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铁“走出国门”的机遇与挑战
2014-06-20陈安娜
陈安娜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中国高铁“走出去”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高铁的共同发展。一方面,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形象、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中国高铁可以凭借技术优势、成本优势、资金优势、建造优势等,参与国际高铁市场的竞争,在与其他发达高铁国家的相互借鉴和学习中,共同促进世界高铁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中国高铁 走出去 竞争优势 政府支持 合作共赢 人才培养
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创造了高铁外交成功典范。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的最大工程,是肯尼亚百年来建设的首条新铁路,将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制造。中国的铁路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引以为豪的创新创造。
这些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特别是在2013年年底,我国铁路迎来动作最大的一次运行图调整,沪哈高铁、厦深高铁、西宝高铁等7条铁路的同时开通运营。目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突破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随着高速铁路实力的增强,中国政府的“高铁外交”开始走向世界。东南亚、中亚和中东欧国家都成为中国高层推介高铁的对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表示,中国高铁技术装备成熟、施工经验丰富,竞争优势明显,完全能够适应各国情况,满足市场的需求。据中国国家铁路局科技和法制司司长严贺祥介绍,目前中国铁路装备已出口到北美洲、南美洲、欧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高铁已然成为国家外交新名片,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
中国高铁“走出去”符合自身发展需要与世界的期待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系统技术最全、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系统,正如李克强总理向国外高层所指出的,中国拥有先进的高铁技术、较强的建设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目前,中国完全可以承担工务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机车客车装备制造以及运营管理等高速铁路领域“一揽子”出口,同时中国还具备250公里/小时、350公里/小时等多个高速铁路技术生产平台,可以针对不同国家具体情况提供多样化的适合选择。因此,中国高铁“走出去”,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世界铁路的发展与进步,能让更多国家和地区更快地享受到优质的高铁服务。
(一)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能够有效带动我国包括高端领域和低端领域在内的货物、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输出,促进包括机械、冶金、建筑、电力、电子、信息等国内众多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据测算,每修建1公里的高速铁路将会直接创造600多个就业岗位。与此同时,高速铁路的大力发展不仅会对我国相关产业产生的巨大拉动效应,而且会给相关产业造成大规模的产能聚集,而这些产业若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必然要对庞大的产能加以释放,这要求我国高速铁路“走出去”,以充分利用国际社会的市场和资源,更好地实现我国高铁乃至相关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通过国际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以及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促进我国高铁及相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整体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提升国家国际形象
我国高铁“走出去”,特别是高端领域具有高附加值的高速铁路系统的主动输出,将有利于转变我国传统的低端层面的国际竞争模式,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效益,重塑国际产业分工新格局,进一步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形象和能级水平。另一方面,中国高铁“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全面开展非资源领域的大力合作,对于增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彼此互信,实现国际社会的互利共赢,与全世界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文化交流与沟通,让世界了解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崭新一面,了解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程度。中国高铁“走出去”,可以实现中国文化特色与其他国家文化元素的交流与融合。从线路、桥梁空间结构,到车站功能以及造型设计理念,甚至车厢地板和座椅面料图案,都可以展示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融的新观念和新元素。而各国地域文化通过高铁的互补交融,将衍生出新的内涵,从而实现世界文化的融合发展。
中国高铁“走出去”已具备成熟的条件与优势
当前,我国高铁“走出去”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和优势。一方面随着资源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以“环保、低碳、节约”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世界各国都将“低碳、节约”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而高铁的建设与运营符合这一发展理念。此外,国外不少国家加快了高铁建设步伐。例如,澳大利亚积极升级基础设施,已就建造首条高铁进行可行性研究。据泰国运输部的高铁建设规划,泰国将在未来7年内完成4条高速铁路的建设。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巴西、土耳其等国也都积极谋划发展高铁等等,可见高铁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具备良好的国际市场契机。另一方面,从当前我国高铁所处的发展状态来看,我们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建造优势以及资金优势等,完全有能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全世界树立和打造优质、先进的“中国高铁”品牌。
(一)中国高铁凭借自身的发展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一是技术优势。我国高铁在工程建造、高速列车、列车控制、客站建设、系统集成、运营管理等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给世界各国留下深刻印象。
二是成本优势。我国高铁建造和运营成本较低。中国高铁的产业化大大降低了建设运营成本,有资料显示,国外建设高铁每公里成本为0.5 亿美元,而中国只有0.33亿美元。性价比高是重要的竞争砝码。endprint
三是安全系数较高。虽然“7·23”动车事故给中国高铁带来负面影响,但是目前中国高铁的运营里程已达到9.3 万公里,并且再无重大安全事故,其技术的安全性已逐渐被世界认可。
四是丰富的建设经验。中国具有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气候环境下建设和运营高铁的经验,可广泛运用于大多数国家。因此,中国高铁“走出去”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国际市场。
五是雄厚的资金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已经拥有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我国高速铁路远征海外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而且中国高铁以国内相对成熟的“铁路+金融”整体联动的合作模式开赴国际市场,将会为中国高铁的全面“走出去”提供更为稳固的支撑和保障。这些都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国际市场对高铁的需求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一方面,目前国际高铁市场需要的是安全可靠、使用周期长、成本低、绿色环保的高铁产品和技术。而中国高铁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在“引进来”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已经形成了一套安全、高效、低耗、节能、环保的高铁建造和运行系统,能够满足国际高铁市场的需求。
