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特应性皮炎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的测定结果分析

2014-06-20陈洁玲汪振达梁小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3期
关键词:过敏原分析

陈洁玲?汪振达?梁小梅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小儿特应性皮炎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的测定结果。方法 选取本科在2012年7月~2013年8月期间确诊治疗的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患儿组)及80例体检正常的健康儿童(健康组), 使用多种过敏原同时检测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测定健康儿童和特应性皮炎患儿的血清总IgE及35种过敏原, 分析比较两组测定结果。结果 患儿组血清总IgE测量结果为(118.7±73.6)U/ml, 且≥2级者共60(75.0%)例, 健康组血清总IgE测定结果为(57.7±30.4)U/ml, ≥2级者共25(31.25%)例,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共70例检测出过敏原, 约为87.5%, 健康组共20例检测出过敏原, 约为25.0%,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是特应性皮炎患儿发病的主要原因, 全面检测并正确避免过敏原为预防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血清总IgE;过敏原;分析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特异性皮肤疾病, 主要与遗传及过敏因素有关, 该病通常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患病人数较多且患者往往病程较长, 患者皮肤普遍较为干燥, 对某些刺激物及蛋白变应原具有一定易感性, 且具有IgE介导的系统表现[1]。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具有严重瘙痒感及反复发作等, 好发人群主要为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发病时通常十分痛苦, 在该病的发病机制中, 环境因素如吸入性变应原及食物性过敏原有着一定的作用。由于该病的病因不清, 因此目前临床上该病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据推测该病可能与个体遗传、机体免疫、外界环境、皮肤微生物及职业等因素有关。本文选取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及80例体检正常的健康儿童, 测定并分析比较两组儿童血清总IgE及过敏原, 现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在2012年7月~2013年8月期间确诊治疗的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患儿组), 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1~16岁, 平均年龄(10.78±6.70)岁;病程分布3个月~14年, 平均病程(4.3±5.2)年。另选取体检结果正常的8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 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分布2~16岁, 平均年龄(9.88±6.20)岁。两组儿童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测定方法及试剂 测定仪器及试剂:本次测定试剂及仪器均使用美国制造的MAST CLA-1化学分析仪及其配套的原装试剂。测定方法及其原理:①抽取两组儿童血液, 将测试条装满两组儿童的待测血清, 放置一夜后进行孵育, 待测血清中的IgE通过孵育, 与包裹在纤维丝上的过敏原进行两两结合。②使用缓冲液进行充分洗涤, 向测试条中注入酶联抗IgE抗体, 促使其与纤维丝上的血清IgE进行结合。③使用缓冲液进行洗涤后, 添加显色剂, 使其与测试条上已标记的抗体进行化学发光反应。④使用MAST CLA-1化学分析仪对测试条进行比色分析, 读出结果并详细记录。

1. 3 判定标准[2] 将发光单位作为分级的判定标准。0级:0~26;1级:27~65;2级:66~142;3级:143~242:4级:>242。≥1级即判定为本次实验阳性数, ≥2级判定为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 x-±s)表示, 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患儿组与健康组血清总IgE半定量测定结果比较 经测定, 患儿组80例患儿血清总IgE半定量为(118.7±73.6)U/ml, 且≥2级者共60例(75.0%), 健康组血清总IgE测定结果为(57.7±30.4)U/ml, ≥2级者共25例(31.25%),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患儿组与健康组过敏原比较 患儿组血清经测定, 共检出过敏原共70例, 约为87.5%, 过敏原中有1级者共13例约为16.25%, 同时有1、2级者共24例约为30.0% , 有1、2、3级者共2例, 为2.5%, 有1、2、3、4级者共33例约为41.25%。健康组血清经测定, 共检出过敏原20例占25.0%, 其中1级10例为12.5%, 1、2级者共8例占10.0%, 无3级以上的过敏原者。两组儿童过敏原检出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2级者共59例, 且均为2种以上同时判定为阳性, 最多的共有20种阳性;健康组≥2级者共8例, 其中6例1种, 2例2种。

3 讨论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十分常见且多发的慢性炎性反应性皮肤病, 近几年该病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且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主要好发人群为儿童及青少年, 据国内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约50%的特应性皮炎患者于1岁内发病, 2~3岁时发病者约为15.9%, 即约70%的患者发病时期主要为婴幼儿, 且半数以上患者均具有过敏性家族史[3, 4]。特应性皮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严重瘙痒感及湿疹性皮损, 且往往反复发作, 可由于外界感染、精神压力、季节及气候变化、刺激性物质和过敏原等因素而导致病情加重, 使患者的健康及其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 可判定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 并提示过敏原, 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患儿组患儿血清总IgE半定量为(118.7±73.6)U/ml显著高于健康组儿童的(57.7±30.4)U/ml, (P<0.05)。患儿组过敏原检出率为87.5%显著高于健康组的25.0%, (P<0.05)。患儿组中共59例患儿具有2种以上≥2级的过敏原, 表明特应性皮炎患儿对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抗原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据调查, 特异性皮炎患儿过敏原主要为吸入性及食物性为主, 其中吸入性过敏原主要为屋尘螨、粉尘螨及家尘, 上述3种为特应性皮炎患儿的最重要的过敏原, 不仅检出率高且浓度也均高[6]。因此定期定时的清洁房间对缓解患儿症状, 降低患儿特异性过敏原水平有着一定的帮助。而食物性抗原则主要为牛肉、蘑菇及海鲜类等。因此, 患儿在日常饮食时, 应避免食用过敏食物。

