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流行语浅探

2014-06-20郎莉

科教导刊 2014年14期
关键词:流行语高校大学生

郎莉

摘 要 高校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状态、精神风貌等多方面的反映。本文从高校流行语的含义出发,对其来源和类型,以及折射出的大学生心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流行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Popular Buzzwords in Universities

LANG Li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The buzzwords in universities can reflect to some degree the study and lif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the spiritual outlook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rigin and types of the buzzwords. Also, the influence on the psychologica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popular buzzwords

1 高校流行语的含义

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人群中普遍使用、广泛流行的话语形式,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①并在各种传播媒介的推动下,普遍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它既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这一时期人们文化心理、社会心态的折射。高校流行语特指一定时期内,在高校校园中广泛盛行的被大学生群体广泛使用的语句、词汇。②这些语句和词汇涉及高校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如生活、学习、爱情、友情、娱乐、消费、就业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的普遍心态和精神风貌。因此,透析高校流行语,对于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2 高校流行语的来源及类型

2.1 来自影视

大学生的自由时间相对较多,听音乐、玩游戏、看电影电视成为课余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不少影视作品、综艺节目中的经典词语或另类的语言表达方式常常被青年学生们频繁使用并加以创造。周星驰电影中一些经典台词,如《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小强”(蟑螂的代名词),《大话西游》中的“I服了U” 至今流行;电影《疯狂的石头》中“我顶你个肺”、《无间道》中的“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武林外传》中“额滴神啊”常被引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元芳,你怎么看”,热播剧《甄嬛传》中的不少台词也被广泛使用,并衍生出各种“元芳体”、“甄嬛体”,因电影《非诚勿扰2》中《见与不见》的朗诵而走红的“非诚勿扰体”也被加以创造成校园版的“你挂,或者不挂科,命运就在那里,不悲不喜”;台湾一档综艺节目中出现的“hold住”(掌控住)一词,更迅速流行于海峡两岸青年学生中。此外,韩剧的风靡,使得“大叔”、“欧巴”、“思密达”等词普及到众多学生当中,成为大学生们的常用口语。

2.2 来自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以其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成为近年来最强势的大众传媒。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青年学生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可以说,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其交流信息、表达情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不少网络语言和网络热词也因此在大学生中传播和流行。有表示称呼的,如“斑竹”(版主)、“LZ”(楼主)、“GG”(哥哥)、“MM”(妹妹或美眉)、“童鞋”(同学)、“小盆友”(小朋友)、“小伙伴”、“偶”(我);有表示态度或心情的,如“顶”、“赞”、“晕”、“汗”、“雷”、“囧”、“槑”;有借用数字或汉子的谐音,如“886”(再见)、“520”(我爱你)、“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有木有”(有没有)、“肿么办”(怎么办);以及一些网络热词,如“打酱油”、“高大上”、“奇葩” 、“坑爹”、“给力”、“不明觉厉”等。

2.3 来自外来文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日益增强,不少外来文化也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当代大学生对外来语的吸收已不仅满足于“嬉皮士”、“沙发”这些简单词语,而是通过不译、直译、音译等各种方式对外来词加以创造,形成英汉夹杂、混用等多种形式的语言在校园中流行。有的英语单词简单易用而被直接使用,如“happy”(表高兴)、“party”(聚会)、“see you”(再见)、“in”(流行、时髦)、“out”(过时)、“high”(表兴奋)等;有将外文音译过来加以表达,如“cool”说“酷”、“show”说“秀”(表演)、“oh yeah”说“欧耶”(表欢呼)、“Think you”说“3Q”(谢谢)、日语的可爱说“卡哇伊”;也有使用英汉夹杂,如“AA制”、“T恤”、“摆pose”、“小case”、“IT人才”、“who怕who”;还有采用英文缩写,如“女朋友”叫“GF”(girl friend 的缩写)、“男朋友”叫“BF”(boy friend 的缩写)、“自己动手”叫“DIY”(do it yourself的缩写)、“天哪”叫“OMG”(oh my god的缩写)。endprint

2.4 来自校园生活

学生的主要职责就是学习,“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成为在校大学生们普遍的生活模式。围绕着校园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也产生了不少流行语,这部分流行语既是高校流行语所特有的,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态度、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大学生们不但面临着专业学习的任务,还要面临着各种等级考试、资格考试,“过级”(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考证”(考取各类证书)、“考研”、“就业”、“雅思”、“托福”等成为常挂嘴边的词语;反映学习态度的,如“翘课”(有课不去上)、“点名帮我答到”、“蹭课”(没这门课却去上)、“挂科”(考试没通过)、“裸考”(没复习就参加考试)、“刷夜”、“刷分”;日常生活中,表达情绪的词如“郁闷”、“纠结”、“我去”, 人长得丑说“长得抽象”或称“恐龙”,称学习好的叫“学霸”,反之叫“学渣”,还有赋予一些旧词以新意的,如“偶像”(呕吐的对象)、“可爱”(可怜没人爱)、“特困生”(特别发困、瞌睡的学生)等。

3 高校流行语折射出的大学生心理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高校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多方面的反映,透过这些流行语,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③

(1)张扬个性的心理。伴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没有经历过历史、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同时,又生活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较多地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因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开放、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张扬,不迷信常规和权威,敢于创新,在语言上也仍不循规蹈矩。在高校流行语中,有的采用缩写,有的采用英汉夹杂,有的运用谐音,有的使用拆词,或简洁精练,或形象生动,或诙谐幽默,或调侃自嘲,议题丰富,彰显个性。

(2)追求时尚的心理。对青年而言,“流行、时尚”是他们的代名词,对时尚的追求已成为当代青年彰显青春和阳光的重要特征。同以往各个时代相比,流行时尚对于当代90后大学生来说,更占据着重要地位,流行语作为流行时尚的一部分内容,与时尚因子有着无法切割的联系,必然受到关注和推崇。当代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接受力强,追求时尚,捕捉流行,无论是流行歌曲中的歌词,还是经典的广告语或影视台词,无论是简洁明快的外文单词,还是流行的港台方言,都能被他们追逐、模仿或加以创造,在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

(3)宣泄压力的心理。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时代,但同时又面临着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各种有形的或无形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困惑和烦恼,部分大学生不能有效调节或没有能力解决,便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而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和社会的各种规范又限制了他们的任意发泄,于是语言成了他们发泄、减压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在高校流行语中不乏“郁闷”、“悲催”、“伤不起”等反映情绪低迷的词,不乏“神马都是浮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等表示无奈、失望的语句,还不时充斥着“靠”、“你妹”、“尼玛”等粗俗的语言,这正是当前部分大学生空虚、迷茫、浮躁心理的折射,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注释

① 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② 张箭.从高校流行语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河南社会科学,2011.9.

③ 余逸群.青年时尚的概念、特征与众生相[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行语高校大学生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大学生就业趋势
排行榜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