另一方面,目前国际高铁市场前景广阔,市场需求量大。许多国家都有发展高铁的意向和需求, 比如,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国近年来都纷纷制订了规模空前的高速铁路发展计划,法国这一“老牌高铁国家”也制定了超过2000公里的延长高铁里程规划,未来15年都将是高铁发展的黄金期。根据国际铁路联盟的数据,2020年全球铁路建设总投资将达1.1万亿美元,全球高铁投资达7万亿元人民币。此外,澳大利亚、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巴西、土耳其等国家也都有发展高铁的意向和措施,近两年间,有100多个国家元首、政要和代表团曾考察了中国高速铁路,其中十几个国家正与中国南车进行了深入洽谈。这些都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目前,我国企业已经承揽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铁路建设项目,铁路装备及零部件也已遍及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俄罗斯、巴西、沙特、土耳其、波兰、委内瑞拉、印度、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等在内的几十个国家也都希望加强与我国在高速铁路及普通铁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高铁应抓住当前国际高铁市场的良好契机,在全世界树立和打造优质、先进的“中国高铁”品牌。
中国高铁积极应对挑战使“走出去”步伐更稳健
中国高铁“走出去”必然会面临各种挑战,比如,与德国、法国、日本等一些高铁技术先进的国家存在着市场竞争,多年来,这些国家一直在国际高铁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中国高铁进军国际市场,必然会引发世界高铁出口市场格局的重新调整。其次,我国虽然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速铁路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等,也拥有了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系统,并且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开发出来的高铁技术已经成熟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由于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进驻国际高铁市场的时间比较早,并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占据优势地位,因此,目前国际高铁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一直采用欧洲标准体系,中国高铁要想进入这些领域就必须符合欧洲标准等等,这些都是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挑战面前,中国高铁应该遵循“打铁还须自身硬”的原则,练好内功,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在高铁建设与运营方面的先进作法与经验,让中国高铁的国际化之路越来越宽广。
(一)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与金融支持
中国高铁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铁路建设,并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全面深化改革,为铁路各项改革事业指明了方向,极大增强了铁路建设的活力。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4年经济工作,做出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部署,使铁路建设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而国务院33号文件则确定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在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的职责,形成了促进铁路建设的良好氛围。2013年10月以来,李克强总理在世界多个国家相继推介中国高铁,并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了铁路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提到“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时,提出要“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李克强总理这些有力的举措和铿锵的话语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信心和决心。
(二)练好内功提升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高铁虽然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速铁路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等,也拥有了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系统,但是,我国高铁整体水平与德国、法国、日本等高铁强国相比还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空间。对此,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借鉴其他高铁强国的经验和作法,补足我们自身的短板,提升我国高铁的技术水平。同时,我们要加大高铁技术研究力度,进一步深化高铁安全性技术研究,提升安全性能;进一步开展绿色生态设计技术研究,实现高铁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开展节能、低噪技术研究,提升高铁的环境友好性等,从而提升我国高铁的国际竞争优势。
(三)注重融入本土化实现共赢
中国高铁要走出国门,必须要注重融入发展,适应国际标准,才能顺利 “走出去”。中国高铁“走出去”刚刚起步,成功案例主要是在国内,中国的标准并没有被国际市场广泛接受,因此,中国高铁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首先与国际标准融合,才能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一方面要注重本土化发展。中国高铁要想顺利进入海外市场,必须进行本土化发展,适应当地的文化、法律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加速人才的属地化进程,才能将进入国际市场的阻力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面对新的市场领域,中国高铁要想健康发展,就要规避风险,实现合作共赢。比如,伊安高铁就是中国铁建与土耳其当地企业联合投标的,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修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是中国企业在欧洲拿下的第一单高铁生意。与当地企业合作让中国铁建成功中标并让建设过程更轻松顺畅。一般高铁项目都非常巨大,造价动辄数十亿美元,与当地企业合作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实现双赢局面。endprint
(四)营造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中国高铁要顺利“走出去”,必须塑造积极正面、互利共赢的国际形象,加强跨文化交流,获得当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例如在2014年2月3日,一列中国造CRH380A高铁列车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这个素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地方精彩亮相,向世界展示中国高端装备的最新形象,让海外民众领略了中国高铁的风采。该高铁视频是由中国南车集团制作播出,介绍高铁诞生以来,以其快捷、安全、舒适的特性,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超过58家美国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让海外民众进一步了解中国高铁、走近中国高铁,有效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加强对国际高铁市场需求的分析与研究,清晰地梳理出中国高铁海外市场的战略定位与目标,让中国高铁顺利开拓国际市场。
(五)制定高端人才国际化培养规划
目前,我国高铁对国际通用招标模式比较生疏,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由于高铁项目技术复杂,资金庞大,国外高铁项目多采用全球通行的公私合营模式。因此,中国高铁要实现国际化,需要培养、招募一大批在国际项目、融资、法律、财务、管理、保险等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实践经验的人才,这是中国高铁迈向国际化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高铁科技创新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之一,是落实“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铁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高铁将成为密切中国与世界联系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文字实录)》[ 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03/05/content_2629550.htm,2014-3-5
2.王召杰.铁路建设持续稳步推进—2013年铁路建设回顾与2014年铁路建设展望[N].人民铁道,2014-1-22
3.王勇智.要重视研究国外高铁市场特点》[N].光明日报,2014-1-1
4.肖裕声.中国高铁已具备“走出去”的基本条件[N].光明日报,2014-1-1
5.盈思.“高铁外交”成中国新名片[N].经济日报, 2013-12-31
6.佘惠敏.中国高铁后发先至[N].经济日报,2013-12-24endprint