综上所述, 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是特应性皮炎患儿发病的主要原因, 全面检测并正确避免过敏原为预防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罗佩谊,陈谨萍,林雪仪,等.特应性皮炎患儿UniCAP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查分析.吉林医学, 2011,32(2):239-240.

[2] 王新君,王浩.特应性皮炎患儿306例过敏原测定分析.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2,19(14):50-51.

[3] 徐香淑,金哲虎,金春玉,等.特应性皮炎患儿过敏原检测及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26(9):804-805.

[4] 叶加建,黄欣,许少涵,等.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总IgE与MIF检测的临床意义.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16(5):817-818.

[5] 许志萍.血清总IgE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在特应性皮炎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10(14):1794-1795.

[6] 杨丽君,韩玉涛,蒙长虹,等.特应性皮炎患儿CD23与血清IgE的相关性研究.西部医学, 2010,22(4):610-611.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小儿特应性皮炎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的测定结果。方法 选取本科在2012年7月~2013年8月期间确诊治疗的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患儿组)及80例体检正常的健康儿童(健康组), 使用多种过敏原同时检测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测定健康儿童和特应性皮炎患儿的血清总IgE及35种过敏原, 分析比较两组测定结果。结果 患儿组血清总IgE测量结果为(118.7±73.6)U/ml, 且≥2级者共60(75.0%)例, 健康组血清总IgE测定结果为(57.7±30.4)U/ml, ≥2级者共25(31.25%)例,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共70例检测出过敏原, 约为87.5%, 健康组共20例检测出过敏原, 约为25.0%,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是特应性皮炎患儿发病的主要原因, 全面检测并正确避免过敏原为预防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血清总IgE;过敏原;分析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特异性皮肤疾病, 主要与遗传及过敏因素有关, 该病通常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患病人数较多且患者往往病程较长, 患者皮肤普遍较为干燥, 对某些刺激物及蛋白变应原具有一定易感性, 且具有IgE介导的系统表现[1]。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具有严重瘙痒感及反复发作等, 好发人群主要为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发病时通常十分痛苦, 在该病的发病机制中, 环境因素如吸入性变应原及食物性过敏原有着一定的作用。由于该病的病因不清, 因此目前临床上该病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据推测该病可能与个体遗传、机体免疫、外界环境、皮肤微生物及职业等因素有关。本文选取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及80例体检正常的健康儿童, 测定并分析比较两组儿童血清总IgE及过敏原, 现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在2012年7月~2013年8月期间确诊治疗的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患儿组), 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1~16岁, 平均年龄(10.78±6.70)岁;病程分布3个月~14年, 平均病程(4.3±5.2)年。另选取体检结果正常的8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 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分布2~16岁, 平均年龄(9.88±6.20)岁。两组儿童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测定方法及试剂 测定仪器及试剂:本次测定试剂及仪器均使用美国制造的MAST CLA-1化学分析仪及其配套的原装试剂。测定方法及其原理:①抽取两组儿童血液, 将测试条装满两组儿童的待测血清, 放置一夜后进行孵育, 待测血清中的IgE通过孵育, 与包裹在纤维丝上的过敏原进行两两结合。②使用缓冲液进行充分洗涤, 向测试条中注入酶联抗IgE抗体, 促使其与纤维丝上的血清IgE进行结合。③使用缓冲液进行洗涤后, 添加显色剂, 使其与测试条上已标记的抗体进行化学发光反应。④使用MAST CLA-1化学分析仪对测试条进行比色分析, 读出结果并详细记录。

