造亮点。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是“有创意”。这里的“创意”,既包括了立意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也包括了形式上的创新。从高考作文来说,不要求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创,但至少在形式上应当要有多样化的考量和选择。本次评卷中,一位考生创作的小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起伏,文笔简洁蕴藉,主题明晰,得到了多位阅卷老师和专家的垂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整体用力,合理布局。
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当重视提纲和流程图等作文谋篇布局的指导,使考生行文之前“胸有成竹”,而不是“信马由缰”,以致出现“头重脚轻”、“腿长身子短”之类的问题。而应当通过事先谋划,使文章能够合理布局,收到“肌理细腻骨肉匀”的效果。同时,也可减少上文揭出的一味“涂头抹尾”来投机取巧的现象的发生。
3.体用一致,文质并重。
这里所要强调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写作一定要突出文体特征,尤其是要认真体会议论文中的叙事与记叙文中叙事的差异,避免“似驴非马”的畸型文章。小说、散文、剧本一定要符合体裁的特色。特别是剧本一定要符合格式规范,在这一点上考生问题尤其突出。二是写作时不能一味追“高”逐“雅”,部分文章刻意在辞采上下功夫,整篇文章看起来上追庄骚,下攀李杜,彩云遮月,星河荡波,却空洞无物,不知所云。这种不良倾向有所抬头,应当引起师生在平时训练中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