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2014-06-20曾薇
曾薇
摘 要 文章结合绘画的特点,从影响儿童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因素,主要分析观看绘画对儿童成长中的心理认知、情感培养、思维能力产生的积极影响,并试图进一步提出合理化建议,更好地以绘画为媒介帮助儿童的认知发展。
关键词 绘画 儿童 认知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Influence of Drawing on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ZENG Wei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6)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inting, from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y and thinking ability, mainly analyzes the positive impact on children's growth in viewing paintings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emotional training, thinking ability to generate and tried to mak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and better painting as a medium to help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ey words painting; children; cognitive development
1 绘画的内容对儿童心理感知的影响
儿童对绘画的认知和心理感受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但是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大体的表现内容在一定阶段有它的特点,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未经世事的儿童去欣赏莫奈、毕加索、达芬奇的绘画艺术,这种要求也是无益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变化有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总括起来,我们认为儿童的心理认知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感知外界的刺激并且把这种刺激内化为儿童自身拥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皮亚杰对于认知结构的阐释,从“图示”到“同化”到“顺应”再到“平衡”,从最初的感受到最后形成对自我心理认知的建构。这种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在儿童观看绘画的过程中也在发生。
绘画所表现的内容多种多样,有表现人物的,有刻画山水的,有描摹动植物的,我们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大部分事物都能当作绘画的题材,而每一种题材呈现在绘画作品中进而被儿童感知,它的内容在启发儿童的心理感知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儿童的心理活动是敏感的,好奇的,充满疑问的,他作为个体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来自眼睛所观察到的事物。例如,如果一副绘画作品中呈现的是儿童知识范围以外的事物,它就会在心理上被刺激,这种刺激在儿童的脑海中就会形成一种图式结构。儿童看到飞船在那,可能就会形成与之前的认知记忆作比较,也可能简单地提出“这像哪种事物”的反应,在得到解答以后,新的图式结构就会形成,这样儿童从心理上对所见到的东西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了他再一次看到同类事物的心理期望,而这种心理期望在足够多的时候,儿童便会进行自我整合,进而达到同化的目的,拥有了新的经验和心理感知能力,以后在看到不熟悉的事物的时候他可能就会依据记忆中的心理感知来搜索,从而达到认知水平的提高。
我们知道,儿童心理感知的形成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引导,但是这种引导不是强迫性的,它具有建议性的特征。“儿童所关注的,不是表现真实世界的物体,而是创造文化的视觉符号”,①这就为我们引导儿童的心理认知指明了方向,儿童的心理认知是对与文化视觉符号的寻找,他认知范围内的事物或者对他的视觉有足够刺激的事物,是提高其认知能力的关键。
2 绘画的形式对儿童情感、思维能力的影响
儿童的情感表达比成年人要丰富和直白,儿童的心理模式是单纯的,他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就是他此时此刻真实的感受,但是情感是需要培养的,绘画有利于这种情感的成长。思维能力更多的表现形式是智力,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区,左半球主要负责逻辑思维和语言等能力,右半球主要负责音乐、绘画、想象力等能力。绘画从一定的层面讲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的培养。绘画的形式包括很多,我们在这里重点讨论绘画中的空间感、绘画中所呈现的色彩、绘画的线条感带给儿童在情感以及思维能力上的影响。
空间感是绘画给儿童视觉比较明显的刺激。不管是西方的绘画艺术还是中国传统的绘画,都在空间感上有很深的学问。空间感不仅表现在纵深的感受,还体现在横向的视觉效果。当儿童面对一幅绘画作品时,绘画中所呈现的空白能勾起他的情感需求和思维。在儿童的世界里,他们对待绘画往往具有求全性、执著性、新鲜性的期待,儿童的认知习惯促使他们认为在他们意识中的事物都应该出现在同一副绘画作品中,但现实的绘画作品往往不是这样,它会强调主题的鲜明,进而在一幅作品中会有空白,这就起到了拓展儿童空间思维的能力,儿童通过观看一幅有别于自己认知记忆中的作品时,思维的活跃是可想而知的。另外,这种突如其来的不同也会培养儿童的情感,再有了新的经验后就会对原有的情感产生挑战,如果说儿童第一次看到与自己认知不同的绘画时会有情绪的波动,在有了足够的积累以后,儿童的情感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色彩是绘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对儿童冲击力最强的因素,即便是传统中国的水墨画也一样。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于色彩也是敏感的,尤其差异性大的色彩,对于儿童的认知冲击就会更强。暖色调会勾起儿童对身边人以及事物的爱,明快的色彩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思维活动,儿童也会表现出活跃的一面。儿童的好奇心会让他对于自己喜欢的色彩特别热衷,儿童往往看到成人无法理解的绘画的感觉,他可能会说“太阳应该是绿色的”,这就是一种认知,一种感情的需要,也是儿童自我思维能力在发展的体现。
线条,是构成绘画形式的重要因素。我们在观看儿童自己的绘画作品时往往会发现“儿童习惯在一个中心形状旁,或是垂直或是水平的放置胳膊或腿,其中心形状通常是圆形”,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对于绘画中线条的认知是以圆为中心而发散的,更多地体现在对于直线的喜爱。这种最原始的线条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他倾向有直接表达能力的线条,这是和儿童单纯的心理和智力的发展状况有关的。
3 建议
3.1 指导儿童了解绘画的表现手法,增强儿童的感知力
儿童的认知能力让其自己去面对复杂的绘画作品,毕竟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在指导的基础上绘画才会在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对于儿童理解艺术和表现艺术至关重要”,③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让儿童具备了审美感知能力,再通过绘画作品的影响才能更有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当然,这种指导要根据儿童实际成长的需要来进行,给予儿童的是指导性意见,不能拔苗助长,急功近利,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事倍功半。
3.2 鼓励儿童观看绘画
儿童是以特殊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在指导儿童观看绘画时必须尊重儿童自身的个体性差异,只有根据每个儿童成长的状况,认知的水平以及儿童自身的喜好去进行选择性的引导,才能在儿童认知记忆中形成良性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对儿童自身能力的确认,很大程度上让儿童有了自主性,一个鼓励的环境收到的成效远比一个排斥的环境来得好。
3.3 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
其实,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外部世界和儿童自身共同努力的结果,距离儿童最近的成人就是家长和老师。绘画对儿童的认知影响是建立在家长和老师对与儿童的鼓励和交流之上的,有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便能在外部世界和儿童自身搭建一个桥梁,使儿童对外部的感知有一个倾听的对象,这样儿童和外部世界处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下,更有利于活跃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自身的感受力,同时也是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保护。
注释
①②[美]艾弗兰著.美术教育学系列译丛:艺术与认知.智玉琴,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4:34,32
③ 郝丹丹.解析儿童绘画作品中的审美偏爱.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