1. 3 判定标准[2] 将发光单位作为分级的判定标准。0级:0~26;1级:27~65;2级:66~142;3级:143~242:4级:>242。≥1级即判定为本次实验阳性数, ≥2级判定为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 x-±s)表示, 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患儿组与健康组血清总IgE半定量测定结果比较 经测定, 患儿组80例患儿血清总IgE半定量为(118.7±73.6)U/ml, 且≥2级者共60例(75.0%), 健康组血清总IgE测定结果为(57.7±30.4)U/ml, ≥2级者共25例(31.25%),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患儿组与健康组过敏原比较 患儿组血清经测定, 共检出过敏原共70例, 约为87.5%, 过敏原中有1级者共13例约为16.25%, 同时有1、2级者共24例约为30.0% , 有1、2、3级者共2例, 为2.5%, 有1、2、3、4级者共33例约为41.25%。健康组血清经测定, 共检出过敏原20例占25.0%, 其中1级10例为12.5%, 1、2级者共8例占10.0%, 无3级以上的过敏原者。两组儿童过敏原检出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2级者共59例, 且均为2种以上同时判定为阳性, 最多的共有20种阳性;健康组≥2级者共8例, 其中6例1种, 2例2种。

3 讨论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十分常见且多发的慢性炎性反应性皮肤病, 近几年该病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且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主要好发人群为儿童及青少年, 据国内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约50%的特应性皮炎患者于1岁内发病, 2~3岁时发病者约为15.9%, 即约70%的患者发病时期主要为婴幼儿, 且半数以上患者均具有过敏性家族史[3, 4]。特应性皮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严重瘙痒感及湿疹性皮损, 且往往反复发作, 可由于外界感染、精神压力、季节及气候变化、刺激性物质和过敏原等因素而导致病情加重, 使患者的健康及其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 可判定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 并提示过敏原, 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患儿组患儿血清总IgE半定量为(118.7±73.6)U/ml显著高于健康组儿童的(57.7±30.4)U/ml, (P<0.05)。患儿组过敏原检出率为87.5%显著高于健康组的25.0%, (P<0.05)。患儿组中共59例患儿具有2种以上≥2级的过敏原, 表明特应性皮炎患儿对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抗原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据调查, 特异性皮炎患儿过敏原主要为吸入性及食物性为主, 其中吸入性过敏原主要为屋尘螨、粉尘螨及家尘, 上述3种为特应性皮炎患儿的最重要的过敏原, 不仅检出率高且浓度也均高[6]。因此定期定时的清洁房间对缓解患儿症状, 降低患儿特异性过敏原水平有着一定的帮助。而食物性抗原则主要为牛肉、蘑菇及海鲜类等。因此, 患儿在日常饮食时, 应避免食用过敏食物。

综上所述, 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是特应性皮炎患儿发病的主要原因, 全面检测并正确避免过敏原为预防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罗佩谊,陈谨萍,林雪仪,等.特应性皮炎患儿UniCAP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查分析.吉林医学, 2011,32(2):239-240.

[2] 王新君,王浩.特应性皮炎患儿306例过敏原测定分析.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2,19(14):50-51.

[3] 徐香淑,金哲虎,金春玉,等.特应性皮炎患儿过敏原检测及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26(9):804-805.

[4] 叶加建,黄欣,许少涵,等.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总IgE与MIF检测的临床意义.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16(5):817-818.

[5] 许志萍.血清总IgE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在特应性皮炎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10(14):1794-1795.

[6] 杨丽君,韩玉涛,蒙长虹,等.特应性皮炎患儿CD23与血清IgE的相关性研究.西部医学, 2010,22(4):610-611.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小儿特应性皮炎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的测定结果。方法 选取本科在2012年7月~2013年8月期间确诊治疗的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患儿组)及80例体检正常的健康儿童(健康组), 使用多种过敏原同时检测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测定健康儿童和特应性皮炎患儿的血清总IgE及35种过敏原, 分析比较两组测定结果。结果 患儿组血清总IgE测量结果为(118.7±73.6)U/ml, 且≥2级者共60(75.0%)例, 健康组血清总IgE测定结果为(57.7±30.4)U/ml, ≥2级者共25(31.25%)例,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共70例检测出过敏原, 约为87.5%, 健康组共20例检测出过敏原, 约为25.0%,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是特应性皮炎患儿发病的主要原因, 全面检测并正确避免过敏原为预防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血清总IgE;过敏原;分析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特异性皮肤疾病, 主要与遗传及过敏因素有关, 该病通常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患病人数较多且患者往往病程较长, 患者皮肤普遍较为干燥, 对某些刺激物及蛋白变应原具有一定易感性, 且具有IgE介导的系统表现[1]。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具有严重瘙痒感及反复发作等, 好发人群主要为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发病时通常十分痛苦, 在该病的发病机制中, 环境因素如吸入性变应原及食物性过敏原有着一定的作用。由于该病的病因不清, 因此目前临床上该病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据推测该病可能与个体遗传、机体免疫、外界环境、皮肤微生物及职业等因素有关。本文选取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及80例体检正常的健康儿童, 测定并分析比较两组儿童血清总IgE及过敏原, 现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在2012年7月~2013年8月期间确诊治疗的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患儿组), 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1~16岁, 平均年龄(10.78±6.70)岁;病程分布3个月~14年, 平均病程(4.3±5.2)年。另选取体检结果正常的8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 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分布2~16岁, 平均年龄(9.88±6.20)岁。两组儿童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测定方法及试剂 测定仪器及试剂:本次测定试剂及仪器均使用美国制造的MAST CLA-1化学分析仪及其配套的原装试剂。测定方法及其原理:①抽取两组儿童血液, 将测试条装满两组儿童的待测血清, 放置一夜后进行孵育, 待测血清中的IgE通过孵育, 与包裹在纤维丝上的过敏原进行两两结合。②使用缓冲液进行充分洗涤, 向测试条中注入酶联抗IgE抗体, 促使其与纤维丝上的血清IgE进行结合。③使用缓冲液进行洗涤后, 添加显色剂, 使其与测试条上已标记的抗体进行化学发光反应。④使用MAST CLA-1化学分析仪对测试条进行比色分析, 读出结果并详细记录。

1. 3 判定标准[2] 将发光单位作为分级的判定标准。0级:0~26;1级:27~65;2级:66~142;3级:143~242:4级:>242。≥1级即判定为本次实验阳性数, ≥2级判定为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 x-±s)表示, 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患儿组与健康组血清总IgE半定量测定结果比较 经测定, 患儿组80例患儿血清总IgE半定量为(118.7±73.6)U/ml, 且≥2级者共60例(75.0%), 健康组血清总IgE测定结果为(57.7±30.4)U/ml, ≥2级者共25例(31.25%),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患儿组与健康组过敏原比较 患儿组血清经测定, 共检出过敏原共70例, 约为87.5%, 过敏原中有1级者共13例约为16.25%, 同时有1、2级者共24例约为30.0% , 有1、2、3级者共2例, 为2.5%, 有1、2、3、4级者共33例约为41.25%。健康组血清经测定, 共检出过敏原20例占25.0%, 其中1级10例为12.5%, 1、2级者共8例占10.0%, 无3级以上的过敏原者。两组儿童过敏原检出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2级者共59例, 且均为2种以上同时判定为阳性, 最多的共有20种阳性;健康组≥2级者共8例, 其中6例1种, 2例2种。

3 讨论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十分常见且多发的慢性炎性反应性皮肤病, 近几年该病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且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主要好发人群为儿童及青少年, 据国内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约50%的特应性皮炎患者于1岁内发病, 2~3岁时发病者约为15.9%, 即约70%的患者发病时期主要为婴幼儿, 且半数以上患者均具有过敏性家族史[3, 4]。特应性皮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严重瘙痒感及湿疹性皮损, 且往往反复发作, 可由于外界感染、精神压力、季节及气候变化、刺激性物质和过敏原等因素而导致病情加重, 使患者的健康及其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 可判定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 并提示过敏原, 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患儿组患儿血清总IgE半定量为(118.7±73.6)U/ml显著高于健康组儿童的(57.7±30.4)U/ml, (P<0.05)。患儿组过敏原检出率为87.5%显著高于健康组的25.0%, (P<0.05)。患儿组中共59例患儿具有2种以上≥2级的过敏原, 表明特应性皮炎患儿对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抗原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据调查, 特异性皮炎患儿过敏原主要为吸入性及食物性为主, 其中吸入性过敏原主要为屋尘螨、粉尘螨及家尘, 上述3种为特应性皮炎患儿的最重要的过敏原, 不仅检出率高且浓度也均高[6]。因此定期定时的清洁房间对缓解患儿症状, 降低患儿特异性过敏原水平有着一定的帮助。而食物性抗原则主要为牛肉、蘑菇及海鲜类等。因此, 患儿在日常饮食时, 应避免食用过敏食物。

综上所述, 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是特应性皮炎患儿发病的主要原因, 全面检测并正确避免过敏原为预防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罗佩谊,陈谨萍,林雪仪,等.特应性皮炎患儿UniCAP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查分析.吉林医学, 2011,32(2):239-240.

[2] 王新君,王浩.特应性皮炎患儿306例过敏原测定分析.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2,19(14):50-51.

[3] 徐香淑,金哲虎,金春玉,等.特应性皮炎患儿过敏原检测及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26(9):804-805.

[4] 叶加建,黄欣,许少涵,等.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总IgE与MIF检测的临床意义.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16(5):817-818.

[5] 许志萍.血清总IgE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在特应性皮炎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10(14):1794-1795.

[6] 杨丽君,韩玉涛,蒙长虹,等.特应性皮炎患儿CD23与血清IgE的相关性研究.西部医学, 2010,22(4):610-6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过敏原分析
过敏原检测真的准确吗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查出过敏原 预防过敏反应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澳大利亚发布强制性过敏原标识问答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面点制品中食源性过敏原调查
关于过敏性皮肤病的过敏原检测探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